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中國反日情緒升高 專家:鼓吹民族主義轉移政治矛盾

8月15日,一段在微博廣為流傳的影片顯示,一名蘇州女子因身穿和服被警方帶走。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近日,中國連續發生兩起被部分人士視為「反日情緒」升高的事件。隨著北京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有專家指,中國當局可能試圖利用民族主義來實現其政治目標,但這樣的作法也會進一步限制公民社會中不同的意見。

北京近期的侵略性軍事行動,令周邊印太地區的部分國家深感擔憂。與此同時,中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正在上升。過去一週,一連兩起與反日情緒有關的事件在中國社群網路引發了廣泛討論。

8月15日,一段在微博廣為流傳的影片顯示,一名蘇州女子因身穿和服被警方帶走。據報導,她當時是在扮演一個日本動漫系列的角色。影片中,警察對她喊道,如果她穿的是漢服,就不會阻止這名女子拍照,並持續向這名女子吼道:「妳是中國人嗎?」最後,該名女子被警察以「尋釁滋事」的罪名逮捕。

這名女子後來在微博上寫道:「(公安)拍了我的照片,沒收我的角色扮演和服,刪掉我拍攝的照片,甚至要求我寫500字的反省文,我覺得我現在沒有尊嚴。」

相關內容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瀏覽次數超過2億,部分中國網民質疑警方反應過度。一位網民寫道:「『穿和服被抓』竟然發生在蘇州,這是萬萬沒想到的。這件事讓整個蘇州蒙羞。偌大的國家,容不下一套和服; 自稱勤勞智慧的民族,竟容不下一個穿和服的弱女子。」

另一位網民則寫道:「到底是誰尋釁滋事?如果要這樣的話,能不能先把街上所有的日料店關閉?」

中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也在微博對此事提出質疑。他寫道:「蘇州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之一,我不希望那座城市的日式風情街上容不下一個穿和服女孩的身影。和服不是日本軍服,它在法律層面沒有被禁止穿著的理由。」

不過他也指,中日關係持續緊張,日本配合美國遏制中國,「和服成了很多中國人眼中有點刺眼的符號」,「有人要穿和服時,我勸他們一定要注意周圍環境,防止引起周圍人不悅,更要儘量避免自己成為不必要的爭議中心。尊重多數人的感受,這總不是錯的。」

部分觀察人士認為,雖然不清楚該名警察的論調是否反映了中國的官方立場,但他沒有因為過度行使權力而受到處分,表明北京不想懲罰自己體制內的人。人權觀察的資深中國研究員王亞秋告訴德國之聲:「為了確保體制內人員的忠誠度,中國當局願意保護那些違反規定的人。這是中國政府保護體制的一種方式。」

中國品牌為疑似企圖「日本化」而道歉 

蘇州和服事件發生幾天後,中國知名連鎖零售品牌「名創優品」8月18日在其官方微博發佈致歉聲明,承諾會在明年3月31日前完成國內外分店「去日化」工作,強調「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品牌」。

中國財經雜誌《財經天下》整理此次名創優品面臨的立場風波,主要是源自該品牌在西班牙分公司的Instagram上發表的貼文,誤將身著中國旗袍的公仔稱作「藝妓」。當時經網友提醒,但名創優品絲毫不在意,只是以微笑表情回應。

過去幾年,因中國民族主義高漲,包含 H&M 在內多家外國品牌都因譴責中國在新疆侵犯人權,遭到中國消費者抵制。

有專家認為,近期這兩起事件反映了中國幾十年來存在的反日情緒。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語言研究學系助理教授郭婷告訴德國之聲:「這兩起事件並非新的趨勢,我們過去已經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反日情緒在中國上演。」

其他分析人士則指出,中國仇外情緒上升的時機點,可能反映了北京的某些政治需要。旅美中國人權律師滕彪告訴德國之聲:「當中國政府需要仇日的情緒來作為它向外界宣示的一個象徵時,它會挑動這種情緒。這都是精心挑選的時機。有時也沒有一個特定事件,而是中共需要反日的情緒來轉移國內的政治矛盾或民眾的注意力,這也是專制體制經常用的作法。」

自「名創優品」發表致歉聲明以來,中國網民仍質疑該品牌道歉的誠意。一名網民在微博上寫道:「不如也澄清一下自己是哪個國家的品牌吧。一個中國品牌天天from Japan幾個意思?」

另一名網民在「名創優品」的聲明下留言表示:「名創是本土品牌吧。不管企業是覺得給自己包裝上一個日式理念能更好賣,還是銷路能更廣,理念歸理念,別針把自己當日企了。日式不是鍍金,我們自己的文化更美麗。」

專家:民族主義引發寒蟬效應 

除了利用民族主義來實現某些政治目標外,滕彪認為,中國當局試圖藉此干預公民的個人選擇,這也是一個極權主義國家很常出現的現象。他告訴德國之聲:「民眾上街穿什麼衣服跟政府完全沒有關係,連這個都要干涉的話,這是一個典型的極權體制。這的確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思與反感,但從整個中國人口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人無法進行這樣的反思,或是批評中國政府不正當的作法。」

滕彪補充道:「雖然蘇州女子和服的事件讓很多人覺得非常擔憂,它背後是非常恐怖的邏輯,但恐怕這種反思與擔憂無法成為主流。狂熱的愛國主義與反日情緒是更強大的。」

人權觀察的王亞秋與多倫多大學的郭婷都認為,中國政府試圖透過鼓吹民族主義在中國公民社會中製造一個同溫層,並藉此排除其他與政府理念不同的意見。王亞秋向德國之聲表示:「很多人應該是怕被網上的小粉紅或愛國人士攻擊,他們選擇噤聲。因為若他們說了一些不愛國的話,他們可能被一群人跑過來攻擊,所以民族主義的其中一個效應是寒蟬效應。」

郭婷則認為,雖然中國內部對MeToo運動和其他女權議題的支持仍相對活躍,但在中國政府持續對公民社會施壓的情況下,相關的審查制度與政府對公共領域的控制,仍會使中國公民社會變得更單調。她告訴德國之聲:「這樣的氛圍讓中國人民認知到,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這是中國從上而下貫徹民族主義所產生的附加結果。」

滕彪認為,未來中國共產黨會強化民族主義,強化對西方的不滿與仇恨。他說:「今後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和服事件表明的是中國政府對民眾的日常行為與選擇也更多干涉,越來越有文革時期的色彩,對人們思想觀念的限制跟干涉,這樣的色彩越來越濃厚。」

連結:中國反日情緒升高 專家:鼓吹民族主義轉移政治矛盾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29.0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