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許成鋼(1):俄烏戰爭涉及的基本歷史問題
文/美國之音金哲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仍在激烈進行中。作為與俄合作無上限的盟友,中國跟俄羅斯的宣傳戰的協調之密切,引起國際輿論的注意和質疑。迄今為止,北京與莫斯科當局一道嚴禁反戰言論,並將俄烏戰爭所涉及的歷史問題列為禁忌話題。這一舉措使許多中國人對相關問題感到迷惑。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客座教授許成鋼博士接受美國之音採訪,就這樣的話題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
普京明說這世界原本並不存在烏克蘭
金哲問: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截至目前,俄羅斯當局所宣揚的俄羅斯打入烏克蘭有理的這種言說或姿態,究竟有什麼政治制度的原因或者歷史使然?或者,政治制度跟歷史就是一回事兒嗎?
許成鋼答:在發動這個侵略戰爭的時候,普京的最主要的理由是說這世界原本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國家叫烏克蘭。他說,烏克蘭根本和俄羅斯是一回事。歷史上烏克蘭從來就是沙俄帝國的一部分;所以烏克蘭不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是他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的理由。至於講到什麼北約威脅等等,那都是枝節的事情,就是小的藉口。他的真正的、最大的理由是這個。
實際上,是烏克蘭的歷史在先,俄國的歷史在後。我們叫做俄羅斯的地方,其實它的歷史作為一個文化也好,作為一個政治上面有結構的統治也好,都是產生于基輔,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烏克蘭的首都是基輔比莫斯科要早200年。東正教也是先到基輔,然後才傳到更遠的地方去。莫斯科當年是更遠的地方。
烏克蘭追求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個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這個19世紀末,歐洲有了民族主義,民族國家的概念。所以在19世紀末的時候,在沙俄制度下,烏克蘭人民的有了民族意識,希望自己是獨立於沙俄帝國的一個獨立國家。所以早在19世紀末,烏克蘭就已經已經有了這個追求獨立的運動。第一次烏克蘭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是在1917年的2月。1917年的2月革命在俄國正式結束了沙俄帝制,開始了俄羅斯共和制,有了民選的議會。
在那種情況下,烏克蘭的獨立就得到了承認。後來,烏克蘭怎麼又變成了蘇聯的一部分呢?那是用打仗打下來的。這個烏克蘭變成了蘇聯的一個部分實際上是通過暴力、通過戰爭強制給他們的。這個事情在1940年代的時候又都重新發生過。在蘇聯解體的時候,烏克蘭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烏克蘭成為一個民族國家,這是他們長期努力的,有很悠久的歷史。
試圖用暴力強迫其他民族服從及其問題
主動去發動侵略戰爭,試圖用暴力壓迫其它的民族接受它的統治,這都是專制制度的所作所為。在民主制度下,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其實相當簡單,因為民主制度裡邊有個非常基本的原則,就是選民有權利選擇自己要什麼。那麼,你一旦信奉這個民主制度的原則,你自動地就會有一個所謂民族自決的原則。在二戰之後,民主制度人們就要徹底的執行。
於是,殖民地國家要求我自己用全民公決的方式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那麼你既然是民主制度,別人要用投票的方式決定他們從你這裡獨立,那你就必須接受。如果你不接受,使用暴力去打仗,你就已經違反了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這就是為什麼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在二戰以後都解體了,不再是帝國了。
俄羅斯可以發動戰爭去壓制烏克蘭,不允許烏克蘭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就是因為它不是民主國家。雖然它的憲法規定它是民主制度,但實際上它不是。所以,普京是夢想恢復過去的沙俄帝國的光榮,要恢復沙俄帝國,在這次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戰爭發生時,烏克蘭得到了全世界民主國家的普遍的全力支持,原因非常簡單,這就是,失去了烏克蘭,所有國家都有危險,也就是過去沙俄統治的、如今變成了獨立的國家,它們都有危險。所以,它們堅決要頂住,不能讓這個沙俄帝國再現。
當年蘇聯陣營國家發展不同原因何在
問: 我們知道從1980年代末以來,包括蘇聯在內的東歐共產黨制度、共產黨極權體制紛紛倒臺。自那時以來,這前蘇聯陣營的國家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有這像波羅的海三國那樣比較平穩地向民主制度過渡的,也有像匈牙利那樣的出現強人政權,還有像俄羅斯長的出現強人和強權。為什麼這東歐蘇聯共產黨的集權陣營會發生這種不同的變化,呈現這種不同的景象?
答:這個是一個非常好、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多年來正在做的一個工作,正在寫的一個一本書,討論的就是這一類的問題。我這書的題目就叫做《制度基因》。所謂制度基因是什麼意思呢?我指的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度的演變都不可能是憑空來的,不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可能是簡單地哪裡來了一個意識形態,它跟著就變了。它一定和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制度是緊密相關。所謂的制度基因指的是後來的制度變化會很深地受到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個制度給它的影響。
回到剛才這個具體問題,談波羅的海三國是怎麼情況。
波羅的海三國其中有兩個過去長期在很長時期裡是瑞典的一部分。立陶宛一部分長期是瑞典的,一部分是波蘭的。瑞典實際上在歷史上是民主的傳統最長的國家之一。所以,這個國家原本經歷過很長的民主制度。我現在講的民主制度是比較粗的概念,不是現代民主制度。更確切一點講,就是憲政類型的制度,其王權是有限制的。
瑞典在歷史上早就對王權有限制。立陶宛原本是來自那個歷史背景的。它只是是到了相當晚的時候才被沙俄用戰爭的方式占下來的。所以,它在沙俄下邊統治的時間就不是那麼足夠的長,這樣它就有很長的傳統是瑞典傳統,那麼它就很嚮往它自己過去的瑞典的傳統。
波蘭實際上也跟瑞典類似,在歐洲屬於憲政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你剛才還提到了匈牙利。匈牙利歷史上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奧匈帝國比起沙俄帝國來要好一些,但是比起西方的歐洲國家來就是一種威權主義的體制。
俄羅斯集權制的歷史由來與現在
俄國則是產生集權制的地方。集權集權主義制度,現代的極權主義制度的產生地就是俄國。我分析產生極權主義制度有三個制度基因都是在俄國集中的。
第一個制度基因就是沙俄的帝制。沙俄的帝制和沙皇自上而下是以官僚的形式來統治世界疆土最大的帝國。這個制度把國家的甚至貴族的產權都搞得很弱。在政治上,在彼得大帝之後,就已經基本上把貴族的政治權利搞光了,然後權力高度集中。這是一個制度基因。
另一個制度基因就是東正教,是東正教和沙俄帝制政教不分的制度。為什麼東正教在這裡很重要呢?原因是這個政教合一裡邊包括了沙皇使用意識形態來統治,然後使用這個宗教的形式,使用教會的組織來説明。這些東西後來就變成了極權主義制度裡的党的那個成分。就是黨相當於它的教會。黨政合一和它原本就存在的政教合一實際上是連在一起的。
極權主義第三個重要成分就是秘密組織,包括官方的秘密組織和民間的秘密組織。而就官方的秘密組織而言,早在沙皇的時候秘密員警就極端發達,然後蘇聯極權主義時期呢就是克格勃。而普京本人就是克格勃頭子。所以呢,普京的統治是高度依賴秘密員警的。普京的意識形態和他的夢想都是沙皇時代,都是沙俄時代的東西。他的夢想是想恢復沙俄時代的光榮。
普京還用秘密員警來統治他的國家,用他的秘密員警來壓制。雖然俄羅斯的憲法上規定俄國是多黨制的,競選的是多黨競選的,但是他用秘密員警的方式來控制其他的政黨,用秘密員警的方式來把其他的黨的人抓監獄裡去。所以,俄羅斯紙面上是一個憲政制度,實際上是秘密員警控制的威權主義制度。
帝國主義思維與先進國際法不相容
問: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發動對烏克蘭的大規模入侵的時候發表講話,大致意思是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領土。對當今國際社會來說,這種說法有什麼問題?另外,哪裡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也是中國政府的常用說法。中國這種說法跟俄羅斯的說法有什麼差別?是否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接受?
答:這種說法首先違反現在的國際法。按照國際法,無論是領土還是領海還是領空,它的定義都是按照實際控制決定的,就是實際上誰控制了這個地方,誰就有控制它的權利。
之所以國際法是這樣規定,我們也需要理解法律是幹什麼的。
國際法裡邊最最重要的這個理性背後是什麼?和平。是為了和平。你承認已經存在的實際控制,就是為了防止戰爭。這就是國際法的初衷,也是國際法的實際規定。我們現在如果不看國際法而去這個討論歷史上是如何自古如何,那麼,什麼樣的國家會要去討論歷史上如何,自古如何呢?答案很簡單:帝國。只有帝國想恢復帝國恢復帝制,才會去主張這個東西。
我們剛才講到自從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概念興起。民族國家的概念興起是什麼意思呢?民族國家興起的概念的意思就是讓帝國解體。帝國曾經控制的那些領土不再由帝國控制而而分別由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的人自己控制。那麼,只要這一個地區的人自己控制了那個地區,他們當然就有權利繼續控制它的地區,這是國際法承認的。
但是如果你站在帝國的立場上,你就會說;這曾經是我控制的,所以我仍然要控制。這什麼意思呢?這是叫做帝國主義意識形態,就是你一定要強調我自古就有這個,自古我是什麼帝國,我自古是沙俄帝國,我自古是大清帝國,大明帝國。這叫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就是你把帝國時代的版圖,或者把你聲稱擁有的領土拿出來放到當代世界上去宣稱你的權利,你要恢復到你當年帝國的時代。這當然就和現在的國際法是不相容的。
連結:专访许成钢(1):俄乌战争涉及的基本历史问题 (voachinese.com)
專訪許成鋼(2):俄軍在俄烏戰爭中敗績的歷史和制度原因
文/美國之音金哲
在許成鋼看來,俄軍在這次俄烏戰爭中的慘狀與1850年代見證了沙俄帝國慘敗的克里米亞戰爭高度相似。在兩次戰爭中,由於制度所限,俄軍都是技術能力不如人,戰場指揮不如人,士氣不如人,而俄羅斯面臨的這種制度死結也是中國面臨的問題。
看似技術問題 實際是制度問題
金哲問: 截至目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展示的破綻百出的軍事力量和表現令人大跌眼鏡。俄羅斯破綻百出的軍事力量和表現可以有什麼制度角度的解釋?
許成鋼答:這當然是有制度性的解釋。實際上,今天這個俄國這個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和18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高度相似。
1850年代,沙皇發動克里米亞戰爭。當時他的對手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和西歐的國家,其中最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結盟。沙俄認為自己地理上跟克里米亞離得近,而且沙俄的軍隊非常龐大,所以認為計算人數、計算炮的數位,計算騎兵的數位,都是我的大,所以我肯定能打過你。
但在1853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慘敗。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克里米亞戰爭第零次世界大戰,因為克里米亞戰爭不是單純的俄國面對奧斯曼帝國,實際上是俄帝國面對奧斯曼帝國跟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的聯盟。所以,這是世界大戰。
而那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慘敗的原因跟這次很像,因為各種各樣的重要技術它都沒有。那一次大戰都有什麼重要技術呢?一個重要技術是電報,就跟今天的資訊技術一樣。當時沙俄的對方使用電報迅速傳遞所有的資訊,電報是一直到前線,所有的資訊通過電報很快就能傳送,然後它們可以互相協調。
另外,火炮的使用方式。對方火炮都是精確計算的。實際上早在拿破崙時期,火炮的計算就相當精確了。而沙俄方面由於實行農奴制,也就是沙俄帝制下,大部分人是農奴,而這些農奴沒受過教育。沙俄認為兵就是炮灰,我只要有足夠多的兵,反正你們也是炮灰,我也是炮灰,所以炮灰對炮灰,我人數比你多,我就能壓過你。
看似軍事問題 實際仍是制度問題
但他不知道對方的兵是可以計算的,對方軍隊基層有主動權,每一個局部單位、基層單位可以自行決定、可以自行做計算。沙俄只能聽從命令的文盲的軍隊面對這樣的敵手完全不堪一擊。實際上,18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導致沙皇被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上一次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就是它的制度的產物,導致認它識到它的制度出問題了。所以,沙俄想在制度上做出改變。因為時間緣故,我這裡不能展開。但我就提一個制度改變好了。最大的制度改變就是沙俄取消了農奴制。
俄國一直是農奴制,一直到這個克里米亞戰爭之後才結束了農奴制,解放了農奴。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它的士兵都是農民,但是如果農民都是農奴,那麼這些人上了戰場又沒有士氣,又沒有經過教育,所以沒有可能跟別人打仗。所以,沙俄哪怕只為了跟別人打仗,也不能再要農奴制了;因為它面對的所有的國家的士兵都不是奴隸。而沙俄出去的農民、士兵都是奴隸。奴隸出去是不能打仗的。
這就跟今天俄國的軍隊跑到烏克蘭去的情況很相似。你可以看到兩邊的是士氣相差得有多遠。你可以看到,今天的俄國士兵在戰場上只能聽從命令。而烏克蘭的士兵是每10人一組或者不到10人一組,每一組自己決定自己做什麼。它們只是在大的戰略上有一個協調,但是每一組每一組都是自己決定。由有充分動員的、有信心的、自己有很強的動力的士兵和低級軍官組成的軍隊才真正是厲害的軍隊。
西方的軍事專家們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察。他們發現,在戰場上俄國沒有低級軍官。這並不是說它沒有這個軍階,它有低級軍官這個軍階,但沒有能起作用。它不起作用就等於是沒有。他們說的低級軍官,指的就是士官和尉官。在俄羅斯那邊,這些軍官都不能做決策的,只能聽命令。所以,他們碰到任何事就等在那裡等著上面給命令,而上面又搞不清楚下面的情況。這就導致了俄羅斯的軍隊非常非常被動。
任何看俄羅斯的核威脅及戰爭走向
問:那麼我們知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甚至連普京總統的發言人佩斯科夫也承認損失是significant,相當大。已經有十多個俄羅斯將軍被打死。在這種情況下,也有人有擔心,儘管俄羅斯在軍事上他遭受了這些挫折,但無人可以否認俄羅斯這個軍隊的或破壞性,甚至是毀壞性。所以說有人擔心這個俄羅斯軍隊遭受重創之後,那個毀壞性會更強。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呃,戰爭的後果會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戰爭與和平的意義又是什麼?你如何思考這些問題?
答:這裡其實最大的破壞是核戰爭。普京呢已經多次暗示他有可能要動用核武器。這是一個純粹的核訛詐呢?還是他真的要動核武器?這是最大的、不得了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他動用核武器,那麼就他就是逼著西方的核國家決定要不要報復。如果西方國家要提供報復,會不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而且是核大戰?當然,報復可以是完全針對其軍事目標的,就是完全不針城市平民。
我相信西方講的報復指的是這個。但我們在烏克蘭已經看到了俄國軍隊做的是什麼。就是不分是軍事目標還是平民的目標。它可以把一個城市徹底毀壞。所以,他如果動用了核武器去毀壞城市,然後如果這個毀壞超出了這個烏克蘭的範圍,這當然是人類的災難。這是極端危險,是一定要盡全力避免的。
那麼假定我們如果能避免,如果我們相當有把握能避免核戰爭的話,那麼在常規戰爭的範圍內,實際上,俄國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都很虛弱。這個戰爭充分的暴露了俄國的這個所謂世界第二強的軍事力量是真正的是紙老虎。
所以,如果他如果不使用核武器的話,單純的是常規武器,現在已經基本上人們可以確認,哪怕就在烏克蘭,他也無法取勝,現在剛剛美國國防部長到了這個基輔,去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見面。美國的國防部長就這樣說,說我們相信你們烏克蘭人民會贏得這場戰爭。
假定這個常規戰爭要打下去的話,軍事和經濟的專家們分析俄國的情況,都認為實際上俄國這個軍事行動如果持續2個月,俄國經濟會搞垮的。它是要把自己的經濟搞垮了。
我的估計最大的可能是核戰爭不會發生,而是俄國在把自己搞垮了之後,需要尋找一個和談的方式,就是找一個下臺階的方式下臺。但結果對俄國來說極為悲慘,就是俄國的經濟從此被他(普京)搞垮了。
俄軍外強中乾 死結何在
問: 那我們剛才談到了這個戰爭與和平的問題,這次戰爭的這個結果問題,我們已經看到,即使是俄羅斯的核訛詐不能實現,但俄羅斯的常規的這個軍事手段破壞力、毀壞力也足夠強。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黑海城市馬立波被毀壞得完全是面目全非。我們這裡提到了俄羅斯所謂的強項就是它毀壞性很強,但我想請您集中談一談俄羅斯在這場戰爭當中或在今後的戰爭當中,它的最大的弱項、最明顯的軟肋是什麼?
答:是它的制度。它的制度決定了它很難現代化。
現代化有好多含義。首先一個就是你的軍事的現代化一定是你的經濟的現代化在一起的。它的制度決定了它的經濟的現代化做不來。實際上俄羅斯,再早一點就是蘇聯從來在電子技術上就很困難。這是它的制度決定的。
中國晶片產業上不去實際上是也是因為中國繼承了蘇聯制度。中國的電子工業早期奠基時代就是來自于蘇聯和東德。東德是蘇聯制度,直接從它們那裡來的,它們最先進的東西就送中國來了。在這種制度下,電子工業發展就非常困難,至今也非常困難。俄國在這方面也搞不起來。
那麼軍事的現代化又任何呢?這又和它的制度有關了。因為軍事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兵器,軍事的現代化裡包括了軍事的組織。目前軍事領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所有我講的是現代化國家,所有現代化國家的軍事在發生巨大變化,原因是因為資訊技術,現代化的武器系統。
現代化武器系統必與現代化制度相配
現代化的武器系統決定了過去傳統的大規模的鋼鐵的部隊不再適用了。所以包括美國的軍隊,英國的軍隊都已經單位越來越縮小,越來越向小的單位放權。單位越來越小,然後小的單位之間靠的是通訊。這靠是一種戰略性的協調,然後給每一個小的單位很大的自主權。但是這種做法非常依賴整個政治制度。
當整個的政治制度是非常依賴高度集權的自上而下的統治時,那你的軍隊更是自上而下統治的。全社會都不能做到、都不能有自治,連居民都不能自治,工廠都不能自治,每一個局部的地區都不能自治,人根本不會自治,不允許自治,軍隊就更談不上自治了。
所以制度決定它的軍事現代化搞不來。因此它無論是兵器還是組織都是沒有可能現代化的,就跟當年沙俄碰到的問題一樣。
連結:专访许成钢(2):俄军在俄乌战争中败绩的历史和制度原因 (voachinese.com)
專訪許成鋼(3): 談俄烏戰爭與中國防疫人民戰爭的關鍵性相似
文/美國之音金哲
在俄羅斯發動入侵烏克蘭戰爭之際,中國在進行所謂的防疫人民戰爭。俄羅斯發動的俄烏戰爭和中國正在進行的人民戰爭分別是兩國最高領導人部署和指揮的。在一些觀察家看來,這兩場正在進行的戰爭有明顯的相似性。俄軍在烏克蘭傷亡慘重,中國的防疫人民戰爭也是次生災害嚴重。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客座教授許成鋼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種相似性值得認真分析。
當今俄國與中國都是外行在指揮
金哲問:在一些人看來,這兩場戰爭有明顯的共同性。您怎麼看?
許成鋼答:(它們是有共同性。它們的共同性是什麼呢?)它們的共同性就它們都是由最高領導人自己決策。
雖然幾乎所有的民主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都是政治人物,不是軍人,但政治人物如何運作軍隊呢?可以拿美國做例子說明問題。
實際上,美國總統並不能真的去運作軍隊。他只不過是從政治上面要軍事為政治服務,他要在政治上做一個判斷,就是說,這個軍事行動可不可以做?還有,當遇到最重要的、大最大的軍事行動的時候,連總統本人也無權決定,他需要國會授權。這是民主制度下的情況。
實際的軍事操作是怎麼做呢?實際的軍事操作是職業軍人在操作。所以美國有參謀長聯席會議,就是參謀總部。職業軍人要準備好許多套軍事上可行的方案拿出來供政治家去選擇。一旦政治家選擇了之後,下面的操作全部都是職業性的了。職業性的操作才避免在軍事行動上犯錯誤。
第一步是政治決策,是避免在政治上犯錯誤。所以,政治家要管政治,要在戰爭問題上不要犯政治錯誤。但一旦進入到實際的軍事行動的時候,軍事得事情就是由軍事的專家、職業軍人來具體操作,以避免軍事上犯錯誤。
而我們看一下普京那邊。普京根本不懂軍事,但這個軍事是他在操作。所以,操作得一塌糊塗。他根本違反軍事常識。哪怕是沒有改革的俄國軍隊也不至於操作成這個樣子。這都是因為他不是職業軍人,是非專業的。
再來說中國的疫情防控。疫情的情況其實跟這也是相似的,因為疫情和防疫是高度專業化的事情。防疫怎麼做?那麼這裡邊有重大的政治上的思考。在不同的制度下,政治上的思考就不同,因為不同的制度下,這個政治上的思考的目的就不同。
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領導人的思考不同
比如說,你在一個民主制度下,民選出來的政治首腦一定要對選民負責。這並不是說他有多麼高的理想或者個人的道德,而是他的位置是選出來的,他要考慮他自己政治的前途和他的黨的政治的前途。他必須要考慮:我做這些事選民會怎麼看?所以,在民主制度下,政客就是一定是反反復複權衡我做的任何事情在整體的選民裡帶來的反應是什麼?他們是同意我還是反對我?
他每天考慮的就是一件事兒。在考慮了選民的反應的這個背景下,他另有一個專門隊伍,就相當於軍隊一樣。另一個專門隊伍給他提供跟防疫相關的意見。但由於防疫永遠不僅僅是防疫,而是一定會影響全社會,一定會影響經濟,影響社會的其他方面。之所以要最後要政治人物來決策,就是因為你要有個平衡,這就是在防疫和全社會之間,防疫和經濟之間要有個平衡。
作為一個民選的總統,就要做出這樣的權衡和平衡——我防疫要防到什麼程度?怎麼樣才能使最多的選民滿意我的工作?
在防疫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國家都不能保證選民總是高興的。選民經常是不高興的,政府靠的是經常有選民不高興才推著它們朝著某個方向走。比如說,這個現在所有的民主國家,所有的發達民主國家已經全部都解封了,已經全部都放開了。
那麼,這是怎麼造成的呢?世界上第一個全面放開的國家是英國。碰巧我自己就在英國,所以眼看著它這怎麼做的。它是怎麼做的呢?它是被逼著做的,就是因為英國的普通人非常不高興任何對他們的限制。
最後,奧米克隆這種毒株來了,專家們提供的資料充分證明當英國的全國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已經注射過3次最好的疫苗、在有了疫苗接種的情況下,我們有充分的資料告訴我們奧米克隆這個病毒染上以後重病率和病死率都遠遠低過於流感,比流感要低10倍還不止。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還要封閉呢?
集權制度與民主制度彼此迥異
所以,在民間的壓力下,英國政府立刻做了一個決定,這就是,由於奧米克隆的來臨,我們提前解封。也就是說,它越是傳染得快,我越解封。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就是流感,我們面對流感的時候絕對不能讓社會再繼續困擾,而是讓大家隨便染上流感了過兩天就好了。
隨著英國解封,很快其他歐陸國家也解封了。美國的州分別也一個一個都解封了。那麼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就是,在發達的民主國家這個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你如果不是民選的制度,政治計算就不一樣了。在一個集權主義制度下情況就更不一樣了。
什麼是集權主義?集權主義的意思就是把全社會的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一起,把錢,把社會的產權都集中在一起,都集中在一個黨的手裡。而這個黨是嚴格的上下管理的。最後就是集中在最高首長一個人手裡。
在這個制度下,那一個人的權力,也就是最高的權力就變得極為重要。所以,同樣是政治上的考慮,在這個制度下,擁有最高權力的人的政治上的考慮就變得最重要。他的考慮是個人權力。
這就和民主制度下的情況不一樣了。民主制度下,哪怕領導人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個人權力,他也是必須關心選民怎麼樣想的。但極權主義不是這樣。所以,他當他說他的防疫的模式、抗疫的模式是世界最好的時候,那麼他就要證明他的模式是最好的,他就要證明他只能用這個模式。因為他要是放棄了這個模式,就等於自己承認自己不是最好的了。
只有他是最好的,他才認為他的權力才安全。講到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之間的關係,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關係,這種事情的發生不是第一次了,因此就不是很讓人吃驚。
今日中國跟昨日中國一脈相承
另外跟這個很像的一次是什麼呢?(從1958年持續到61年的)大躍進。大躍進的時候,(中共當時的領袖毛澤東要)要證明中國的制度是最好的,中國的制度不僅比資本主義好,而且比蘇聯還好。這個制度是最好的就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由於都在農村,那它就是生產糧食。生產糧食就每個地方競爭。我說我生產糧食多少多少,最後就變成了大家吹牛,吹牛說我生產多少糧食。那你吹完了牛,你就要交出糧食來。那你交出了這麼多的糧食,就把很多很多的地方的農民就餓死了。
在這裡你就可以看到,如果說你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是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怎麼會餓死人?不會的。他為什麼會在名義上是為了現代化,名義上是為了工業化的時候造成大批人的餓死呢?
原因是,他其實看重的是告訴你:我的模式是最好的,他要堅持他的模式。他在堅持他的模式的時候,因為集權主義的制度是從上到下統治的,他就要各級來競賽呢,向他表示:我們最跟著你走,我們最服從你,我們最執行你要執行的東西。
他們這樣競賽,他們手下管的那些人就倒楣了。那麼,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正在發生的現象。現在發生的這個現象基本上是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演大躍進時候的人民公社運動,再重演那個東西。
如何解釋封城中的上海人的倒楣
問: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初期的武漢封城期間,儘管那裡也出現各種人道災難,但涉及民眾基本生活的物流相對還有保障,但這次上海封城就不一樣了。華爾街日報先前的報導援引一位元上海居民的話說,「(中國現行的)這個制度從根本上是建立在消除物質焦慮的基礎上,所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糧食安全問題獨獨發生在上海。」 您認為上海遭遇的這種倒楣事該如何解釋?
答: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剛才在講的這個邏輯,我講的這個邏輯什麼意思呢?就是最高領導關心的是他的政績。而最高領導的政績就是過去以來他使用的抗疫的模式是世界上唯一的、世界上最好的,是全世界都要向中國學習的,因此一定還要繼續下去。
為什麼現在上海的抗疫的模式走火入魔到了這個程度呢?一方面是跟各級領導要比賽向最高領導表現我能、我最能實現你想要的東西,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奧米克隆這種病毒,傳染性是過去的新冠病毒的30倍。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剛才我有意地花了時間討論西方民主國家反而是在這個東西來的時候決定全面解封,就是不是說這個東西來了以後很可怕所以我們就要封得更嚴,絕對不是。它們是反過來,是這個東西來了以後,我們反正也封不住了,所以我們靠的是疫苗。靠的是保證最少的人重病,最少的人病死,不影響這個全社會的活動,不影響全社會的經濟。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前面在講,說防疫的事情需要有一個全面的權衡,全社會的防疫的方面,經濟的方面,社會的各方面都要有平衡。即便是防疫的方面也需要由專家對防疫方面的各種評判,所有的這些評判拿出來我們做權衡,最後權衡下來應該怎麼做就應該比較清楚了,而不是由某一個最高領導人自己決定什麼是最好的抗疫模式來決定。
曾經在某一個特定環境下曾經起過也許還不錯的作用的一個模式是不是可以一直搬運下去呢?當然不是。
所以,一定要堅持某一個防疫抗疫的模式,就把整個這個社會逼到死角裡去了。
專訪許成鋼(4): 談「全國統一大市場」構想問題何在
文/美國之音金哲
在俄羅斯發動入侵烏克蘭戰爭受到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制裁之際,明裡暗裡支持俄羅斯侵略的中國共產黨當局提出了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在此之前,中共當局還提出所謂的經濟內迴圈之說,再度強調中國要走「自力更生」之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客座教授許成鋼博士表示,中國當局提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其實是它過去八九年走向的一個表現。
多年研究政治制度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的許成鋼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指出,無論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還是以大資料為基礎的計劃經濟的構想都有難以或不可能逾越障礙。
。
集權體制的中國緣何市場不統一
金哲問:在國際間的俄烏戰爭和中國的防疫人民戰爭戰處於膠著之際,中國當局推出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構想。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必然的發展?
許成鋼答:我的猜測是這是早有的計畫,不是專門趕這個時間。原因很簡單,這是實際上是過去這八九年的大趨勢。過去的八九年中國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走。
我來稍微展開解釋一下所謂的統一市場是什麼意思。講到中國經濟作為一個國民經濟,我們已經說過好多次它是集權制。集權制就意味著權力和資源都是高度集中的。
高度集中就是集中到不可能再更集中的程度了,全面地都集中了,怎麼還會不統一呢?能集中的早就統一了。但現實是,由於這是一個如此之大的經濟體,如此之大的國家,如此之大的政治經濟體,社會體如此之大,它高度的集中指的是黨。但它實際的操作一定不可能是一個人操作,不可能是幾十個人,也不可能是幾千個人,也不可能是幾十萬個人。
你得要有好幾百萬、上千萬的人在具體操作。有這麼大量的人在裡邊操作,一定實際上是要有一個政權的結構。它一方面是高度集權的集權制,另一方面它又是有結構的。那麼,這個結構是什麼呢?
實際上我剛才已經提到了大躍進。大躍進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兩場運動把中國改變了。原來中國是從蘇聯抄來的那一套集權制。但是自從大躍進跟文化革命之後,中國的這個蘇聯抄來的集權制變成了中國式的集權制。
秦始皇的郡縣制影響至今仍在
什麼是中國式的集權制呢?中國式的集權制就是蘇聯式的集權制加上一點兒秦始皇時候弄出來的那個玩意兒。什麼是秦始皇是弄出來的呢?就是大家都早知道的郡縣制。
郡縣制什麼意思呢?其意思就是說,雖然這個黨全面控制了所有的權力,但是這個黨如何來具體控制這個經濟體呢?它是按地區來控制的。它不是按照分工,不是靠中央各部來控制,而是按地區控制的。所以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是按地區控制的。因此在中央之下,是省轄市,市下是縣,縣下是鎮,這樣一級一級下來,是地區控制。
於是,統一市場的問題就來了。
在整個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市場是起輔助作用的,主體上是所謂的計畫。那個計畫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中央計畫,而是地方計畫,就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計畫,然後更高一層的地方政府在它本地區之內來平衡。然後全國政府是在省之間平衡。這就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的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來了以後是依賴既有的這種我把它叫做分權式集權制。分權的意思就是向地區分權,而不是向人分權。中國人是沒權利的。分權向地方政府分權,地方黨組織分權的。由於整個集權制的結構是按地區分的,因此改革開放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做的改革開放。這個基本的政治結構從來沒有變過,至今也沒變過。
於是,每一個地區自己都要想辦法去摸索怎麼樣改革開放。然後每個地區自己開始了自己的市場,有了自己的民營企業,開始有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速度等等。然後,地區之間彼此經濟發展速度。這就導致了地區之間是競爭關係,於是每個地區都有一個要保護自個兒的地區的傾向。
集權制打破地區保護問題巨大
因此,40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就造成了地區之間是有保護的,地區之間是有界限的。雖然它是集權主義制度,但地區之間是有保護的,地區之間的保護和集權制一點也不衝突,因為他們都是共產黨。
現在現在它講要統一市場是啥意思呢?是要打破這個東西。要打破這個東西不是單純是市場的問題,它實際上就是過去這個八九年裡的一個大的趨勢,就是它逐漸地希望用中央各部來取代以地方為主的這個權力結構,這是它真正的用意所在。
於是這個問題就大了。因為原本這是有一個根子很深的制度,已經是運作很靈光的制度了。在集權制下,它的運作是靈光的,是好用的。它想打破另搞一套。怎麼搞?這問題就大了,
這個問題要展開,我們可能需要另外再討論,因為一展開就是很很大的題目了。所以我就先簡單說這麼一點。
「統購統銷」與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何干係
問:現在中國當局推出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這種說法讓人感覺似曾相識。很多人想到了在中國所謂的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中國一直推行的所謂的統供統購統銷政策。全國統一大市場跟統購統銷有什麼區別?
答:統購統銷是50年代就是大躍進之前的事情了。其實它是消滅市場的第一步。
什麼叫統購統銷呢?就是原本農民生產的產品是到市場上去賣,政府要收稅。在那個時代收稅都是收實物稅,收的是糧食。但是由於農民拿糧食到市場上去賣,就變成政府收購糧食和市場賣方形成競爭關係。
統購統銷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政府徹底壟斷,不允許農民在市場上再去賣糧食了。換句話說就沒競爭了,我自個兒把你全包了。把市場消滅了,就可以把糧價價格壓很低了。
這是消滅市場的第一步。後來當然一步一步推進。到了大躍進以後,市場基本就沒有了。到了文化革命,就徹底沒有了。改革開放以後好不容易市場慢慢又發展出來了。
但朝著當局現在說的這些方向再走下去,人們可以擔心它是不是逐步地會把市場越搞越少了,政府的壟斷越來越多。實際上,政府越來越壟斷,最終就會壓制市場。
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大資料問題
問:2022年4月10日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明確其建設的主要目標: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在一般人看來這全是好事,簡直是十全大補。我相信肯定有人真心認為,隨著資訊技術、通信技術的空前發達,市場管理當局現在完全有可能大致不差地預測市場動向並安排生產和銷售,從而能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組合,滿足民眾需求,避免浪費。這種信念有什麼問題?
答:這是個涉及面特別寬的問題,因為時間緣故不可能展開。所以我把這麼寬的問題縮窄一點,就講中間的一個面,和這一個面裡邊最大的那件事,是和資訊相關的。
這種統一市場背後的動力除了我剛才強調的制度問題,還有一個技術問題。這就是很多相信技術的人認為統一市場是統一大資料的關鍵一步,通過大資料,就可以有更好的中央計畫了。
因為由大資料就可以知道消費者要什麼,生產者生產什麼,能生產什麼,消費者想要什麼。如果所有的需求通過大資料我都弄明白了,所有的供給方通過大資料我也都弄明白了,那麼通過大資料來進行運算我就可以全面地計畫。很多人都曾經這樣說過。
這不就是最後計劃經濟就可以代替了市場經濟了嗎?因為我反正用大資料也知道了你要什麼,也知道了別人能能造什麼,能提供什麼,物流是什麼,一切都能算出來,那麼,這樣我不就可以計畫了嗎?然後物質就極大豐富了,我就早早就進入共產主義了。有人就是這個思路。
這不是一個可行的思路呢?好多年前,我就發表過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這個思路要展開以後需要比較多時間。我就特別簡單說兩句。這個思路裡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自相矛盾。我就指出一個自相矛盾就夠了。自相矛盾在哪裡呢?自相矛盾就在於首先大資料的來源是什麼?
大數據緣何與計劃經濟水火不容
大資料的來源是市場。那麼,如果你使用計劃經濟取代了市場,你就把市場作為大資料的來源消滅了。那麼,你消滅了大資料的來源之後,你的大資料就是在你消滅了這個資料來源的那一天你掌握到的情況。
如果技術不變化,如果人的興趣不變化,如果社會不變化,在這三個如果不變的情況下,那麼你這個社會進入了一個靜態的狀態,不變的狀態,你用計畫的方式可以滿足,可以滿足靜態社會。
但是如果在你的經濟旁邊另有一個經濟快速地在變,不斷地產生新東西,那對不起,你這個經濟就不可能了,因為你的大資料裡沒有那個東西。
所以這種想法是嚴重的自相矛盾,如果去執行,在最好的、最完美的情況下,執行它會導致一個社會進入靜態,不會再變了。技術不會再變了,新的藥也不會產生了,新的病就是不能治的病也不能再治了,因為你大資料裡沒有這個東西。
世界上有無數的內容在沒造出來之前是不存在大資料的,因此大資料只能告訴你已經有了什麼。大資料永遠不能告訴你會有什麼。
所以這種大資料計劃經濟往最好處說是烏托邦,其想法和過去老式的共產主義沒有原則差別。它只不過是用這個現代的技術給它披上的一件外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