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張明睿》烏克蘭「刺蝟戰略」台灣適用嗎?

台灣接受到美國刺蝟戰略的指導,更早於烏克蘭,2008年馬英九執政,美國海軍戰略研究所學者威廉莫瑞向台灣提出了刺蝟戰略的論文。圖為刺針飛彈。(資料照/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台灣接受到美國刺蝟戰略的指導,更早於烏克蘭,2008年馬英九執政,美國海軍戰略研究所學者威廉莫瑞向台灣提出了刺蝟戰略的論文。圖為刺針飛彈。

文/張明睿

「刺蝟戰略、豪豬戰略、毒蛙戰略」,這些名詞在台灣並不陌生,也是美國為台灣量身訂做的戰略設想。這些觀念有的確實曾「透過國防研究單位討論,尤其是刺蝟戰略」,並未見到實體的戰場建設與戰爭的考驗,如今機會來了,「烏俄戰爭」中的烏克蘭,依託城市形成防禦態勢的刺蝟戰略,成為了實戰典範。

烏克蘭模式的刺蝟戰略

俄烏之間的軍事能力相距甚遠,如何能打贏這場戰爭,烏軍必須「避其鋒、折其短」,美國深知俄羅斯擅長「火力─空優─機動」要素組合,且適合平原野戰或開闊地區作戰的大縱深行動,除此之外,美國在戰前亦針對紹伊古所設計的營作戰集群進行優劣研究,為此,美國為烏釐訂一套作戰方式,「拋棄野戰,轉向城戰」,並於2016年在烏東地區進行戰爭準備,至今也有6年之久。

美國為烏克蘭所設計的依託城市防禦,證實了俄羅斯其遠程火力、運動速度、空中優勢、突擊能力受到了局限,烏克蘭還可以運用戰爭緩進空隙,一方面通過訊息,求取外援,以拖待變;另一方面通過加速消耗積累,促使俄羅斯國力衰退,無力持久戰事知難而退,這就是烏克蘭模式的刺蝟戰略。

美國為烏克蘭設計的刺蝟戰略,確實起到遲滯俄軍作戰進程。俄羅斯為顧及東烏大量俄裔的生命財產及未來治理需要,限制了暴力破壞量能,且俄軍資訊系統建構不完整,智能化武器闕如,戰場情報落後美國C4ISR體系,讓城市巷戰與城市游擊戰走入了傳統城鎮作戰模式。雖然如此,俄軍仍依據計畫持續推進,以追求軍政目標的完成。

從烏克蘭戰爭態勢演變來看,俄軍一開戰,便拔掉了烏軍的海、空軍與防空能力,烏軍喪失了制空、制海權;陸路上,俄軍的重心,置於盧甘斯克、頓內茨克由東向西推進,基輔、切爾尼戈夫、赫爾松地區,具有迫談與牽制北部軍區、南部軍區部隊向南、東增援,以及伺機擴大戰果作用;馬立波方向則直搗亞速營去納粹化,及除去東部軍區南向兵力的一部,完成之後,並待北上合圍頓內茨克烏軍的主力部隊。

俄羅斯整體作戰行動是清晰的,戰事依計畫推進當中。俄烏交戰在戰術過程有進有退,但都沒有決定性,只能構成「激勵或唱衰」士氣的宣傳作用罷了!但俄在作戰速度上,受制於城市巷戰與游擊戰影響,依據科技戰爭的條件,顯得有些滯後則是不爭的事實。3月30日俄烏第五輪談判後,俄羅斯調整作戰部署,目標瞄準頓巴斯烏軍主力部隊,馬立波城市戰,在烏軍三架次米八直升機救援指揮官任務失敗,昭示著該地的城市戰將告一段落,兵力將向頓巴斯或基輔方向推進,烏東合圍作戰已經啟動。

消耗性積累─非軍事戰爭行為

至於配合刺蝟作戰的消耗性積累,也就是非軍事戰爭行動,美國及其聯盟,施作了五個類型,輿論攻勢、網路攻擊、貿易剔除、金融制裁、能源禁售,除了網路入侵、輿論攻勢外,其餘三個實體類型,依據目前西方總體力量表現,無法達到「集中與一致」性,尤其美國在動用聯盟力量、進行貨幣禁用、貿易割裂、能源禁制,施作者自身也有被反蝕現象,這也是經濟規律的正常反應。

由俄烏實戰觀察,刺蝟戰略是由兩種形式組成,一是透過軍事戰爭行動,以優勢防禦機制,削弱敵方作戰優勢能力,爭取時間、爭取外援,以拖待變;二是透過非軍事戰爭行動,打擊攻勢者的國力,削弱其能量,以達戰事難以支撐與持續的目的。

台灣模式的刺蝟戰略

台灣接受到美國刺蝟戰略的指導,更早於烏克蘭,2008年馬英九執政,美國海軍戰略研究所學者威廉莫瑞(William S.Murray)向台灣提出了刺蝟戰略的論文,2020年美國智庫學者羅伯特沃克(Robert O.Work)再次向台灣提及刺蝟戰略。

美國為台灣設計的模式與烏克蘭「防禦」導向設計是相通的,「台灣在防禦上,不爭制空、制海權,強調以小搏大,加大解放軍入侵損失風險,降低美國介入導致戰爭升級。」依據美國提供的台灣模式的刺蝟戰略,「美軍不介入,重心置於陸戰形式」,此內含與烏克蘭的戰爭實踐是吻合的。

若以線性思維分析,依據軍事地理的推演,陸戰的軍事行動部分,可以區分「防空、灘頭、城市、山地」作戰,城市作戰成為戰爭決定的主要形態。同樣是城市作戰,但未來的模式,不可能是俄烏戰爭的翻版。

在東方─2018年中俄聯合軍演,俄羅斯動員了大部分戰區參演,解放軍也派出一個旅級單位演示,並且向俄軍展現資訊化部隊的操作與能力,俄羅斯雖然羨慕卻也無可奈何!實在是礙於經費短缺,無法進行成建制、成體系的全面改革,勉強成立營作戰集群,卻仍形成今天城市作戰的窘境。

之所以提到前述這個故事,主要是反映一個事情,解放軍的打法,將是以科技為基礎的城市戰,多樣性的無人空、地裝備,以及光電武器的運用,將成為巷戰、游擊戰的技術力量,未來城市作戰的節奏應會加快,這是俄烏城鎮戰所沒有的場景。

至於美國為首的聯盟,構建非軍事戰爭行動,是否還能重操對應俄羅斯的手段一般?只要考慮當前中美之間的緊密聯繫,若在開戰之前,美國沒有完成與中國的脫鉤,想用同樣手段制裁中國,恐怕自身付出的代價也不會比中國少多少。

基於科技的城市作戰,那台灣的刺蝟戰略,根本上便不同於烏克蘭的模式,就該有相對性的科技手段對應,所以美國指導台灣的作法,除了不對稱分散式部署、以及後備動員的充實,還應該提供先進的科技武器,以對應未來科技城市戰所需。

研究烏俄戰爭原因以避戰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看法,對於俄烏戰爭的研究,實際上就是俄美戰爭的研究,解放軍與國軍都在觀察分析,同樣是刺蝟戰略的防禦態勢,台灣模式與烏克蘭模式,將是傳統型與科技型的差別。在未來台海無法維繫和平的情況下,台海作戰又將是「美中戰爭」的另一場爭鬥,只是很不幸的,戰場卻在台灣本島。

戰爭真的那麼宿命,降臨在台灣島上嗎?這也不盡然,國軍研究戰爭,是職責所在,政客則要研究戰爭的政治因素,如何才能避免台灣淪為戰場,或許烏克蘭戰前的政治發展值得研究與省思。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