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羅慶生》李喜明不切實際的「戰爭論」

從台灣主體的戰略觀點來看美國「台灣政策法」大有問題。因為這不是「抗中保台」,而是「為美抗中」,不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示意圖/shutterstock)
從台灣主體的戰略觀點來看美國「台灣政策法」大有問題。因為這不是「抗中保台」,而是「為美抗中」,不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

文/羅慶生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國大陸的高調軍演之後,美國國會議員並未放棄台灣這個舞台而多次來訪,9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還通過「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未來將交付全院審議。

「台灣政策法」有意提供台灣軍援與貸款、優先軍購與建立美台全面性訓練計畫,以及建議將我駐美代表處名稱從「台北」改為「台灣」…等。這提高台灣主體性,但也帶來戰爭風險,對台灣亦喜亦憂。

從美國主體的戰略觀來說,這是合理的,因為中國的回應通常是打壓台灣,可以塑造中國霸道與危機製造者的「壞人」(bad guy)形象,有利於美國聯合盟友抗中。更激進者甚至主張放棄「戰略模糊」,承認台灣主權獨立。

這就出現美國要將台灣「烏克蘭化」的說法,也就是強化台灣本土防衛並激怒中國動武。只要中國打台灣,就會陷入長期戰爭並遭受國際強烈經濟制裁。如此中國將弱化就如同攻打烏克蘭的俄羅斯,無力再挑戰美國霸權。這雖是「陰謀論」但有旁證,例如美國拒絕台灣軍購制空、制海載台,只賣不對稱作戰武器,鼓勵台灣打「本土防衛作戰」,還派「安全合作旅」到台灣傳授國軍游擊戰技巧。

因此從台灣主體的戰略觀點來看就大有問題。因為這不是「抗中保台」,而是「為美抗中」,不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

台灣人要的是「在台灣主體性下與中國和平相處」

台灣的戰略利益是什麼?要看台灣的主流民意。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的最新民調顯示,有63.3%民眾願意為「抗中保台」而戰,不過也有75.0%認為應維持兩岸和平往來,並有高達80.4%的民眾支持前副總統呂秀蓮的「兩岸無冤無仇,我們不要戰爭」的主張。這表示台灣人高度期望兩岸和平,但在「保台」,也就是台灣主體性受威脅時仍願為台灣而戰。因此有必要釐清台灣主體性,釐清台灣人「為何而戰」的理由。

海峽兩岸和戰原本是國共內戰遺緒。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將從清政府手中割讓出去的台灣,歸還給延續清政府的中華民國。而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戰敗,離開大陸,遷移到台灣,從此兩岸隔海對峙。雖然有獨派學者主張台灣主權歸屬在國際法有爭議,但在有效治理台灣超過70年後,爭論「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已無意義。這一代台灣人幾乎都認同「中華民國」國籍,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國歌,向「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中華民國憲法」宣誓效忠。

不過經過70多年的兩岸分治,這個「中華民國」概念已經與首都在南京的「中華民國」不再相同。這一代台灣人認同的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沒錯,台灣概念是在前面而不是後面,因而可以簡稱為「台灣」。就如同三國時代的劉備,雖自認延續漢朝正統,但他在四川建立的政權歷史上被稱為「蜀漢」,簡稱「蜀」。「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建立在台灣地區的國家,首都為台北;這就是台灣的主體性。

因而這一代台灣人認為與首都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關係。統一,就是兩個國家的合併,不是不可以,但要滿足各種主、客觀條件。如果台灣人不願意,而中共仍要「武統」,那就是用武力併吞台灣。

所以,從台灣主體的戰略觀來看,美國介入台海和戰,是幫助台灣人對抗中國的武力併吞。因而願意吃美國的「萊豬」、願意高價買美國的武器,華航被迫購買原本無意購買的波音787,大家也願意忍這口氣;因為美國幫台灣「抗中」,付代價是合理的。

但如果美國介入台海是要將台灣的「抗中」烏克蘭化,就完全是兩回事。那就變成台灣人替美國打仗,即便拖垮中國,但戰場在台灣,死的是台灣人,成為廢墟的是台灣,最後成全的卻是美國霸業。如此當然不符合台灣利益。台灣人無意「為美抗中」,在台灣主體性下與中國和平相處,才是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想要的。

「全民防衛」無法形成可信嚇阻

這是為何把全民拖下水的所謂「全民防衛」會遭質疑,也不受歡迎的原因。因為那種「戰爭論」違背台灣人民對和平想望的主流民意。

例如,曹興誠宣稱要投入10億元啟動「保鄉神射手」與「黑熊勇士」計畫。前者目標是要訓練出30萬名「平民神射手」,後者目標是要訓練出300萬名協助區域防衛的勇士。為強化其合理性,主事者宣稱只要有「絕不被敵方佔領的決心」,自發性、分散性的「保鄉勇士」將是防止敵人啟戰的「終極嚇阻」。

但這其實是很荒謬的。無論平民神射手或保鄉勇士,在戰爭中都是國軍制空失敗、制海失敗、反登陸失敗,才輪得到他們上場。但如果每年3、4千億預算打造的國軍都擋不住,期望這些10億台幣訓練出來的義勇軍能改變戰局,是天方夜譚。

所有義勇軍或民兵抵擋正規軍的故事都是電影或小說者言,戰史上沒有真正成功的先例,反面的例子倒是很多。例如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各地興起「義軍」,包括原住民,風起雲湧地勇敢抗日,最後仍被日軍一一消滅。霧社事件的莫那魯道「絕不被敵方佔領的決心」不可謂不堅定,最後也失敗,幾乎滅族。既然沒有成功先例,就絕不可能形成「可信的嚇阻」。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鼓吹的「不對稱作戰」也有類似問題。操作飛彈或無人機的「不對稱作戰」只是戰鬥時的輔助措施,不能取代傳統武器載台。烏克蘭戰爭中,烏軍初期使用北約支援的飛彈或無人機確實獲得些戰果,但俄軍改變為火炮轟擊戰術後就很少發揮作用。不對稱作戰只是概念,並沒有成熟的理論、戰術與準則,當然也沒有成功的戰史先例。

雖然自認為是「台灣的勝算」,但李喜明的論點其實並沒有多少新意。他將台灣的勝利定義為「讓中共奪台行動任務失敗」,並表示那是不對稱作戰的第一件事情。但這種「否定式嚇阻」本來就是國軍「有效嚇阻」的理念,李喜明只是在制空、制海、反登陸外再加上打不對稱作戰的地面防衛。而所謂「國土防衛部隊」,也只是使用飛彈或無人機,分散開來打游擊戰的特種部隊。

而擁有巨艦、戰機、彈道及巡弋飛彈,天上還有衛星的大軍,絕不會被民間武力或「類游擊戰」的不對稱作戰所嚇阻。李喜明將軍如果不以為然,可以換位思考,想像自己是解放軍的總參謀長,會因為台灣有不對稱作戰的國土防衛部隊,就建議中央軍委「不能打」嗎?

強化民間防衛與增加不對稱作戰部隊,對國軍防衛多少有些幫助,這點可以肯定。事實上,中華民國的國防,原本就是「全民國防」。但以「能嚇阻中共動武」來掩飾用人民或戰士生命堆砌的焦土戰略,卻是不道德的。因為不僅給人民不切實際的希望,也沒有誠實地告訴他們可能付出的代價:即便成功守住台北,也正如教宗方濟各所指出:在廢墟上插國旗算什麼勝利?這絕不是台灣人想要的。

這些「戰爭論」者論述的最大錯誤,是他們「戰爭必然發生」的推論。他們強調中國想統一,而台灣人不會同意,所以中共必然武統,戰爭必然發生,所以人民只能持槍抵抗或打不對稱作戰才能阻止。如果中共不打,則是因為能力不夠以及怕美國報復的原因。

但這推論是錯誤的,不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事實,也剝奪台灣人民想望和平的權利。同時也是危險的,因為不斷宣揚,就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讓原本不會發生戰爭真的發生。

兩岸最初的確勢如水火,國民黨要反攻大陸,共產黨則要解放台灣。但隨著冷戰結束,兩岸關係緩解,台灣放棄光復大陸訴求,中共也將政策改變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前,兩岸曾有一段和平往來的日子,台灣歡迎大陸觀光客,大陸旅者則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雙方還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台灣很多農產品得以免稅銷往大陸。

兩岸關係為何會變得如此緊張,以及那一方要負主要責任,這爭議不休的問題就讓以後的歷史學者來評論吧;但有這一段和平互動的經過,就說明兩岸關係的未來有多種可能。人們將有智慧解決爭議,邁向和平。戰爭不是必然,絕不是台灣人不可避免的宿命。

因此負責任的政府要避免台灣被捲入美、中激烈競爭而可能引發的戰爭,不要讓神聖的「抗中保台」變成不由自主的「為美抗中」。也期望美國國會議員的「友台」是真正為台灣人民,而不是為美國霸權將台灣「烏克蘭化」。台灣人並不笨,如果操作過頭,讓現在的「親美」變成「遠美」或「怨美」,對美國將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