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新政府 不可能走向「棄台論」
文/王崑義
1月20日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已經正式就職,在他的就職演說中,除了全力彌合美國內部分裂的議題之外,有關外交政策和對台關係並未多加著墨,但是美國的對台政策攸關兩岸關係的發展,所以大家還是保持高度的關注態度。
既然拜登不提,可是拜登提名的重要閣員,卻不能不提,其中尤以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月19日出席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召開的國務卿任命聽證會,許多議員紛紛關注台灣議題,布林肯當時就強調,拜登政府將延續美國的對台承諾,確保台灣自我防衛能力,若中國膽敢對台動武,那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而在拜登就職後,新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霍恩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拜登總統將與夥伴和盟友站在一起,以促進在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安全和價值。
拜登政府仍會重視台灣的角色
另外,國防部長奧斯汀在聽證會上,被問到美國要如何協助台灣不受中國「侵略」時,奧斯汀表示,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致力於確保不會讓中國這麼做,過往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美國兩黨也都願意支持這樣的做法,他將持續這樣的承諾,支持台灣自我防衛。
從以上三位重要的拜登內閣成員的發言,大概可以看出,拜登政府雖然不至於像川普一樣的友台,但是也不至於會出現過去的「棄台論」。這就像被任命為新設置的「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bell)所說,過去20幾年前,美國了解亞太區域戰略重要性的人較少,但是,如今包括民主黨內熟稔亞洲議題的陣容強大,「不了解台灣重要性的時代已經過去,美國重新定位台灣的過程已經開始」。
這一句「不了解台灣重要性的時代已經過去」,很顯然是說給台灣聽,讓台灣相信拜登上台以後,雖然不至於像川普對台政策那麼友好,但也不會更壞,更不可能像過去歐巴馬時期,再出現「棄台論」的主張,希望台灣的蔡英文政府還能夠繼續維持「極度親美」的政策。
而既然拜登政府將回歸傳統的聯盟政策,不管是否會延續歐巴馬的「重返亞洲」的戰略,但是重視傳統第一島鏈的安全防禦,應該是不會改變。所以,台灣做為美國圍堵戰略中的一環,還是會重回地緣戰略上的重要角色。
當然,拜登也許不會像川普一樣想要高度的「武裝台灣」,但是做為美國軍工企業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之一,拜登也不可能放棄對台軍售。因此,維持美台的軍事關係、軍事交流,甚至是武器的銷售,這是美國不會改變的政策,也是台灣認為可以完全躲在美國「保護傘」之下的重要安全保障。所以台灣願意對美國付出高價的「保護費」,這也是美台關係難以改變的宿命。
美台關係難以改變的宿命
綜觀以上幾位拜登內閣重要成員的觀點來看,未來拜登政府的亞太與對台政策方向,應該有三個面向可以觀察:
第一個是,坎貝爾被認為是「建立盟邦對抗中國戰略」的最早設計師。在1990年代他還沒有什麼亞洲經驗的時候,就在美國國防部擔任資深亞洲官員,大力推動加強了美日聯盟,在歐巴馬時期擔任助理國務卿時,也是他大力主張「重返亞洲」的政策方向。儘管外界對重返亞洲有不同面向的批評,但政策核心依舊是拜登政府和國會兩黨的共識:「美國需要加重面對中國」。
第二點是,「印太事務協調官」這個職位是全新的。在2001年時,美國白宮負責歐洲事務的部門是亞洲的三倍大,到了2005年變得差不多,而在未來在拜登政府當中,很可能亞洲事務部門的規模要變成歐洲三倍大。因此,如果協調得宜,拜登政府,特別是國務卿布林肯更有機會跟歐盟一同策畫對中國的戰略。
第三點是拜登有關坎貝爾的任命是向國會致意,目前美國國會中的外交政策圈有共識需要強化盟友、保護關鍵技術,以及在人權跟民主方面施壓中國。像是共和黨著名前議員馬侃(John McCain)或其他共和黨議員,也會找布林肯和坎貝爾尋求關於中國、台灣、日本或整個亞太地區的意見。
既然美國國會內友台派的議員還在,拜登即使要比川普親中,但也不可能放任台灣不管,尤其是台灣還面臨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下,美國對台政策還是只會傳承過去的傳統,而不可能出現「棄台」的操作。
(作者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