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俄烏戰爭半年,在普京眼皮底下搞暗殺,世界站在刀刃上

普京

文/觀察者網 王慧、劉騫、張菁娟 編輯/馮雪

8月24日,注定是個特別的日子。從2月24日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到現在整整過去了半年。

巧合的是,8月24日還是烏克蘭的「獨立日」。

很多烏克蘭民眾可能也沒想到,他們會在戰火中迎來第31個「獨立日」。

戰爭,仍看不到盡頭。《華盛頓郵報》22日發表評論文章稱,「俄烏衝突過去半年,世界站在刀刃上」,「我們仍然覺得這只是一個序幕」。

俄羅斯政治學者、哲學家杜金之女杜金娜近日遇害,讓俄烏原本緊張的局勢進一步加劇。

一場發生在莫斯科郊外的暗殺,目標物件是一位元立場明確、有影響力的平民。這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的首次。

到底是誰策劃的這場暗殺,目前尚未有定論,俄烏各執一詞。一如近日頻頻遭襲的札波羅熱核電站,雙方互相甩鍋。

危險的氣息,愈發濃烈。

基輔從22日至25日禁止舉行與「獨立日」相關的所有公開慶祝活動。除首都外,烏克蘭其他地區也限制公眾集會。

當地時間23日,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網站發佈最新安全警報稱,在烏克蘭「獨立日」前後,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軍事打擊的可能性增加,再次敦促美國公民盡可能離開烏克蘭。

這一天俄羅斯會動手嗎?杜金娜之死是否會成為俄烏衝突新的「爆發點」?接下來,除正面戰場外,俄烏特工是否會掀起暗殺行動,開闢另一個戰場?

此外,俄黑海艦隊連日也頻頻遇襲,克里米亞會不會成為俄烏衝突新戰線?

眼下局勢會對俄烏衝突以及地區和全球形勢產生什麼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觀察者網特邀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和軍事專家宋忠平進行深度解讀。

杜金娜和她的父親杜金

一場暗殺,雙方再陷「羅生門」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說,暗殺這事兒是烏克蘭特勤部門幹的,甚至公開了行兇者的詳細身份資訊:

烏克蘭女特工娜塔莉亞·沃夫克,生於1979年7月23日。她受烏克蘭安全部門指派,帶著12歲的女兒進入俄羅斯,案發後逃往愛沙尼亞。

面對俄方的指控,烏方否認三連。

烏克蘭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21日說,烏方與杜金娜在爆炸中身亡一事「毫無關係」。他將這起事件歸咎於俄羅斯「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內部權力鬥爭,並暗示該事件是對杜金娜及其父杜金等對烏行動支持者的「因果報應」。

當地時間23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再度強調,烏克蘭對杜金娜之死不負有責任。

「杜金娜被暗殺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李海東說,因為她既不是武裝人員,也不是軍人,只是個平民。以往雙方的戰爭主要聚焦於軍事重鎮和軍事目標,但此事一出,可以看到戰爭的目標越來越向平民轉移。

作為記者和政治活動家,杜金娜「大俄羅斯主義」的主張可以說是公開的,她曾直言不諱地支持對烏「特別軍事行動」。

因此,李海東認為,杜金娜遇害一事很可能是由極端反俄政治力量推動,被反俄力量視作一個目標清除了。

「最有可能的是烏克蘭所為,而且背後有美國的支持,」宋忠平說,美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普賴斯在被問及是否知道幕後主使時的表態模棱兩可;這恰恰表明,美國對這件事情有可能是知情的,甚至可能烏克蘭情報部門得到美國默許才行動的。

8月22日,普賴斯在回答媒體:「美國對有關於誰是幕後主使有何看法?」的提問時是這麼說的:「除了你們已經聽到的公開消息之外,我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烏克蘭方面否認參與了這起襲擊事件。」

「很顯然,在這件事上美方是站隊烏克蘭立場的。」李海東分析道,這也可以看出,美方在俄烏戰爭中能夠利用到的幾乎所有議題上,都聚焦於對俄羅斯的無情排擠。

「普賴斯以美國務院發言人身份傳遞出這樣的資訊,表明美國在俄烏戰爭涉及到平民死亡議題上依然是政治站隊,這大概是美國一以貫之的行事風格。」

杜金娜遇害到底是誰的責任,目前看來資訊非常混雜。

不過,「這件事情最終得出什麼結論,還需要足夠的證據。俄羅斯需要向相關機構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指控,即烏克蘭特工謀殺了杜金娜。」宋忠平補充道。

「杜金娜之死,敲山震虎,也在警告普京」

這場暗殺到底針對的是杜金還是杜金娜,目前眾說紛紜。

事發當晚,杜金在莫斯科地區發表了一場關於「傳統與歷史」的演講,他的女兒杜金娜作為嘉賓出席了活動。有輿論稱,杜金最初計畫和他的女兒一起離開,但後來決定單獨乘坐另一輛汽車,而杜金娜乘坐了父親的SUV離開,隨後車輛發生爆炸。

杜金一直很受西方媒體關注,他被描述為對莫斯科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在很多歐美媒體的敘事中,杜金雖然在俄政府中沒有任何職位,但仍被稱為「克里姆林宮智囊」、「普京大腦」,一些媒體稱他的「新歐亞主義」大大影響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地緣政治思想。

但是,在對杜金身份的界定上,俄媒和西方媒體之間有不小的差異。

RT新聞網則稱,杜金在俄羅斯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一個相對邊緣的人物,他的一些觀點甚至在民族主義圈子中也被認為是有爭議的。雖然他曾擔任多位政治家的顧問,但從未得到克里姆林宮的官方認可。

事實上,「杜金在俄羅斯國內的影響力沒有像西方渲染的那麼大,」李海東說,西方在國際輿論和外交場合中反復強調杜金是「普京大腦」,這種操作非常有策略性且陰險。

「杜金的立場很清楚,即新歐亞主義以及反西方。如果把杜金的主張與普京掛鉤、對等,也就是給普京在國際舞臺上貼上了反西方、極端民族主義的標籤。所以,西方為了達成戰略擠壓俄羅斯的目標對普京個人進行攻擊和詆毀,他們將能夠找得到的俄極端主義代表同普京劃等號。」李海東補充道。

他認為,這種做法是非常有助於美國動員西方盟友一起聯合抵制或攻擊普京,讓西方國家認為俄羅斯是危險的,普京是危險的,他們需要更加緊密團結來,以鞏固美國在歐洲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北約。

所以,西方擴大渲染杜金的影響力,其核心目標有三:第一,削弱普京的權力正當性、合法性,削弱其權力基礎;第二,強化北約國家聯盟;第三,在俄羅斯國內紛繁複雜的力量競爭中,對那些西方不喜歡的俄羅斯國內政治力量進行排擠。告訴他們,反西方、反美國沒有出路,會成為被致命攻擊的目標。

宋忠平則認為,如果這次被殺的是杜金,影響會更大。「但是把杜金的女兒殺了,有種敲山震虎,甚至是一種警告的意味在裡面。這是在警告普京及其‘政治顧問’杜金在處理烏克蘭問題上不要那麼極端。」

他認為,類似的暗殺事件,或許以後在俄羅斯國內會越來越多。

「潛伏在克里米亞的特工,不好對付」

就在杜金娜遇害當天(當地時間20日),俄羅斯塞瓦斯托波爾州長拉茲沃札耶夫在社交平台發佈消息稱,位於該州的俄軍黑海艦隊總部遭到無人機襲擊。這已經不是俄黑海艦隊第一次遇襲,有分析認為克里米亞半島可能成為俄烏衝突的新戰線。

對此,宋忠平分析道,克里米亞地區近來遭到的攻擊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烏克蘭軍隊用無人機實施的頻繁攻擊,這類攻擊相對來說所造成的危害是有限的。儘管無人機作為低慢小的目標不好攔截,但只要俄羅斯足夠重視,攔截這類目標的概率是很大的;

另一類是不好處理的是潛伏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大量烏克蘭特工,這些烏克蘭特工甚至也得到了美國及北約在克里米亞半島潛伏特工的支持,也就是說中情局也參與其中。相對來說,這些人不好對付,因為他們已經精心佈局了多年,潛伏得比較深。

「爆炸由內部人士所致,並非由外部飛彈、無人機所致。」宋忠平認為,這些爆炸事件將會對克里米亞半島的局勢帶來比較大的影響,甚至會動搖軍心、動搖民心。

他分析稱,烏克蘭之所以要這麼幹,就是為所謂的「反攻」製造時機。

「烏克蘭一直認為自己反攻的時機有兩個:第一是西方加大軍事援助的力度,讓烏克蘭軍隊有更多實實在在的武器裝備;第二是頻繁製造包括赫爾松、札波羅熱、克里米亞半島等在內的內部混亂,而爆炸襲擊恰恰能夠達到這種效果。」

「如果能夠減少俄羅斯軍事力量對烏克蘭反攻所帶來的威脅,再加之美國不斷加大的軍事援助力度,澤倫斯基就會認為自己反攻的時間到了。可以說,烏克蘭正在積累反攻的資本。」宋忠平補充道。

而澤倫斯基這一系列操作也是在向西方證明,自己目前還有對抗俄羅斯的手段和能力。

「如果他無所事事,沒有反攻的跡象,那麼美國人、歐洲人對澤倫斯基的軍事援助、經濟援助將會失去興趣。」宋忠平說。

美國持續「輸血」,歐洲國家後勁不足

隨著烏克蘭將戰線拉到克里米亞,美國軍援也一波接一波,持續「輸血」。

8月19日,美國稱將向烏克蘭提供7.75億美元軍事援助,包括「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的彈藥、15架「掃描鷹」無人機、1500枚「陶」式反坦克飛彈和1000枚「標槍」反坦克飛彈等。

8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就烏克蘭「獨立日」發表聲明,宣佈美國將向烏提供價值約29.8億美元的武器裝備,這是迄今為止美方向烏方提供的最大一筆安全援助。

與美國持續軍援不同,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的援助表現得後勁不足。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援烏追蹤」資料庫18日公佈的資料顯示,從7月2日到8月3日,西方總共向烏克蘭承諾了15億歐元資金支持,包括德國、英國、法國在內的6個歐洲主要國家在這段時間裡,都沒有宣佈對烏克蘭的新資金支持。

「對於美國而言,這場戰爭烏克蘭不能輸,」李海東說,美國認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聯盟,其中最有價值的聯盟是北約。如果烏克蘭被擊敗,那可以預見的是北約接下來在歐洲安全架構中的地位會遭到嚴重削弱,而且隨之而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能會使北約的架構松垮下去,這是美國絕對接受不了的。

「所以,當美國發現烏克蘭在戰爭中沒有後續力時,他們對烏克蘭的援助必然會源源不斷地進入,而且規模會越來越大。」

而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李海東從兩方面分析了歐洲國家對烏軍援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歐洲國家長期以來在防務領域的投入不像美國那樣充足;另一方面,歐洲國家在考慮其歐洲安全設想時也考慮到了如何容納俄羅斯的問題。對於歐洲國家而言,它們希望能夠恢復穩定的俄歐關係,其中包括尊重俄羅斯在歐洲的合法利益,以及尊重烏克蘭自身的選擇。

「儘管歐洲有相當數量的政治領導人認為,俄羅斯在這場衝突中贏不了,但他們在規劃歐洲未來安全藍圖時考慮到了俄羅斯的一席之地。不過美國絕對沒有這樣的考慮,美國對俄政策在俄烏戰爭中一個非常明顯得體現就是,鼓勵烏克蘭擊敗俄羅斯,這對歐洲安全而言實際上是個極具災難性的目標。」

杜金娜之死不會是轉捩點,戰爭仍看不到盡頭

《孫子兵法》講「兵貴勝,不貴久」,意思就是作戰要速戰速決,久拖不決對戰爭雙方,尤其是發動戰爭的一方是很不利的。

俄烏戰爭不是「閃電戰」,而是「超限戰」。目前,雙方談判化解矛盾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維持戰場對峙幾乎成了必然選項。

李海東認為,這場戰爭接下來有兩個演變的態勢,一是戰爭的區域越來越大,二是戰爭的手段越來越黑暗。原來戰爭發生在烏克蘭本土,現在零星地出現在克里米亞。原來戰爭局限於戰場拼殺,現在出現了像杜金娜這樣的平民遭到暗殺,歐洲最大的核電站之一札波羅熱核電站遭到反復炮擊等各種瘋狂行動。

而這些演變態勢都令人感到深深不安。

雖然杜金娜之死在俄烏戰爭背景下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但李海東指出,戰爭總體態勢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被暗殺而改變。

「杜金娜之死不是新的‘爆發點’,也不是這場戰爭的轉捩點或新起點,她只是這場逐步升級和擴大的戰爭中一個不幸的犧牲品。」

澤倫斯基曾在20日發表講話警告稱,俄羅斯可能在24日前後加強攻勢。基輔也因此取消了「獨立日」相關慶祝活動,全國上下高度緊張。

對此,宋忠平表示,24日這一天,就算烏克蘭一些地方舉行集會慶祝、遊行等活動,俄羅斯也不會對這些老百姓採取軍事行動,如果真這麼做的話,將會在國際社會落下口實。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杜金娜被殺,還是克里米亞半島以及俄羅斯境內被攻擊的目標,已經足夠讓普京準備進行報復。這個報復的時間未必會選擇24號。就算選24號,也未必要針對‘獨立日’的慶祝活動,他完全可以針對其它的軍事目標。這些軍事目標包括烏總參謀部、國防部,甚至未來總統府都是在被考慮攻擊的序列範圍之內,以此來對澤倫斯基發出警告。」

接下來,俄烏特工將開闢暗殺戰場?

杜金娜之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年的車臣衝突,也是類似的恐怖襲擊。俄羅斯忍無可忍,最後大打出手。

當年,普京直接放話:「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我們的任務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在機場抓住就在機場擊斃,在廁所抓住就把他淹死在馬桶裡!」

《紐約時報》17日報導了烏克蘭秘密行動團隊如何在為俄羅斯工作的駕駛員座位下放置炸彈,引擎啟動時引爆。烏克蘭遊擊隊員說,比起他們針對的「目標人物」在襲擊中的生死,「更重要的是每次襲擊所發出的信號:你永遠都不安全。」

烏方秘密行動團隊這麼說,意欲何為?接下來,除了正面戰場之外,俄烏特工是否會掀起暗殺行動,開闢另一個戰場?

宋忠平認為,俄美之間早已開始了混合戰爭模式,俄烏之間的衝突只是俄美混合戰爭裡一個環節,即烏克蘭作為美國代理人和俄羅斯打實體的戰爭。這種混合戰爭形態還包括輿論戰、貨幣戰、制裁等等。

「暗殺行動本身也是混合戰爭一部分,可以擾亂對方民心和軍心,尤其是擊破後方。」

他說:「暗殺、破壞主要針對三類目標:俄羅斯軍隊控制區域的重要人士需要被殺;重要的軍事基地需要被摧毀;重要的基礎設施需要被摧毀。」

「這三件事兒會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形成鉗制和壓力。未來,這三類行動有可能會此起彼伏地出現,這其實就是在考驗俄羅斯軍隊對控制區的管控能力。」

宋忠平說,俄羅斯現在開始在札波羅熱招募志願者,試圖化解特工或者潛伏者給俄羅斯控制區帶來的巨大威脅,但是難度也比較大。

「因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同屬一個民族,還有一些人長期潛伏在俄羅斯控制區域,包括克里米亞,這些人魚龍混雜。如何把這些潛伏者找出來很困難,這些在俄羅斯控制區域的潛伏者也在不斷地培養新人,這些人分佈在各個崗位,分佈在各個重要的基礎設施,甚至分佈在軍事基地中。」

一旦這些人被啟動、被動員起來,那麼也將會導致俄羅斯控制區出現更多麻煩,這實際上是俄羅斯需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戰場上敵人在明,相對好辦,但對付潛伏者時,敵人在暗,這對普京是一個考驗。」宋忠平補充道。

「但是大家都知道普京是特工出身,所以他在對付這些烏克蘭的特工,包括打間諜戰,情報戰等是比較在行的。相信普京會用自己的手段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把俄羅斯控制區這些潛伏者所帶來的危害控制到最低,同時加大對俄羅斯控制區域內各類目標的防範,加強其防空反導能力的部署,確保控制區社會穩定、民心穩定,這樣才能讓俄羅斯放心大膽地再執行其他各項軍事任務。」

李海東分析稱,戰爭本身不僅僅是軍事的較量、輿論的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較量。心理戰是任何戰爭中各方都不會忽視的一個方面。

烏克蘭遊擊隊員說每次襲擊都將發出「你永遠都不安全」的信號,這實際上打的就是心理戰。這句話反映了這場戰爭中雙方心理戰的極端重要性。如果一方心理失衡,實際上就表明內部凝聚力分散了,內部支持力被削弱。也就是說,當戰爭消耗到一定程度,這一方就會支撐不下去,最終走向失敗。

李海東指出:「心理戰的手段多種多樣,除了安放炸彈定點清除,搞暗殺等,我們還可以預期戰爭中會出現大量的假消息傳播的現象,這些假消息在某種程度上也有恐怖性的效果,也是想達到讓對方心理失衡的目的。」

長期持續的俄烏衝突已經並將繼續對地區和全球形勢產生影響。

「這是一場能影響國際格局轉變的結構性衝突,這不是一個技術性的衝突,不是一兩個國家之間的衝突,」李海東說,結構性衝突的一個特點是任何一方都不會選擇妥協,衝突失敗方的結局將異常悲慘。

「因此,我們發現俄烏戰爭最近半年是越來越黑暗了,越來越升級,越來越擴大化。坦率地說,我們感覺到越來越難以預知這場戰爭什麼時候結束,而這給世界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將會對全球能源格局,全球化格局,乃至於應對氣候變化格局等產生綜合性的全方位影響。」李海東補充道。

連結:俄乌战争半年,在普京眼皮底下搞暗杀,世界站在刀刃上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