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闡述美國對中政策:將「塑造戰略環境」以約束中國
文/紐約時報黃安偉, ANA SWANSON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週四表示,儘管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但中國仍然是美國及其盟友的最大挑戰者,拜登政府的目標是圍繞這個亞洲超級大國「塑造戰略環境」,以限制其日益咄咄逼人的行動。
「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也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來做到這一點的國家,」布林肯在闡述政府對華戰略的演講中說。「北京的願景將使我們遠離過去75年來維持全球如此多進步的普世價值觀。」
這篇演講是拜登總統對華政策的首次公開概述,並且基於去年秋天基本完成的一個篇幅較長的機密戰略。美國官員表示,數十年來為迫使中共遵守美國主導的規則、協定和制度而進行的直接經濟和外交接觸基本失敗,布林肯斷言,現在的目標應該是與其他國家結成聯盟,限制共產黨的全球影響力並遏制其挑釁行為。
「我們不能指望北京改變其發展軌跡,」他說。「因此,我們將塑造中國周圍的戰略環境,推進我們實現一個公開和包容的國際體系的願景。」
在莫斯科入侵烏克蘭之前以及入侵期間,中國與俄羅斯的公開結盟,向美國和歐洲官員進一步闡明了與北京接觸的困難。2月4日,也就是入侵前近三周,普京總統在北京會見了習近平主席,兩國政府發表了一份7000字的聲明,宣佈建立「沒有止境」的夥伴關係,旨在反對由美國及其盟友主導的國際外交和經濟系統。自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政府通過重申普京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批評,以及散佈有損美國和烏克蘭的虛假資訊和陰謀論,為俄羅斯提供外交支援。
「普京總統為了抹殺烏克蘭主權、確保在歐洲的勢力範圍而發動戰爭,而北京為這場戰爭辯護,這給我們所有以印太地區為家的人敲響了警鐘,」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對聽眾說。
布林肯強調,美國不尋求推翻共產黨或顛覆中國的政治制度,這兩個經濟相互交織的核大國可以在一些問題上合作。然而,中國官員幾乎肯定會將演講的主要部分視為遏制中國的工作綱要,類似於美國此前對蘇聯的政策。
在私下的談話中,中國官員對拜登領導下的地區聯盟及其對中國的潛在影響表示擔憂。
布林肯指出,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去年建立了一個名為AUKUS的安全協議。建立聯盟的工作與川普總統的做法相反,後者譴責美國的夥伴和聯盟,作為其「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布林肯的演講圍繞著拜登戰略的口號:「投資、協同和競爭」。夥伴關係屬於「協同」。「投資」是指向美國投入資源——政府官員以去年通過的1萬億美元的兩黨基礎設施法為例。而「競爭」是指與中國的競爭,這也是特朗普政府提倡的框架。
兩屆政府都強調指出美中關係存在相同的核心問題:中國經濟與美國及其盟友經濟的交往融合賦予北京巨大的戰略影響力。中國從貿易中積累的財富幫助它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經濟、技術以及亞太地區軍事力量中的主導地位。
「北京想把自己置於全球創新和製造業的中心,增加其他國家對它的技術依賴,然後利用這種依賴來強加其外交政策傾向,」布林肯說。「北京為了贏得這場比賽將不遺餘力——例如,利用我們經濟的開放性進行間諜活動、駭客攻擊、竊取技術和知識,以推進其軍事創新並鞏固其監控國家的性質。」
布林肯還表示,為了應對北京帶來的挑戰,他正在創建一個「中國小組」(China House)來協調整個國務院的政策並與國會合作。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在布林肯講話後表示,「在貿易等某些領域確實存在競爭,但不應以此來定義中美關係的全貌。」
「中國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超越或取代美國以及與美國進行零和競爭,」他還說。
布林肯還提到了共產黨在新疆、西藏和香港侵犯人權,鎮壓少數民族,鎮壓言論和集會自由的情況。近年來,這些問題激起了兩黨政界人士和決策者對中國更大的敵意。「我們將繼續提出這些問題,並呼籲改變,」他說。
但布林肯試圖化解有關台灣問題的任何誤解,這是美中關係裡最大的引爆點。他重申了美國長期以來的對台政策,儘管拜登星期一在東京表示,如果中國攻擊台灣這個自治的民主島嶼,美國「承諾」軍事介入保衛台灣。幾十年來,美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一直堅持「戰略模糊」政策——不說是否會使用武力保護台灣免受中國的攻擊——並且反對台灣獨立。
布林肯說,中國最近對台灣採取的行動——試圖切斷台灣的外交和國際關係,並向該地區上空派遣戰鬥機——「嚴重破壞穩定」。
「我們的政策沒有改變,變化來自北京日益增加的脅迫,」他說。
埃默里大學政治學家、亞特蘭大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劉亞偉說,布林肯的話不會讓北京放心。「我認為這不會讓中方滿意,」他在演講結束後在Twitter空間的對話中說。
但布林肯強調,儘管擔憂加劇,但美國並不尋求新的冷戰,也不會試圖孤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布林肯將中國的發展歸功於中國人民的才能和辛勤工作,以及美國在華盛頓所謂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中創造和塑造的全球貿易和外交協定的穩定性。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從中受益更多,」他說。「但北京沒有利用自己的實力來加強和振興那些使其成功的法律、協議、原則和制度,以便其他國家也能從中受益,而是在破壞這些東西。」
中國於2001年在美國支援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北京的領導人對該國的計劃經濟進行了深遠的改革,進一步向外部貿易和投資開放,幫助中國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轉變為其最大的工廠中心,並使數億人進入全球中產階級。
但中國遠未成為許多西方人所希望的自由市場民主國家,而且在過去十年中,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共和中國政府對私人市場和個人自由施加了更大的控制力。
現在,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認為,中國的貿易行為,包括政府大力補貼國家領軍企業,以及接受竊取智慧財產權,是削弱美國工業的最大因素之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企業進入我們市場的機會遠遠超過我們的企業在中國的機會,」布林肯說。「這種缺乏互惠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拜登本周訪問東京期間,政府提出了一項塑造中國周邊經濟環境的核心倡議——印太經濟框架。美國和12個亞太國家將試圖協商新的行業標準。
但懷疑者表示,華盛頓塑造亞太地區貿易的能力可能是有限的,因為該框架不是一個傳統的貿易協定,能為各國提供降低關稅和更多進入利潤豐厚的美國市場的機會——在美國,這樣的舉動在政治上不會受到歡迎。
布林肯沒有強調中國政府對美國的影響行動和間諜活動,這是特朗普政府在傳遞關於中國資訊時的一個重點。他說,他歡迎中國留學生,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會留下來——「他們有助於推動國內的創新,這對我們大家都有利。」
「我們可以對我們的國家安全保持警惕,而不用關上我們的大門,」他說。「在這個由一代又一代移民為實現人人享有機會的承諾而建立的國家裡,種族主義和仇恨沒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