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軍事

晨楓:台海聯合大演習——驚天動地的三天

中國圍島軍演圖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史詩級的2022年台海聯合大演習是中國對裴洛西悍然挑釁的強硬回應,也是對統一決心的有效展示,必將在兩岸關係、中美關係、軍事力量平衡各方面「餘音繚繞三日不絕」,也在輿情上緩和國人的鬱悶和憤怒。中國後發制人,說到做到——後發但一定制人;不僅在「說」上面始終一致,在「做」上面也不會按照別人的預案,「你想你的,我幹我的」,要你痛就必須使你感到深刻的痛,不做無用功。

2022年中國聯合大演習

裴洛西在4月就揚言要訪台,在最後一刻「戰略性新冠」。7月底《金融時報》爆料,裴洛西計畫在8月訪問亞太國家時「順訪」台灣,再次引起中國多次嚴厲警告。8月2日夜間,裴洛西頂風作案,開始竄訪,8月3日離開。

解放軍的史詩級聯合大演習在8月4日開始,實際上8月3日已經開始部分軍事行動。這是異常迅速的行動。

參演兵力、實際部署和行動細節現在都是保密的,未來是否會公佈也不知道,但這無疑至少是戰區級的大規模行動,也是軍改後最大的行動。聯合參謀部和東部戰區在聯合大演習中的運作證明了軍改的深度、廣度和有效性。

解放軍不可能是知道裴洛西要頂風作案才開始研究演習計畫的,甚至可能遠在4月裴洛西揚言之前已經有預案。東部戰區、聯合參謀部對台海有各種預案是肯定的,可能現在只是把預案之一拿出來,修改後作為演習方案實施了。

另一方面,光有計劃不行,演習需要真實而不是虛擬的武器裝備和彈藥補給到位。演習能迅速拉動,說明了解放軍的戰備水準達到很高的境界,真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而且解放軍的戰備適合各種預案要求,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準備、投入行動。這就是傳說中的「冷開機」。

這次聯合大演習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就是要對美台及其他敵對勢力形成最大震懾。因此,不僅要聲勢浩大,還要具有明確而且能可靠兌現的實戰意義。

聯合大演習劃為六個方向。台北方向直搗龍門;宜蘭方向從旁策應,並阻隔琉球方向的美日力量;太平洋方向直指台島上號稱安全的東海岸,包括佳山基地、蘇澳軍港和志航基地,並阻隔西太平洋上的美國海空力量;巴士海峽方向不僅策應高雄方向,也是攔截關島美國空軍的關鍵戰區;高雄方向不僅威脅高雄,也從側面擠壓澎湖,還是巴士海峽方向的後援,難怪具有最大的演習區,這裡也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解放軍作戰飛機突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的重點區域;海峽方向則直接跨越海峽,對新竹到台中的台島腹地形成最大、最直接的壓力。

這樣的態勢對台島進可以直接登陸,退可以海空封鎖。在戰時,不管進退,都可以實現武統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演變出各種方案。比如弱化海峽方向,加強宜蘭、太平洋和巴士海峽方向,台北方向以後援宜蘭方向為主;增加澎湖方向,在海空封鎖的同時,首先奪占澎湖,迫降台灣;或者增強海峽和高雄方向,搶先登島,速戰速決,以迅速上島的增援空中力量支援宜蘭、太平洋、巴士海峽方向,應對遲到的美國海空力量的干預。

和平統一永遠是首選,武裝統一永遠是選項。武裝統一不僅有速戰速決的選項,也有持久戰的選項。只有所有選項都成為現實的選項,而不是不得已時的選項時,才都是有效的選項。「冷開機」能力是速戰速決的關鍵,對於持久戰同樣重要,儘管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沒有速戰速決那麼直接。持久戰不等於拖遝戰,依然需要在第一時間取得最大戰果,為後續戰鬥創造最大有利條件。

聯合大演習在行動上的迅速性、實戰性、完整性必定對美台和其他敵對勢力形成極大的震懾。

當然,有人會質疑,台灣民情似乎並未得到應有的震懾,還是馬照跑舞照跳。解放軍聯合大演習要震懾的從來不是台灣民眾,而是「台獨」勢力,以及島外支持「台獨」的勢力。反過來,如果所有人都麻木不仁,那也是好事。這樣接近實戰的演習要轉為實戰,只需要捅破一層紙。

有了這一次,解放軍的騎臉演習將成為新常態。未來還會有頂風作案的,解放軍還會再次騎臉演習,但哪一次演習無縫轉接到實戰,就是由中國決定的。擦邊球還是越界球不由球員決定,而由裁判決定,在「台獨」和島外支持「台獨」勢力是否跨過紅線問題上,中國才是裁判。到了那一天,台軍準備越鬆懈,武統大業越順利。

外松內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缺乏準備的狀態迅速、有效地轉入戰時狀態只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訓練有素的軍隊和團結一致的民眾才能做到,不僅要有足夠的心理和物質準備,而且需要足夠的戰略縱深,才有必要的緩衝時間和空間。台灣根本做不到。

在更加具體的技術層面上,聯合大演習不僅展示了各種先進武器裝備和戰術,也展示了中國軍工的強大實力。

航母寄託著幾代中國人的希望。在聯合大演習期間,「遼寧」號和「山東」號據說分別離開母港,「去向不明」,相信不是去公費避暑旅遊了。

中國航母的軍事作用是一個爭議不休的問題。不斷有說法稱中國航母是解放台灣用的,但殲-20、轟-6N、052D紛紛亮相,而航母在如此重要的聯合大演習中「去向不明」,只能說明狹義的台海作戰根本不在中國航母的格局之內,那太大材小用了。至於認為中國航母只是用於制約中小「搞事國家」,不能和美國航母直接對抗,那更是不對的。

航母當作超級海警船用,這是錯位。國之重器,就是要擔任國之重任的。美國航母是武統的極大威脅,中國航母要是不能在武統大業裡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如何配得上中國人民的重望?但就像中國不以別人的預想出手一樣,中國航母也未必以珊瑚海或者中途島海戰方式與美國航母直接進行航母決戰,只要能打敗對手,在055、潛艇、岸基飛機、反艦彈道飛彈的支持下,一樣是勝利。

「雷根」號在解放軍聯合大演習期間的動向

「雷根」號在聯合大演習期間向日本靠攏,後來有回竄的跡象,但行動上還是吞吞吐吐。核動力航母一晝夜轉移1000公里沒壓力。只要有需要,「雷根」號戰鬥群在整個聯合大演習期間都有時間靠近台海,但是沒有。這裡當然有政治上的考慮,但難說從青島出發的「遼寧」號戰鬥群和從海南三亞出發的「山東」號戰鬥群的動向毫無影響,尤其是「雷根」號8月3日突然向東大幅度移動,遠離台海方向。

《環球網》8月4日罕見透露,此次演習還安排了核潛艇配合行動。如果說中國軍力還有短板的話,航母這塊短板正在補上,核潛艇這塊短板也在補上,但可見度低得多。核潛艇分戰略飛彈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報導沒有說是哪一種,還是兩者都出動了,估計是後者,因為戰略飛彈核潛艇是常年戰備值班的。

攻擊核潛艇的作用有三個:反航母,反潛艇,對陸攻擊。在聯合大演習中,這三個作用都用得上。核潛艇是反航母多位一體中的一極,不需多說;反艦艇、商船更是摟草打兔子,順帶的事。

在聯合大演習中,人們對「雷根」號投注了最大的關注,對「的黎波里」號和「美國」號也留著神,但幾乎可以斷定,美國潛艇也正在西太平洋悄悄地遊弋。在1996年演習時,中國核潛艇也出動了,但美國人嘲笑說,噪音之大,隔著太平洋都能聽見。這當然是誇張,卻也反映了中國在「先解決有無問題」時的尷尬。

這些年來,中國核潛艇技術取得了悄悄但迅速的增長,只是真實水準秘而不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現在是驚人的時候了。中國不會無準備地放風核潛艇也出動了。如果不出意料,在漆黑無聲的西太平洋水下,中國核潛艇在與美國核潛艇也在鬥法。

在對地攻擊方面,台島上的目標不需勞動核潛艇,但日本的美軍基地就不一樣了。進攻永遠是最好的防禦,在西太平洋,是新時代「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時候了。

在電磁和太空領域,各種比劃也必不可少。

解放軍空中力量在預警機支持下大舉出動,各種空情雷達、資料鏈火力全開,既要耳清目明,又要做到保密,真真假假,隱真示假。即使在戰時也是這樣,不會在什麼情況下都不加掩飾,那是對敵人電磁和空間反制的直接邀請。這才是最徹底的平戰結合。

但必要的「真」不僅會讓對手摸了去,也是威懾的一部分。威懾就是使得對手確認你至少有這麼多的能力,還可能有一些更厲害的沒有亮出來。

在聯合大演習中,遠火也上場了。不過這不是過去常說的300毫米遠火,而是更新式的370毫米遠箱火。它在300毫米遠火的基礎上,增大彈體,增加射程,提高開火速度和制導精度,而且模組化了。便於迅速再裝填,也便於多口徑、多彈種混裝。

新遠箱火在聯合大演習中顯示了隨選陣地、到位既打的能力,實戰意義極大。不大為人所提起的是,新遠箱火在2019年國慶閱兵時首次展示,當時即使在常年關注中國軍備發展的圈子裡也是一個驚訝,因為誰也沒有預料到在成功的300毫米遠火之後,那麼快就推出更新一代的370毫米遠箱火。

在國慶閱兵的解說詞中已經說到,展示裝備都已經服役,但誰都說不清楚是否還只是試點裝備階段。越是先進的裝備,形成批量、部隊磨合和戰鬥力達標的時間越長。大名鼎鼎的法國「凱撒」155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在2008年就投產了,2022年推出第二代,還是6×6,改進了火控,增加了裝甲,但研發就要4年,然後才談得上批量生產,列裝和形成戰鬥力還要更久。新遠箱火的威力和複雜性都要高得多,但短短3年不到,已經悄無聲息地大量服役,進入實戰狀態了。這不僅是中國軍工的速度和效率,也是解放軍的速度和效率。新遠箱火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

還有各種先進裝備都出動了,如運油-20、052D、殲-20等。「老式裝備」如東風-15B老當益壯,東風-15是1996年演習時的老兵,現在依然在發揮重要作用。

據美國和日本媒體8月5日報導,有11枚東風-15B飛彈在演習中發射,落點包圍台島南北兩端和西太平洋方向,發射陣地則從浙江、福建到江西,部分飛彈路徑在台北南郊上空經過。有意思的是,台灣沒有發佈防空警報,只是事後受到媒體查證時才輕描淡寫地予以說明。

台灣方面的說辭是飛彈經過台島段還在大氣層外,對路徑下的地區並無安全危害,所以沒有發出防空警報。台灣媒體和政治人物抨擊說,這樣對台灣民眾十分不公平,民眾有知情權。

實際情況可能有難言之隱。存在四個可能:

1、台軍因為探測能力不足,或者東風-15B具有一定的隱身能力,根本沒有看到飛彈飛來,無從發出警報

2、台軍判斷飛彈不會真的擊中島上目標,索性不開雷達,避免雷達性能和台軍反應被密切監視的解放軍觀察到,自然無從發出警報

3、台軍雷達看到了,根據彈道判定不會造成危害,而且彈道超出「愛國者」飛彈射程,決定不予警報

4、台軍雷達看到了,根據彈道判定不會造成損害,又怕攔截引起衝突升級,決定不予警報

東風-15B是東風-15系列的改進型。中國對隱身已經深有研究,加裝一定的反雷達手段並不奇怪。但一般來說,彈道飛彈發射和預警是成熟技術,台軍根本探測不到東風-15B飛來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要是真這麼菜,打趴了也沒勁。

台軍索性充楞,賭一把解放軍的飛彈最多飛越台島,不會真的擊中島上目標,並非不合理的預判。但這真是豪賭,因為解放軍的演習已經高度接近實戰,無縫轉接到實戰是分分鐘的事,那樣,台軍就要措手不及了。但避免雷達和反應計畫被解放軍摸透也是合理的。

「愛國者」是台軍唯一的反導手段,射程、射高都有限,屬於點目標反導。台軍「愛國者」陣地都在解放軍的掌控之中,在沒有特定擊中目標的時候,要擦邊而過這些預設反導陣地不難。既然目標無害,又攔截不到,台軍索性裝傻,這個可能性不小。

看到了又有可能攔截,但怕衝突升級而不攔截,這個可能性也是有的。但穿越台島的政治意義太大,如果飛彈穿越而不攔截,高空高速無人機穿越是否攔截呢?戰鬥機呢?台灣當局如何再給民眾任何安全感?

不管怎麼說,東風-15B飛越台島了,台軍沒有攔截,不發警報,這不會逃過公眾進一步質疑的,到時候再看台灣方面有什麼解釋吧。

台軍在總體上對聯合大演習的反應十分低調。在聯合大演習前期,台灣空軍只出動幻影2000和F-5E/F攔截。幻影2000曾經是台灣空軍防空主力,但在F-16升級後,已經事實上退出一線使用了。F-5E/F更是老掉牙的東西,平時只作為新飛行員訓練和老飛行員練手用,以節約更加寶貴的F-16的飛行小時。出動幻影2000和F-5E/F攔截只有象徵性意義,但避免了暴露F-16的雷達和資料鏈性能。

後期換用F-16(包括升級前的A/B和升級後的V型),不一定是反應升級,也可能是老舊的幻影2000和F-5E/F經不起這樣的出動率,再硬要出動就該「罷工」了。

台灣海軍出動的「成功「級、」諾克斯「級護衛艦和」吉德「級驅逐艦也是老掉牙的東西,在戰鬥力上與解放軍的054A、052D、055沒法比。據說在近距離伴航中,雙方距離只有1000米,甚至達到過500米,在茫茫大海上,這是貼臉的距離了。那是誰在貼誰的臉呢?

在這張必定今年最火的圖片裡,052D級「南京「艦(舷號155)與台軍」蘭陽「號相距很近,海岸上花蓮的和平發電廠清晰可見

根據衛星圖片,「南京「艦一度裡花蓮的和平發電廠只有11.78公里,離最近的海岸線不到10公里

根據衛星圖片,「南京「艦離花蓮附近海岸線的最近距離不到10公里,台軍「蘭陽」號在內側,只能是「南京」艦主動擠壓「蘭陽」艦,形成這樣的近距離接觸。好玩的是,台灣媒體吹噓,艦上「雄風」反艦飛彈口蓋打開,嚇阻解放軍。且不說解放軍有威力大得多的反艦飛彈,在這樣近的距離上,反艦飛彈還沒有解鎖保險已經飛越目標距離了,根本沒法打,還是艦炮管用。不過台軍的老式Mk 42 127毫米艦炮要和解放軍的新式H/PJ38 130毫米艦炮對打,那是一點戲都沒有。

「南京」艦迫近到這樣的距離,不是為了打「蘭陽」艦,甚至不是為了打和平發電廠。H/PJ38的射程達到30公里,根本沒有必要逼近到這樣的距離。這樣的近距離重點在於凸顯台灣12海裡線的非法性,政治意義大大超過軍事意義。

在很大程度上,解放軍的飛機、軍艦甚至演習區如此貼近台島,同樣是政治意義大大超過軍事意義。單純從武器射程角度來說,無滑翔的純重力炸彈已經不多用了,帶滑翔的制導炸彈在「海峽中線」西側就能覆蓋島上目標,新遠箱火更是在大陸上就能覆蓋島上目標。

在軍事上,是否需要奪占離島,在更加接近台島的離島上建立火力基地,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遠箱火有能力從大陸上直接射擊島上目標,遠火採用增程彈後也可以。但在更近的距離上,可以用射程較近、成本較低的武器,傾瀉更大量的彈藥。在大規模作戰中,精確制導化是花,彈藥噸位是錦,錦上可以添花,但花不能代替錦,彈藥噸位的作用還是無法取代的。

但是,不僅奪取離島需要時間,建立火力基地需要時間,將彈藥轉運到離島上也需要時間。只有在持久戰的情況下,才有這樣的必要。彈道飛彈+巡航飛彈vs制導炸彈也是同樣的問題。

在聯合大演習期間,美國艦隊和飛機躲得遠遠的,往日跳得很高的日本和澳大利亞也悄然無聲,北約更是沒事人一樣,對只有美國和西方支持才敢上躥下跳的「台獨」勢力是沉重打擊。

在某種程度上,西方對中國軍力增長的認知是矛盾的。一方面看到具體方面的飛越,另一方面還是在總體上輕視。在1996年解放軍演習時,西方一方面驚歎聲勢浩大,另一方面對技術裝備的落後嗤笑不已。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威廉·佩里叫囂:「北京應該知道,西太平洋最強大的軍事大國就是美國。」在某種程度上,西方對解放軍的總體印象鎖定在那時了。

但當前的聯合大演習顛覆了西方的印象,至少西方軍政界意識到需要跟上時代了。

儘管有烏克蘭戰爭和俄羅斯問題,能挑戰美國霸權的只有中國,所以美國的一切戰略檔和對話裡言必稱中國。美國在台海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是肯定的。這裡不是美國滅亡,而是美國霸權的滅亡。

美國還需要拉上盟國一起反制中國,但盟國的情況有所不同。

北約盟國是被迫站隊,他們與中國並無明確的利益衝突。在霸權問題上,老歐洲早就在打醬油了,自己重拿霸權是不想了,幫美國維護霸權則是性價比的問題。老歐洲的歷史上充滿流血和爭鬥,懂得不主動往鐵錘和鐵砧之間跳入的道理,不僅對裴洛西竄訪不吱一聲,對解放軍聯合大演習也基本保持沉默。

日本在「脫亞入歐」之後「脫亞入美」,但中國崛起有可能打破所謂「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使得日本的未來軌道發生顛覆性變化。日本的「頭雁」地位不保後,連三角形的「雁陣」都可能成為埃菲爾鐵塔。中國在塔尖上一騎絕塵,日本與其他亞太國家爭奪塔基上的一席之地。日本不甘心,把美國拖回亞太,用台灣問題鎖住中國崛起的大門,成為日本維持雁陣和領先地位的最後機會。

但日本是否繼續「脫亞入美」取決於中美力量對比,尤其取決於中國相對於美國的實力和決心。解放軍聯合大演習會動搖日本的決心嗎?現在還不好說,但肯定震撼了日本。「脫亞入美」的目的是借美壓中,不是主動往鐵錘和鐵砧之間跳入,身先士卒更不是目的,「出雲」號在黃浦江裡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炮轟目視可見的中國軍民的日子早就過去了。

澳大利亞的情況有點相似。澳大利亞自詡為「黃種人世界裡的白人警長」,但中國崛起後,傳統格局打破了,在印尼和南太平洋,中國影響日增,儘管中國根本就沒有與澳大利亞爭奪勢力範圍的意思,中國的格局沒有那麼小。

澳大利亞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也在瓶頸上。一方面,還有一些第二世界紅利可吃;另一方面,在晶片、人工智慧、機器人、生化、新能源等未來科技方面基本上都沒份,基本上成了靠資源和農產品出口度日的「偽發達國家」。單靠中國拉動不甘心,澳大利亞需要重新凝聚人心,才能重回發達之路。在政治上制造反中話題成為自由黨的便利抓手,工黨沒有那麼極端,但且不說澳大利亞沒有足夠的身手主動往鐵錘和鐵砧裡跳,不要主動招惹中國、逼迫解放軍有朝一日到南太平洋也進行這樣的騎臉演習,這點道理不難明白。

多年來,台灣當局不斷推行「去中國化」,掏空「中華民國」的實質。但台灣問題歸根到底已經不是台灣的問題,而是中美的問題。中國和美國都是搬不走的超級大國。中美之間最終是要修復關係的,台灣問題是關鍵,但台灣對這樣關鍵的問題沒有發言權,只有被動接受。這是最大的悲哀,裴洛西竄訪和接踵而來的聯合大演習凸顯了這樣的悲哀。

人是長腿的,土地則是民族共有的。不肖子孫要出走,走便是了。但要把祖產帶走,就要問問家族是否同意了。當然是不同意!

沒有台灣的小動作,美國未必能肆意挑釁;沒有美國的支持,台灣連小動作也不敢。中國崛起是長期過程,中美力量對比發生根本的、不可逆轉的變化是長期過程,美台會繼續勾結,繼續搞事。解放軍跨過「海峽中線」和12海裡線的坎後,越來越貼近實戰的聯合大演習成為新常態。美台想切香腸,解放軍直接拍桌子。

2022年聯合大演習是史詩級的,但史詩還在繼續譜寫,下一章就是祖國統一已經實現。解放軍之所以叫解放軍,就是為了解放全中國。台灣是全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連結:晨枫:台海联合大演习——惊天动地的三天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