張屹峰:中國如何應對俄烏衝突後的地緣經濟競爭?
張屹峰(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
文/觀察者網
【導讀】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9周年。11月10日至12日,第六屆「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以「新機遇 新挑戰:新時代的‘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為主題。
本文為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屹峰在會上的演講全文,經作者審閱,授權觀察者網發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屹峰】
一、俄烏衝突:地緣政治博弈是因,地緣經濟競爭是果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普遍面臨政治、經濟和社會三重危機疊加效應的衝擊和影響:一是長週期的經濟衰退——國際經濟危機;二是俄烏軍事衝突——地緣政治危機;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公共危機。
地緣政治的回歸尤其是大國戰略競爭重新成為國際關係的焦點。
2022年10月12日,拜登政府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檔,將俄羅斯定位為國際秩序最危險的挑戰者。俄烏軍事衝突的深層次根源在於地緣政治博弈和大國戰略競爭。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直接軍事對抗,集中反映了歐洲地緣政治博弈和大國戰略競爭的外在表像。
俄烏軍事衝突引發全方位的競爭和博弈已經超出地緣政治領域。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地緣經濟的內涵存在明顯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下側重共同利益的合作共贏,在大國戰略競爭語境下則強調相對收益的贏者通吃。美西方對俄羅斯空前嚴厲和全面經濟制裁,尤其是對俄羅斯的能源脫鉤、金融制裁和技術禁運,其影響已經大大超越俄烏軍事對抗本身。
地緣經濟競爭既是大國戰略競爭和地緣政治博弈的手段,又具有獨立於地緣政治博弈的特殊性。地緣經濟競爭的後果具有明顯的雙刃劍效應,所有相關國家都面臨在絕對損失與相對損失之間選擇的嚴峻考驗。
在俄烏軍事衝突背景下,地緣經濟競爭的陣營化態勢日益上升。美國和歐洲國家聯合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尤其是能源和金融制裁;俄羅斯則在經濟上加強與中國、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的戰略合作,以對沖美西方的地緣經濟競爭壓力。
俄烏之間大規模的軍事對抗終將結束。但是,非軍事領域的地緣經濟競爭則存在長期化的可能,對包括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內的歐亞地區國家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影響更加深遠。
二、俄烏衝突進一步加快經濟全球化的深度調整
二戰後,自由主義推動下的經濟全球化模式和路徑,極大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同時,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也導致一系列嚴重問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濟全球化就進入轉型發展階段。俄烏軍事衝突進一步影響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的方向和進程。
1、再政治化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高漲階段,世界各國主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稟賦和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經濟分工。以跨國公司為主體,以市場經濟為行動原則,以經濟效率為目標邏輯,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佈局。從一定意義上看,經濟全球化傾向於「去政治化」,淡化地緣政治博弈的干擾。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西方通過集團化和陣營化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地緣經濟合作讓位於地緣政治博弈。而且,美西方推動國際社會形成一種「政治正確」,以社會制度、價值觀、意識形態為標準劃線,逼迫世界各國選邊站隊。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受到前所未有的干擾衝擊,以效率優先的經濟邏輯轉向以安全為先的政治邏輯,以共同利益為目標的合作轉向以相對收益為目標的競爭,進一步導致全球經濟合作的碎片化。
2、再地區化
經濟全球化首先是以區域合作和區域一體化形式出現,區域化是推進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路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階段,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佈局以大洲為單位,形成以北美、歐洲和東亞為三大中心的經濟格局。
在大國戰略競爭上升的形勢下,經濟全球化出現向地區化回歸甚至倒退的發展態勢。美西方推動製造業的振興或回流,對華實施技術封鎖和產業脫鉤,通過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多元化和地區化,推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去中國化」。
在俄烏軍事衝突背景下,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物流運輸通道受到嚴重衝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充分凸顯,俄羅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地位急劇下降。
同時,歐亞地區國家在對外經濟聯繫上尋求多元化,積極推動地區國家之間的自主合作,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歐亞地緣經濟秩序中的傳統地位。
3、再國家化
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超越民族國家的主權界限,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相對超脫。在經濟全球化轉型調整的階段,國家中心主義的上升,進一步強化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地緣政治博弈和大國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國家在全球經濟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升。國家對主權和安全的政治邏輯,超越對效率和收益的經濟邏輯。經濟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技術民族主義上升,國家對市場和企業的干預明顯加強。
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西方主要跨國公司從俄羅斯大規模撤離投資、中止專案、放棄運營等,完全服務於美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戰略目標,徹底違背資本的效益原則,根本不是企業正常的經濟行為。
三、俄烏衝突推動歐亞地緣經濟秩序的深刻演變
歐亞地緣經濟格局的發展變化,集中反映了國際地緣政治競爭和經濟全球化轉型在歐亞地區的結果和表現。
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美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尤其是能源制裁,歐盟致力於推動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全球能源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國際油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在高位運行。
俄烏軍事衝突導致俄羅斯能源出口的傳統格局發生結構性變化。歐洲在能源領域採取前所未有的「去俄羅斯化」激進路線,難以完全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歐洲削弱與俄羅斯地緣經濟關係的核心支柱,俄羅斯在歐亞地緣經濟秩序中的地位更加邊緣化。
俄烏軍事衝突直接衝擊歐俄在能源領域的傳統聯繫,並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俄羅斯能源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俄羅斯加強「向東轉」戰略的進程和力度,擴大向中國、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的能源出口,以彌補和替代歐洲能源需求的斷崖式下降。從長遠來看,俄羅斯也在減少對歐洲能源市場的依賴。
同時,歐亞地區國家尤其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對俄羅斯經濟的依附性下降,在能源領域與俄羅斯的競爭性明顯上升。俄羅斯與中亞國家在能源領域長期面向歐洲能源市場,哈薩克、土庫曼斯坦等中亞國家主要通過俄羅斯油氣管道向歐洲出口能源。
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歐亞地區國家紛紛致力於建立新的面向歐洲的能源通道、交通運輸走廊,尋求新的通道,擺脫對俄羅斯通道的依賴。
而且,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尤其是能源和金融制裁,俄羅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面臨空前困境,俄羅斯對歐亞地區國家的經濟吸引力或者輸血功能明顯下降,嚴重削弱俄羅斯在地緣經濟中的輻射能力,俄羅斯在歐亞經濟格局和地緣經濟秩序中的傳統地位相對下降。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直接軍事對抗,徹底終結烏克蘭加入歐亞經濟聯盟的可能性,大大限制歐亞經濟聯盟的發展空間和經濟效應。
而且,在俄烏衝突背景下,俄羅斯與歐亞地區國家尤其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在領土和民族等問題進一步凸顯,對俄羅斯的認識和反應發生微妙變化,在政治和經濟上「去俄羅斯化」的進程明顯加快,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影響力受到嚴重衝擊。
四、中國應對歐亞地緣經濟變局的戰略思路
歐亞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歐亞地緣經濟秩序的演變方向和進程,不僅直接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對中國周邊環境的安全穩定具有深遠影響。
俄烏軍事衝突推動歐亞地區經濟秩序的深刻演變,「後冷戰時代」的歐亞地緣經濟格局進入真正的轉型期。
從短期來看,歐亞地緣經濟格局和秩序的轉型調整,歐亞地區國家在外交和經濟上強調多元化,戰略自主性明顯上升,為中國突破歐亞經濟合作的瓶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同時,歐亞地區國家尤其是土耳其、哈薩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積極尋求戰略自主性,在外交和經濟上強調多元化,地區國家的影響力日益上升。歐亞地區格局中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在應對歐亞地緣經濟格局轉型的路徑。
第一,在歐亞地緣經濟戰略或政策上,必須尊重俄羅斯在歐亞地區的立場和利益,充分利用俄羅斯「向東轉」戰略。
第二,堅持歐亞地區經濟開放性的原則和目標,鼓勵歐亞地區國家對外經濟聯繫的多元化,利用歐亞地區國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歐亞地區經濟的開放性。
第三,支持歐洲的戰略自主性,加強與歐洲的溝通協調,在共同利益基礎上推動歐亞地緣經濟格局的轉型。
第四,以產業合作的抓手,利用中國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優勢,促進中國與歐亞地區國家產業的融合發展,夯實中國在歐亞地緣經濟秩序中的基礎。
第五,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提升歐亞地區國家對外聯繫的開放性,推動歐亞地區國家對外經濟通道多元化,推動歐亞地緣經濟朝著積極有利方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