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蔡裕明/北京讓步?中美達成審計合作共識的信號

中美之間的審計合作已達成初步架構,北京方面擬縮小機密資訊的範圍,從而讓更多的資訊進入審計工作底稿。這應是中美間所持續的貿易戰當中,北京選擇退讓,保持讓中國企業得以繼續在美國上市的明確信號。(圖/澎湃新聞)
中美之間的審計合作已達成初步架構,北京方面擬縮小機密資訊的範圍,從而讓更多的資訊進入審計工作底稿。這應是中美間所持續的貿易戰當中,北京選擇退讓,保持讓中國企業得以繼續在美國上市的明確信號。

文/蔡裕明

中國與美國上個月底時,就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審計底稿的現場審查達成基本共識,並且討論如何讓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訪問中國進行磋商。與此同時,中美之間的審計合作已達成初步架構,北京方面擬縮小機密資訊的範圍,從而讓更多的資訊進入審計工作底稿。這應是中美間所持續的貿易戰當中,北京選擇退讓,保持讓中國企業得以繼續在美國上市的明確信號。

在中國與美國長期的審計糾紛問題當中,主要的問題在於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強烈要求進行審計底稿現場檢查,北京方面則以國家安全的理由拒絕這項要求。中國的立場是,對於美國監管單位揭露審計工作底稿,將對國外監管機構在中國領土上執行針對中國人的國外法律,侵犯中國的國家主權,並且審計工作底稿應為機密。

然而,美國卻更認為,缺乏監督可能增加企業造假的風險,進而影響投資者權益。其次,在美國上市的瑞幸咖啡與影視平台愛奇藝被指控財報造假,華府認為無法對於中資企業進行有效監管,因此,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要求連續3年拒絕遵守 PCAOB審計要求的公司除名。最後則是,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的議員咸認為,中國的企業多少受到政府所控制。

隨著中國的私人企業與新創產業的崛起,他們無法單從中國獲得資本,部分的原因源於意識形態,銀行傳統上認為私人企業或新創產業並不愛國,並且投資私人企業較國有企業需承擔更大風險,原因在於國有企業實際上有政府作為擔保,使得多數私人企業選擇美國市場。這也讓川普任內的美中貿易戰迄今,美中間日益緊張的關係鼓舞美國立法者的反中意識,讓美國國會運用此類立法來約束利用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國公司,以及中國正利用美國資本主義與民主開放市場的觀點來影響美國民眾。

中國證監會於4月初時發佈修訂《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公開徵求意見來看,以及之後透露的談判進展,中國方面的讓步顯示不願放棄美國的市場。中國仍希望一些擁有關鍵技術的新創產業返回中國,但新創產業若離開美國,可能多會選擇香港掛牌,或者北京方面願意接受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於企業進行審查,或將中國的公司劃分不同的審查方式。

未來美中兩國可能擬定雙邊審計底稿現場檢查規範,作為國家的監管機構如何處理會計數據的流動問題與安全基本規則。縱使這項規範未能在美中間達成共識,也可在接下來成為美中貿易談判當中的議題,共同討論與協商數位經濟所面臨的隱私、資訊流通與數據在地化等問題,進一步包含數據的敏感性規範、數據之開放與保護原則,讓中美關係開始建立雙邊的信任關係。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