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中俄?英國印度簽署印太地區防務協議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英國和印度簽署了一項新的防務合作協議,兩國的下一步是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一項自由貿易協定。印英雙方表示,來自專制國家的威脅正在上升。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4月22日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會面,共同簽署了一項協議,雙方將建立更緊密的安全關係,使採購武器的流程更為便利。強生的訪問正值西方尋求說服印度與俄羅斯保持距離之時。
「共同利益」
強生在新德里發表講話,描述了與印度之間「擴大的」新國防和安全夥伴關係。儘管尚未公佈確切細節,強生說,它將涉及「以應對跨越陸地、海洋、航空、太空和網路威脅」的採購。其中包含英國將向印度發放「開放概括出口許可證」,此舉將減少官僚主義並縮短國防採購的交付時間。
印英雙方皆表示,來自專制國家的威脅正在上升。 「因此,我們必須深化我們的合作,包括我們在保持印太地區開放和自由方面的共同利益」,強生指出。他稱這種新的夥伴關係是「幾十年的承諾」,並說英國將幫助印度建造自己的戰機。
莫迪說,強生在印度脫離英國獨立75週年之際訪問該國是具有「歷史性的」。他補充:「我們討論關於區域和國際發展,並強調在印太地區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包容和基於規則的秩序。」
強生和莫迪表示,他們還希望能在今年年底前簽署一項自由貿易協定。
除此之外,莫迪透露雙方也討論了烏克蘭的局勢,強調了外交和對話對於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印度,與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同是四國集團的一部分,此集團被視為是用來制衡中國的聯盟。
試圖使印度遠離俄羅斯?
在這次訪問之前,美國上個月曾試圖把印度從俄羅斯身邊拉開,因為印度的能源、農產品和軍事硬體都依賴俄羅斯進口。美國總統拜登稱印度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反應「有些動搖」。新德里拒絕公開譴責克里姆林宮,還在聯合國關於這一問題的投票中棄權,也沒有對莫斯科實施制裁。這一立場引發了最近一系列西方外交活動。
不過,印度外交部長施林格拉(Harsh Vardhan Shringla)在會後告訴記者,強生沒有就印度對戰爭的立場向莫迪施加任何「壓力」。他說:「強生首相分享了他的觀點,莫迪總理分享了我們的觀點,那就是俄烏戰爭應該立即結束,沒有任何形式的壓力。」
連結:抗衡中俄?英國印度簽署印太地區防務協議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22.04.2022
英國承諾向印度提供技術幫助 減少印對俄軍火的依賴
文/美國之音
英國承諾幫助轉讓高科技在印度生產戰鬥機。英印近日簽署一項主要協議,合作發展戰鬥機和海上電力推進系統等國防技術。這是西方國家首次做出具體努力,幫助印度擺脫對俄羅斯軍火的依賴。
據美國商業電視頻道CNBC4月26日報導,這一合作是在英國首相強生上周訪問新德里時宣佈的。雙方強調致力於在國防及安全上的合作。約翰遜在一個聲明中表示,兩國謀求更緊密國防採購以應對來自陸海空、以及空間和網絡的威脅,包括在新的戰鬥機技術和海上電力推進技術領域的合作。
雙方4月22日簽署的合作項目的細節沒有公佈。不過,美國刊物國防新聞報導,合作很可能涉及英國的第六代「暴風雨」(Tempest)未來空中戰鬥系統(Future Combat Air System)項目。
英國還宣佈將向印度發放「公開一般出口許可證」(open general export license),加快印度採購英國國防產品的時間。這是英國首次向歐盟和美國以外的國家發放這項許可證。
印度這個最大的民主國家的武器庫中半數以上來自俄羅斯。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英國一直努力說服印度減少對莫斯科的依賴。幾週前,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也訪問了印度,試圖讓印度對俄羅斯實施更有力的製裁,並在貿易、國防、能源和食品安全方面進行更密切的合作。
同時,美國也向新德里提供更多國防和能源銷售。莫迪政府不願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只是呼籲結束暴力,並堅持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不過,莫迪表示,烏克蘭戰爭讓印度發現有必要提高國防設備本土製造的能力。
另據亞洲時報報導,英國可能謀求讓印度成為第六代「暴風雨」戰鬥機項目的一個戰略合作夥伴。這個項目始於2018年。英國已經與瑞典和義大利在該項目上合作,最近也開始與日本合作開發戰機的感應系統。
報導說,英國還將在海上電力推進系統方面與印度展開合作,目的是減少印度對烏克蘭燃氣渦輪發動機的依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威脅烏克蘭向印度海軍出口這一關鍵設備。
印英洽簽FTA之早收清單協議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 )4月22日訪印度期間表示,英方願對印度專業人士簽證限制展現彈性,以利雙方於本(2022)年底前洽簽印英FTA之早收清單協議。惟印英頃於上週結束FTA第3回合談判,並持續就達成早收協議的可能性進行協商。
據悉雙方談判中,雙方對威士卡市場進入仍有歧見,印方則非預期提出印度製造威士卡出口英國市場之建議,惟對蘇格蘭威士卡關稅自由化仍持保留立場。此間人士則認為,印方上週頃同意削減來自澳洲高價位葡萄酒之進口關稅,惟對蘇格蘭威士卡降低其高達150%的關稅仍不願給予降稅之承諾。印方則更提出,為其酒精飲料業者尋求進入英國市場之機會,
盼英國取銷法律規定對進口威士卡需於橡木桶陳釀3年之規定要求,上述規定使印度威士卡無法進入英國市場。
此外,因印度氣候炎熱,酒在熟成過程中會蒸發,造成損失及增加成本,損及出口競爭力。
印度酒精飲料公司聯合會(CIABC)總幹事Vinod Giri表示,英國對威士卡有3年陳釀之要求,但印度氣候炎熱無法陳釀到那種程度,應該設立一個不同類別,稱為印度威士卡,考慮技術因素不需要陳年(Aged),在印度兩年的熟成期就相當於一般6~10年的熟成期。印度的烈酒每年蒸發損失10%,而蘇格蘭或澳洲塔斯馬尼亞的蒸發率則僅為1.5~2%,這意味印度酒精飲料在3年熟成要求下將損失近30%,而蘇格蘭僅為4~6%;如此增加印度威士卡成本,印度烈酒在短短3~6個月內就達到與蘇格蘭相同的成熟度,30%的酒精損失,使印度威士卡完全失去出口競爭力,英方界定威士卡的限制顯為非關稅障礙。
此外,英印度商業委員會(UKIBC)執行董事Kevin Cole則表示,印方降低蘇格蘭威士卡進口關稅可創造雙贏局面,因大部分輸銷印度的蘇格蘭威士卡都係散裝並非瓶裝,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生產印度製外國酒(Indian Made Foreign Liquer, IMFL),因此如果關稅從150%降低,印度威士卡公司的原料成本亦將降低,即有利於印度消費者。
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委員會(ICRIER)教授Arpita Mukherjee表示,雙方可就自源自英國散裝及瓶裝威士卡設立一個最低門檻,如此進口就不會與國內產品競爭,最低門檻應該與所有產業機構進行討論,其他如標籤或食品安全標準等非關稅問題,可以在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及技術性貿易障礙(TBT)中討論。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制裁俄羅斯?印度:不,不,我們要更多採購俄產品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俄外長拉夫羅夫在訪問印度後明顯很高興。印度決定從俄羅斯方面購買更多商品和能源。這會讓莫斯科無需過於擔心國際制裁,令西方不滿。不過,新德里顯然無意加入西方的抗俄陣營,表示會把本國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們是朋友」,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新德里與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一起亮相時說。這位俄外長還補充表示:「我們準備提供印度想要購買的所有商品。」
奉行中立路線
在訪問中國之後,拉夫羅夫4月3日也訪問了印度。印度目前已經是俄羅斯原材料的最大買家之一。鑑於歐盟宣佈將要盡快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莫斯科現在開始在亞洲尋找其他買家。
除了印度,G20國家印度尼西亞也表示有興趣購買俄羅斯石油。
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人口第二大國,對於俄羅斯而言非常重要。印度沒有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加入西方的對俄制裁行列。相反,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奉行中立路線。新德里呼籲在烏克蘭立即實現停火,但拒絕明確譴責莫斯科。在聯合國關於戰爭的若干決議中,印度投了棄權票。
近年來,印度與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組成「四國集團」,以抗衡中國的地區影響力。但與此同時,新德里政府顯然不想涉足遠在歐洲的衝突。
「我會把我們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有跡象表明,印度可能成為西方與俄羅斯衝突的受益者之一。到目前為止,俄羅斯是印度國防裝備的主要供應國。但兩國之間的年貿易總額仍然較小,近年來平均只有90億美元,貿易內容主要是化肥和石油。
相比之下,印度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不過,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依賴,俄羅斯原油折扣很高,印度至少已經購買了1300萬桶,而去年全年印度從俄羅斯才進口了近1600萬桶。
這令西方不滿,拜登此前批評印度對俄立場「不堅定」。然而,新德里政府拒絕接受來自西方的批評。「我會把我們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能源安全放在第一位」,印度財長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告訴媒體。她這裡指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廉價石油,「我為什麼不買呢?我的人民需要它」。
印度鋼鐵部長也於近日表示,印度考慮將用於鋼鐵生產的俄羅斯焦煤進口量增加一倍。印度最近還簽署了一份4月份購買4.5萬噸俄羅斯葵花籽油的協議,來補上烏克蘭未能提供的供應。
助莫斯科一臂之力
「印度總體上會從俄羅斯進口更多的物品,尤其是在有折扣的情況下」,一位印度政府高級官員說。
這樣一來,印度會為俄羅斯提供其急需的外匯,讓俄羅斯總統普丁期望能抵禦西方制裁。
與此同時,印度也在規避西方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新德里政府現在正試圖建立一個印度盧比與盧布的交易系統,這樣可以讓兩國的交易與歐元、美元脫鉤。
對此,拉夫羅夫表示認同。這位俄外長說:「很明顯,越來越多的交易將通過這個系統以本國貨幣進行,繞過美元、歐元等貨幣。」他表示,兩國可以為石油、國防裝備等貿易,建立一個盧比-盧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