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劉亭廷波蘭採訪後記/ 2】丈夫打仗,她們當後盾
文/劉亭廷
抵達波蘭的第一站,我與攝影搭檔來到華沙中央火車站。
在此之前,華沙於我是一個歷史課本上記載的地方,過去可能經常在外電畫面上看到,但難生感觸,如今卻活生生出現在眼前,那個衝擊是很大的。尤其當你看到媽媽帶著三、四個孩子,在志工帳篷拿著三明治、日常用品、看到有烏克蘭人逃難,也不願放棄摯愛的寵物,拎著貓狗跨越邊境、還看到有小朋友在愛心帳篷挑選捐贈的玩具,又看著攝影機,天真的揮揮手,你很難不湧生情緒,體悟到戰爭的殘酷。
在華沙火車站,難民都是搭乘火車抵達首都,但西車站的則是搭乘客運,有些就是從馬里烏波爾出發的,上前採訪,她們拿出手機,秀出自己的廚房如何被炸出一個大洞,有些人直接說自己患上了PTSD,就算是公車發動的聲音,都能讓她們瑟瑟發抖。
直擊難民收容所,場景也是令人鼻酸。一場戰爭讓他們必須在沒有什麼隱私權的環境下與其他人席地而睡,母親們只能一邊盡全力減少小孩的心理陰影,一邊必須堅強的面對與丈夫分離。這些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女人,因為最莫名、最殘酷的戰爭,一個個被迫做到「為母則強」。
再前往邊境,衝擊更是巨大。
抵達波蘭東南部城市梅迪卡,要開上5-6個小時的車程,途徑一個加油站,發現波蘭人覺得油價很貴、加上很多烏克蘭車輛加油,也找到了可以採訪的新聞點。但這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對開車逃難的烏克蘭父子。好奇問問這位30歲的男子開了多久的車,他說「七個小時」,自然也好奇他怎麼沒去從軍?他指了指父親,這時才發現,原來他的父親雙眼失明,母親早就離世,他就是父親的雙眼。
這次目標是希望直擊不同的邊境,觀察不同之處,因此走訪的有徒步進入波蘭的、搭火車進入的、乘坐客運或轎車的;也發現到了夜間,還是有大批的難民湧入波蘭。
抵達可以徒步走進波蘭的梅迪卡邊境時,天氣陰沈,非常的冷,氣溫介於-2°C到5°C之間,日夜溫差極大,當地人告訴我們入夜後-12°C都是常態。那裡的志工團體很有愛心,設置快一公里的救濟帳篷,基本上要什麼有什麼:熱食、糖果餅乾、尿布、奶粉、電話卡、玩具、急救站等等。
不過剛踏上安全之地的難民們,各個表情疲憊,接受著各界的溫暖,但他們的徬徨正要開始。以後的生活怎麼辦?他們真的不知道,他們只知道希望這兩三天,可以先好好睡一覺。
在邊境採訪時,聯合國也公布一項最新數字,每一分鐘就有55個烏克蘭孩童被迫成為難民,等於平均每一秒鐘就有一個,但這部分要如何呈現在新聞採訪中?當時心生一計,用Google翻譯現學了一句烏克蘭文「你叫什麼名字?」,一個個去問了排隊等著上難民公車的小孩。
沒想到小朋友還聽得懂我的烏克蘭語,一個個回答了自己的名字。問了七個小孩,一個名字就是一秒鐘,電視新聞的「黃金七秒」剛過去,烏克蘭又有七個小孩因為戰事被迫成為難民。
在邊境還有個特別的觀察:逃出來的烏克蘭女人都穿著厚厚的羽絨大外套,但有部分人則穿金戴銀——超美的紅寶石的耳環、超浮誇的珠寶項鍊,不過還是跟其他人一樣都是拖著行李、拉著小孩,只是這些珠寶跟他們的穿搭完全格格不入。稍微思考一下,原來逃難的他們是把最貴重的財物都帶在身上,也許直接戴上也是覺得才不會弄丟。
前往普熱梅西爾,當地的火車站也被擠得水泄不通,我卻碰上了火車因為疑似駭客攻擊,6成全面停駛。有些難民很焦急,因為帶著小朋友怕他們疲憊受不了,有些人卻很淡定,悠悠的說「都逃離家鄉的戰火,這裡多等一下,無妨」。在這裡,也碰上第一位在鏡頭落淚的難民,她說著說著就掉眼淚了,訴說著離家的無奈與委屈,她也不知道未來要怎麼辦。
到了東部城市多羅胡斯克,跟其他邊境一樣,都有難民出沒、也有愛心帳篷,但發現這竟然有長長車龍是要回去烏克蘭。好奇敲車窗詢問,有男人面無表情的回答自己要會去打仗、但眼神藏不住苦楚;有女人說要陪著丈夫回去:「丈夫打仗,我們當後盾」;也有人說自己跟朋友相約逃到波蘭,等了好多天都碰不到對方,只好決定回去找找。
戰爭真的太殘酷。
(作者劉亭廷為TVBS記者,本文經作者同意,自臉書貼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