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社會政治

丁樹範:台灣問題今後要擺在美中競爭關係中看待

中共20大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

文/法廣

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6日在北京開幕。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試圖打破常規,謀求第三任期,本次大會比以往的黨代會更為引人注目。在中國經濟放緩,社會控制加劇,而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不斷緊張,台海情勢尤其令周邊國家不安的背景下,外界試圖通過這次會議 ,探尋習近平可能的第三任期下中國的發展走向。北京如何管控攸關亞太地區穩定的中美台三角關係尤其引人關注。我們邀請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談談他的觀察與分析。

中國式現代化:在全球與美國競爭治理模式?

丁樹範先生接受本台電話採訪時首先談了他對習近平16日在20大開幕式上的報告的整體印象:

丁樹範:「報告裡講的都是比較原則性的內容。比如什麼深化經濟改革等,但具體如何做,還要看。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坦白講,我對他很多的未來舉措抱持很大的懷疑:他將如何改變他過去的一些做法?如果他改變過去的一些做法,很多人會質疑:過去那些做法是否錯了?如果是,那他就要為此負責。作為最高領導人,他的權力因此會受到質疑或挑戰。所以,未來具體的政策推動會是他最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他未來五年抱持蠻大的懷疑態度:他該怎樣去合理化改變自己過去的一些作為?這種情況在民主國家很容易解決,無論任期是四年,還是八年,屆時總是可以換總統,新總統上任,會有新的作為。但像中國大陸這種專制國家——因為習近平片面打破了任期限制,要一直做下去。這讓很多人對他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作為有很多質疑,甚至不信任。」

「這次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提法: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在過去幾年創造了很多新的話語,什麼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這兩個倡議當然是針對美國。因為美國有自己的全球話語或全球論述,習近平也要創造一種他自己的話語,在全球層面,與美國競爭,通過這種話語競爭,來打擊美國。」

「這個中國式現代化,我覺得也是一種治理模式。將來會不會在全球發酵,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在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中,習近平強調中國模式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同時,的確也不能否認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可能希望「中國式現代化」變成一種新的話語,在治理的領域,在全球與美國競爭。這類似過去我們講的「北京共識」和「華盛頓共識」。這值得我們未來去觀察。」

台灣問題今後要擺在中美競爭關係中看待

法廣:最近台海情勢高度緊張,報告中涉台論述因此最為引人關注。您認為,從習近平16日的報告來看,中共對台政策的論述是否有重大改變呢?

丁樹範:我覺得最大的改變應當是「外來勢力幹預」議題。很明顯,美中之間的競爭、對 抗的趨勢越來越強化,這種緊張程度應該還會升高。台灣問題因此就會越來越凸顯。「外國勢力」講白了就是美國。習近平會認為,美國越來越想幹預,這的確會使台海議題高度緊張。報告的論述其實也是共產黨一貫的說法,也就是對台使用武力只是針對少數‘台獨’分子,而不是「針對廣大台灣同胞」。但這一次特彆強調外部勢力,可以說美國基本上是習近平心目中的對象。

法廣:但表述是不是比以往更強硬呢?

丁樹範:我覺得的確是更強硬。台灣問題今後要擺在美中越來越緊張的競爭關係中來看待。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台灣問題

法廣:習近平過去十年任期一直在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次報告更是如此。如果「中華民主偉大復興」是最終目標的話,如何看臺灣問題在其中的位置?台灣問題是否因此提上了習近平第三任期的日程了呢?

丁樹範:「我個人覺得,台灣議題在習近平心目中的確有一種緊迫感。他過去曾說,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等。但是,他也知道,他不能設定一個時間,因為設定時間就等於把自己綁住了。」

「第二點,從他20大講話來看,他也知道,台灣議題很重要,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很重要,不能讓經濟發展因為台灣問題受到影響。中國經濟如果能夠持續發展,國力如果真能東升西降,他當然在台灣問題上會有更大主導權、主動權。從報告來看,我覺得這是他的想法。但最大的問題是,他這套政策繼續下去,是否能讓中國經濟更好?無論是科技力量或是其它各方面力量是否能夠「東升西降」,超過美國?這些還有蠻大的疑問。」

「第三點,他過去講:沒有統一台灣,就沒有偉大復興。也就是說,他將偉大復興與台灣問題綁在一起。但我感覺他在把「偉大復興」與台灣問題相對脫鉤,因為這個兩個問題綁在一起,會有人說:台灣尚沒有統一,你憑什麼要蟬聯第三任?我想他可能意識到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對他自己不利,所以他最近的說法是:台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缺的一環,可能是偉大復興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這也是為他自己的利益,為他自己的權力而做出的一些調整。」

法廣:在此之前,不少方面都在估測北京對台動武的時間。從這份報告來看,這個時間表是不是並不那麼緊迫呢?

丁樹範:「習近平心裡有一種急迫感,但他沒有列出時間表。我覺得是否動武可能牽扯很多層面。第一,中國的實力到底有多大?這可能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中國是否能有效地拒斥美國地介入?這種拒斥不單單是說,阻止美國派軍艦、飛機,也包括在網絡,在太空,在電子戰各方面應對。比如在烏克蘭,美軍通過及時的戰術情報,讓烏克蘭軍隊可以有效地阻擊俄軍,雖然沒有完全擊敗俄軍,但至少俄軍目前處於一種非常不利的狀態。」

「第二,美國是不是會繼續——按照北京的說法,「把台灣當作棋子玩」。比如裴洛西訪台,他們就認為有必要採取一些軍事行動。但是,北京針對裴洛西訪台採取的軍事行動基本上還是屬於嚇阻性質,也就是藉此讓美國瞭解:北京在這個問題上意志堅定,有充分的決心……」

「第三,還要看解放軍軍力能夠對台灣產生多大的震懾力。」

「北京總之也不會公開對台動武時間表。但北京可能會經常去衡量與美國軍力的對比情況,屆時再採取具體行動。」

連結:丁樹範:台灣問題今後要擺在美中競爭關係中看待 – 要聞解說 (rfi.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