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蓬佩奧的「遺產」 會留下來嗎?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文/羅慶生

在美國國會通過認證拜登當選總統後,川普終於認輸,國務卿蓬佩奧也與拜登內定的繼任者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會面,展開交接。蓬佩奧隨即在推特上發表感言,表示他的抗中舉措,將成為他任內的「遺產」。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嚴詞批評,表示蓬佩奧留下的不是「遺產」而是「遺毒」,強調蓬佩奧推動「謊言外交」,對美國國家形象和聲譽所造成的損害,比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屆政府都要多。

中國反應強烈,是因為蓬佩奧的「抗中」的確是美國歷屆政府之最。許多舉措其實已經越線,例如宣稱「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取消美台官員交往限制」等,這都可能引起中國報復,有高度地緣政治風險。然而蓬佩奧和川普一樣,都有些不在乎後果的瘋狂,動作之大,出乎意料。

蓬佩奧到底想幹什麼?各方解讀不一。有認為他想激起中國報復,給川普繼續留任的理由。不過中國大陸忍住了,除口頭抨擊,並沒有其他動作。

有認為國會暴動後川普形象崩解,蓬佩奧有意接收川粉,將出馬競選下任總統。但這有點事後諸葛,蓬佩奧對中國發動猛攻之際,川普處境並沒有像現在那麼難堪。以川普個性,如果真想再度出馬競選,也不會容許蓬佩奧挑戰。

比較合理的解釋:蓬佩奧以「遺產」來描繪他的作為,或許是基於激進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將「川普主義」外化的結果,企圖在任內最後幾天形塑他們理想中的美國外交政策,或者形成政策框架框住繼任者。我們注意到不只抗中,日前蓬佩奧還宣布將古巴再度列為「恐怖主義資助國」,且無視援助團體將惡化人道危機的警告,將葉門「青年運動」(Houthi)叛軍列為恐怖組織。

美國國會暴動

蓬佩奧動作很大。然而這些他所謂的「遺產」,卸任後真能留下來麼?

蓬佩奧給拜登「穿小鞋」?

這基本上有兩種觀點。一個是「資產論」,認為可當作對中談判的籌碼,中國讓步就作廢,不讓步就留著;另一個是「負債論」,認為中國若報復,拜登政府將陷入兩難,留著是美中關係的障礙,作廢就將揹負對中軟弱的批評。

是資產還是負債,要等拜登上台後盱衡全局才會有結論。現在從林布肯或拜登政府的觀點,蓬佩奧這種搞法根本就是故意攪局,給繼任者穿小鞋。

首先,蓬佩奧當國務卿也不是一、兩天,如果真覺得這麼做比較好,為什麼不早這麼做?卸任前這麼搞,根本就居心叵測。其次,民主國家慣例,看守政府不做重大決策,以示對新民意的尊重。蓬佩奧和川普一樣缺乏民主素養,將自己意識形態置於國家利益之上。

既然如此,拜登團隊會接納這些「遺產」嗎?

從拜登團隊對媒體詢問「取消美台官員交往限制」的回覆,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蓬佩奧「取消美台官員交往限制」是很嚴重的事,但拜登團隊以背景說明方式回應,而不是由主要顧問或領導層出面,即表示這件事沒什麼好說的,就是這樣。也暗示美國事務官員對這位即將卸任國務卿的命令,要「亂命不從」。

怎麼說?

拜登團隊回應的態度看似輕鬆,但內容卻字斟句酌、意在言外,是典型的外交辭令,出於資深官員之手,必須深入剖析才能釐清到底在講什麼。

回覆指出:拜登就任後將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議題,以符合台灣人民願望與最大利益。拜登一向認為,美國對台灣必須維持堅定、有原則且跨黨派的支持,他也計劃努力確保這一點。

這是說給美國川粉及台灣人聽的,表示支持台灣的立場不會改變,不用擔心。

另外,這些話則是說給中國聽的:正如拜登在競選時所清楚表明,拜登對於他擔任聯邦參議員時投票通過的《台灣關係法》,將落實這項承諾以及美國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

為什麼是說給中國聽?所謂「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是指美、中「建交公報」中美國的承諾,拜登表示他將會遵守。這是暗示中國,不用在意蓬佩奧講的那些話或做的那些事,他卸任後美中關係將會回到原來的正軌。不過為了平衡,拜登還表示他將遵守《台灣關係法》,因為這是他擔任聯邦參議員時投票通過的。中國對《台灣關係法》一向很感冒。

現在問題就來了,因為拜登參與《台灣關係法》的制訂,所以他承諾遵守;那麼川普任內,拜登未參與制訂的《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等友台法案呢?他沒提。但依據拜登表態的邏輯,未承諾,就不會支持。

拜登團隊的潛台詞很清楚:不必理會蓬佩奧,他下台後都不算。認為拜登可能會接受川普或蓬佩奧「遺產」是件很奇怪的事。即便同個政黨,繼任者也不喜歡前任指指點點的下指導棋,更何況是意識形態與施政風格都差異甚大的政黨輪替。只是沒有撕破臉直接講清楚,給蓬佩奧留點面子罷了。

川普的「最後瘋狂」 大家不忍了?

不過,原本各方還有「再亂也只剩幾天」的綏靖想法,現在則因為鬧得太不像話,似乎有不想再忍的趨勢。正如日前美國眾議員西西里尼(David N. Cicilline)在《紐約時報》撰文〈我們為什麼要再次彈劾川普〉中所言:「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川普一天比一天更不顧一切」。眾議院民主黨團以「煽動攻擊國會」再次提案彈劾川普,獲得不少共和黨眾議員的表態支持。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peaks at a campaign rally for Senate Republican candidates, Sen. Kelly Loeffler, R-Ga., and Sen. David Perdue, R-Ga., at Valdosta Regional Airport, Saturday, Dec. 5, 2020, in Valdosta, Ga. (AP Photo/Evan Vucci)

在國外,直接打臉的是美國的歐洲盟邦。蓬佩奧原本安排他最後一周出訪歐洲,拜會盧森堡外交部長艾索柏恩(Jean Asselborn)並會晤其他歐盟領袖,不過遭到拒絕。國務院因而尷尬的宣布,為協助拜登政府交接,取消本周所有出訪行程。台灣也受影響,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的訪台行程,也因此取消。

拒絕美國國務卿來訪是很嚴重的事,從某個角度來說,象徵美國權力的衰退,這並不是美國盟邦所樂見。因此合理推測,歐洲各國應先討論過,並通報美國拜登團隊,且獲得支持。

果真如此,台灣可能要「皮繃緊一點」。執政黨在美國大選中曾力挺川普,許多民進黨支持者同時也是熱情川粉,此次政府對克拉芙特的來訪也相當高調;這些都可能引起拜登團隊的不悅。

執政團隊的好惡對政策會有影響的。1948年,國民政府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支持共和黨的杜威,結果民主黨的杜魯門逆轉獲勝。1949年8月,美國國務院即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嚴詞批判中華民國在國共內戰的失敗,是國民政府本身的領導問題,讓正風雨飄搖的國民政府更為難堪。

台灣雖然在地緣政治經濟上地位獨特,但對美國的重要性,卻是和美中對抗的激烈程度成正相關。台灣之前被長期忽略是因為美中關係良好,直到川普執政後期與中國全面對抗,才重要起來。

中國崛起已挑戰美國霸權,現在民主黨當然不會否認台灣的重要性。但問題是,拜登上台後,美中關係較當前是更加緊張,還是會趨向緩和?顯然後者的可能性較高。如果曾力挺川普,卻認為「支持台灣是美國跨黨派共識」而相信美台關係不變,未免過於天真。

(作者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本文為國戰會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