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羅慶生/核戰風暴 噩夢恐成真

圖為俄羅斯核潛艇演習發射導彈的畫面。(美聯社)
圖為俄羅斯核潛艇演習發射導彈的畫面。

文/羅慶生

在俄羅斯定位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是烏克蘭發動的恐怖攻擊後,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報復。包括首都基輔在內的烏克蘭十多個城市,10日清晨遭到飛彈攻擊。依據烏國數據,12個地區的基礎設施被破壞,15個地區的供電中斷,全國至少11人死亡,64人受傷。這不僅令人對俄烏戰爭的發展感到悲觀,更對可能引爆核子戰爭而感到恐懼。因為升級的不是軍事行動的擴大,而是對基礎設施的攻擊。

基礎設施和軍事目標不一樣。軍事目標有能力自我保護,攻擊破壞困難。基礎設施則分布廣泛,難以防護,破壞後對民生經濟的損害也更大。戰爭長期化後,雙方比拚的往往不是軍事目標爭奪而是繼續戰爭的潛力,因而會攻擊對方工業與基礎設施。二戰末期,聯軍對德國工業區的千機大轟炸,以及美軍對廣島、長崎的原子彈攻擊,均大幅削弱對方實力,進而提早結束二戰。

因此就戰略利益來說,基礎設施更容易成為攻擊目標。但因為這類攻擊往往伴隨著大量無辜平民的傷亡,二戰結束後在人道主義闡揚下懸為厲禁。《戰爭法》也就是國際人道法,嚴格禁止攻擊非軍事目標或造成過度的平民死亡,否則將以戰爭罪送「國際刑事法院」(ICC)審判。

這時代的基礎設施在廣泛建設下已經成為國家生命線或城市的維生系統,遭破壞後的傷害較二戰時期更大,而攻擊又太容易。長達數千公里的天然氣或石油管道,到處都是人煙罕至的地方或海底,輕易就可埋炸彈。而幾個炸彈爆炸,就可輕鬆將整條管道報廢。鐵路或高鐵同樣如此。當列車來臨時爆破鐵軌,可將高速行駛的列車變成炸彈摧毀鐵道,讓整條鐵路癱瘓。這從戰略攻擊角度來看誘惑實在太大。《戰爭法》又是弱法,難以限制大國行動。要阻止對方不攻擊自己基礎設施的唯一途徑就是強力報復,以更大規模的攻擊讓對方基礎設施造成更大損害,以嚇阻對手。

這是為何北溪天然氣管道遭到破壞,即讓人感到不安的原因。因為那是對基礎設施的攻擊。雖然沒有造成平民傷亡,卻打開了一個「潘朵拉盒子」。當歐洲各國還在調查北溪案時,克里米亞大橋又被爆破,烏克蘭承認動手,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Mykhailo Podolyak)還在推特上貼文說這只是「開始」,普丁的報復其實是意料之中。

現在要觀察的是烏克蘭的後續行動。報復可預期,不能預期且令人擔憂的是選在何處、如何做,以及是否攻擊更多基礎設施而造成俄羅斯更大的損害、更多平民傷亡。果如是,則螺旋升高的加碼報復將很快升高到核武等級。

俄烏戰事發展到如今的地步,美、歐、中等大國不能再袖手旁觀或幸災樂禍,必須聯手阻止,否則這如同二戰結束前的景象,將成為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噩夢。即便身在遙遠東方的台灣,也將無法避免而被捲進風暴。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連結:時論廣場》核戰風暴 噩夢恐成真(羅慶生) – 時論廣場 – 言論 (china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