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安倍之後日本在印太的責任與影響力受到關注

大連市內樓群中飄揚的中日國旗。

文/voa向凌

日本明年5月19日將在廣島主辦七國集團(G7)高峰會。日本在國際間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未來在印太地區所承擔的責任,受到各界的關注。有專家認為,岸田文雄首相必須展現與中國對抗的明確願景,並在強化防衛的同時與中國對話,以避免衝突。

日本將在明年5月19至21日於廣島主辦G7高峰會。此前日本在國防與外交上的國際活動非常密集。

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預計10月3日當周訪問日本和韓國,正展開協調。預計阿奎利諾將與日韓兩國政府高官、自衛隊、軍方相關人士舉行會談。

日本防衛相濱田靖一10月1日在美國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參加了與美國、澳大利亞的三國防長會談。濱田介紹了日本有關修改外交安保長期指標《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的探討情況。

日對中願景明確才能維持印太影響力

日本在國際間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未來在印太地區所承擔的責任,受到各界的關注。

位於華盛頓的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認為,雖然安倍不在了,但他在近幾年為日本奠定的外交與國防方針不會有重大的轉變,因為大環境沒有轉變,中國依然在東亞構成巨大的威脅。他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日本是G7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歐美國家期待日本能擔任與其他亞洲國家之間的橋樑。

美國《時代雜誌》一篇文章指出,安倍改變了日本在世界的地位,直到最後都是日本政壇一言九鼎的人。

長尾賢說,由於俄烏戰爭爆發,亞洲國家的態度一分為二,大致上可分為日、韓、台、新加坡等對俄羅斯表示譴責的陣營,和不譴責俄羅斯的陣營。因此,日本必須擔任協調的角色,而關於日本對中國所能發揮的作用,歐美國家的期待更高。

長尾賢說:「相較之下,(G7)對中國的態度比較一致,因為區域內的國家都感到中國的威脅日益擴大,多少有對抗需求,日本應該比較好居中協調。問題是在對抗中國時,需要有清楚明確的願景。安倍首相當時拋出了明確的願景,強調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產生了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如此,其他亞洲國家有明確的目標可循,對應比較容易。」

他表示,在安倍首相離世後,岸田政府固然將繼承安倍所奠定的路線,但岸田是否能樹立明確的願景將是關鍵。如果目標模糊不清,日本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會驟減,歐美國家也會逐漸認為日本在國際間並不重要。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國葬9月27日舉行,有210個國家及國際機構約700人參加,國內外出席者共計多達4300人。

安倍的國葬被視為首相岸田文雄以此場合展開的「弔唁外交」。岸田利此機會與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會談,兩人共同譴責中共在台海的挑釁行為,更重申印太和平安全的重要性。

岸田文雄的外交活動,不僅在國內,也展現在國際舞台上,今年首次參加紐約聯合國大會,並在9月20日發表演說時再次強烈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是動搖國際秩序。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王彥麟表示,無論日本的首相是誰,日本都會繼續作為美國在亞洲的平台。但是相較於中國國力的提升,其實美國的力量正在衰退,距離中國最近的日本的壓力會變得很大。他指出,由於中國是一黨專政,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或少數人身上,不像美國這種民主國家那麼容易預測,因此日本並未選擇向中國靠攏,美日同盟依然牢不可破,只是在執行方面會有些改變。

他對美國之音說:「既然美國的力量不若以往,不再是冷戰結束後一國獨強的時代了,日本有時會嘗試走自己的路。安倍提出的印太戰略就是從日本的立場影響美國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所以在美國力量無法兼顧的地方,日本會有自己的主張。例如今年日本提供給菲律賓海巡艦,應該是排水量兩千多噸,是菲律賓排水量最大的船艦。」

王彥麟表示,日本今年之內將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以及《防衛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三大檔,日本政府已經宣佈其中最重要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未來由國家主導,可以決定要對哪一個國家提供武器。岸田內閣就是以向菲律賓提供海巡艦的方式,讓南中國海的抗中局勢朝著對日本有利的方向推動。

在東南亞的角色更重要,但需個別擊破

《共同社》10月1日報導,日本外相林芳正預計10月上旬訪問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明年將是日本和東盟(ASEAN)開啟交流50周年,預計在日本召開特別首腦會議。針對中國在區域造成的頻繁擴張行動,林芳正還計畫呼籲為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而合作。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長尾賢認為,美中雖然處於對抗狀態,但並未發生軍事衝突,因此包括東南亞諸國在內的許多印太地區的國家還能採取較為中立的立場。但是美中的對峙將持續上升,近期內這些國家勢必要斟酌立場與作法,而日本將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他說:「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觀點來看,東南亞國家不得不靠向美日。如果美中對抗更激烈,對中貿易會受到許多限制,東南亞的對外經貿若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例如在生產方面依賴中國的工廠、在銷售方面依賴中國龐大的市場,將在此時受到嚴重的衝擊。而對東南亞來說,美日所推行的經濟安保不只是保障,也是一種機會。以前許多國際企業在中國設廠,在美中對峙白熱化之下會考慮移轉到東南亞,對東南亞反而有利。」

長尾賢表示,危機就是轉機,日本將利用其在東南亞長達數十年的經驗,發揮東南亞國家與歐美等國的協調功能。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王彥麟表示,國際組織上的表決通常是一國一票,日本希望以外交拉攏更多國家站在同一陣營,因此過去對於非洲與東南亞國家確實有大量的資源投入,但現在日本的資源不如以往充足,在非洲的投資已逐漸使不上力了,而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與協調方式也有所改變。

他說:「日本在資源不夠的情形下,只能像一團打結的線,一條一條的解開。雖然東盟是一個大的區塊,但是處理問題上不能把它當作是一個區塊,因為裡面的國家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寮國(老撾)、柬埔寨與中國較為友好;菲律賓、越南和中國有領土糾紛。日本提供雷達、海巡艦給菲律賓,大概就是試圖解開這一條線,如此針對個別國家的主張、特性,以及與日本有沒有歷史關係或交往,一條一條分別拆解。」

王彥麟指出,在外交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日本未來只能不斷地調整外交戰略,針對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外交策略。

內政壓力促使與中對話以避免衝突

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紀念,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和日中友好團體在東京都的賓館舉行了紀念招待會,岸田文雄獲邀參加,但並未出席,僅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互致賀電。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王彥麟認為,岸田的個性內斂,要判斷他走和中路線或是對中強硬路線,並不容易。從岸田的外交人事佈局看來,第二次內閣改組依然讓被稱為「親中派」的林芳正留任外務大臣,是因為與中國保持對話也助於避免衝突,讓岸田政府專注於內政。

他說:「其實最近這幾個月來,日本持續在調整國防戰略,包括討論西南諸島的軍事部署,想強化防衛攻勢,而且日本已經在考慮如果與中國發生戰事可能是持久戰,彈藥與支持補給可能不夠的問題。但是在外交上還是想與中國談,因為要避免衝突。從內部看來,岸田面臨了很多壓力,例如社會問題、物價高漲、經濟成長率,國民對其觀感不好,支持率持續下降。在這個狀況下,如果岸田一直把資源投注於國防與外交上,包括接下來要辦G7峰會,前一陣子才主辦奧運,又在聯合國繳了很多錢,這樣日本民眾是否買帳? 會不會心存不滿? 岸田已經有這樣的壓力,我認為他是因此才會一邊加強國防,一邊(與中國)談。」

在台灣問題上面,王彥麟認為,任何一個人擔任日本首相都沒有多少選擇。他指出,如同波蘭是俄烏戰爭中最緊張的國家,因為若俄羅斯併吞烏克蘭,下一個受害的就是波蘭。他說,如果台灣淪陷了,直接面對中國威脅的就是日本,所以岸田絕對會努力維持與台灣的合作空間。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長尾賢表示,印太地區的AUKUS 和 Quad等以美國為首的小型多邊組織的對中方針已經很明確,無論日本首相由誰擔任,印太戰略都已經定調,問題是首相本身的想法會影響執行的效果。

他說:「近幾年安倍首相雖然明確地將中國視為敵方,但態度很明確,對中國也很容易評估與對應;岸田首相的對中態度可能還不甚明朗,那麼中國也很難判別與作出有效的對應。因此對中國來說,岸田首相雖然被稱為自民黨中的對中鴿派,卻很矛盾地對於中國是一個不容易辨識與響應的物件。」

長尾賢指出,安倍的對中政策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包括台灣議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日本能否繼續握有相當程度的主導權。岸田首相如果對中與對台政策令人猜不透,最後只能完全跟隨美國,那麼台灣議題就要完全聽從美國,日本將失去話語權。

連結:安倍之后日本在印太的责任与影响力受到关注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