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前總理陸克文:美國應堅持對台「戰略模糊」政策
文/rfa
伴隨北京當局對台武力威脅持續升級,美中關係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之外,維護台灣海峽乃至印太地區的安全穩定也日趨成為兩國戰略競爭的焦點。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本週五表示,美國應堅持對台「戰略模糊」政策,為美國協防台灣擴大範疇。
美國非盈利組織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席、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10月7日在南加州大學(USC)的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在台灣議題上,美國應繼續堅持「戰略模糊」政策,任何偏離這一政策的行動都有可能傷害到台灣,以及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陸克文說:「這種戰略上的模糊性應該堅持下去,這與盡一切努力建立國家威懾能力並不矛盾。我們的台灣朋友知道,他們不僅在慢慢增加國防開支,還修改了徵兵計畫。儘管他們仍然需要強大的外界説明,但現在是讓台灣開始思考再次與大陸展開政治對話的時候了。」
與會的美國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本·羅茲(Ben Rhodes)則認為,拜登總統近期連續表態協防台灣,是借此向北京發出警告。
羅茲說:「除非我們在政治上決定為了保衛一個國家而開戰,否則我認為做出(出兵協助台灣)這種公開承諾是非常危險的。」
羅茲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已四次公開表示會協防台灣,但白宮也四次重申戰略模糊政策沒有改變。但這並不是拜登總統失言,因為在中國入侵台灣時,戰略模糊政策並未明確美國不能向台灣提供援助。
「拜登想讓中國知道,雖然我們並沒有正式宣佈保衛台灣的承諾和捍衛台灣的義務,但我們對此真的很認真,所以你(中國)在這個問題上必須非常謹慎。」羅茲說。
今年9月,美國總統拜登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中再次表示,如果中國武力犯台,美軍將會保衛台灣。這被外界解讀為,美國在台灣議題上改變了此前「戰略模糊」的立場。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隨後在記者會上重申,美方的一中政策不變,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並支持台海和平穩定。
陸克文預測,受國內經濟下行和俄烏戰爭陷入僵持的影響,中國當局將尋求對內鞏固權力,對外重回與美國建立穩定關係。他說,根據中國政府的內部推演,與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發生衝突有太多的戰略風險,所有失敗的後果都會導致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政治生涯的終結,也會動搖中共的長久統治。
羅茲指出,美國政府也已從俄烏戰爭中吸取教訓,必須通過提高入侵成本來阻止中國侵犯台灣。
上月,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票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該法案包括授權美國政府對台提供45億美元軍事外援資金,以及強化美台軍事訓練合作等。提出法案參議院外委會主席鮑勃·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在聲明中表示,美國不尋求戰爭或加劇美中緊張關係,「恰恰相反,通過提高武力犯台的成本,會使其風險過高而無法實現。我們正在謹慎和戰略性地降低台灣面臨的生存威脅。」
針對美中關係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陸克文分析說,長期以來,歐洲等美國盟國一直試圖在美中競爭中維持平衡,對這些國家而言,與中國做生意獲取利益,與美國就安全議題保持一致,二者並不衝突,但由於俄烏戰爭和人權等其他因素,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轉變。
陸克文指出,在習近平的領導下,尤其是2017年以來,美中的二元對立已導致世界各地的協力廠商國家捲入這場大國競爭,並且越發舉步維艱。因此,除了隨波逐流,另一個破局之法是通過「四方安全對話」聯盟重新部署印太地區的政治、經濟以及戰略力量,以重建平衡。陸克文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給予更廣泛的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和東北亞國家,更多的迴旋餘地。
今年5月下旬,由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召開首腦峰會,四國領導人明確表示,將建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在經濟、軍事等方面聯手抗衡中國的地區擴張,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早在2017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即發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自此美國也拉開了全面修正對華關係的序幕。陸克文表示,美國推進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參與並開展與中國的合作,兩者並不矛盾。他認為,戰略競爭的同時還應為兩國創造足夠的政治和外交空間,以便美中及其他國家能夠在氣候變化、全球金融穩定,以及核不擴散等領域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