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希爾:烏克蘭戰爭對台海問題的啟示
保羅·希爾(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前CIA東亞情報官員)
【導讀】 美國前情報官員保羅·希爾近日在「國家利益」網站撰文,稱誘發烏克蘭危機的起因是美國無視俄羅斯長期以來的安全憂慮,並警告美國應該吸取教訓,不要在台灣地區重蹈覆轍。
【文/保羅·希爾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過去幾周,許多評論都在猜測烏克蘭戰爭會對台灣產生何種影響。華盛頓決定採用非直接軍事干預的方式支援烏克蘭以及美國將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烏克蘭危機方面,這可能會被北京解讀為對台發動攻擊的綠燈。分析人士對烏克蘭和台灣進行了許多比較,其中大多數是無效的,這主要是因為烏克蘭是一個主權國家,而台灣則不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承認。
是的,基輔的困境應該提醒台北,它需要加強自衛能力。但北京不會趁此時機攻擊台灣,這主要是因為它一直沒有尋找攻擊台灣的機會,而是在找不攻擊台灣的理由。其實就台灣問題而言,烏克蘭危機帶來的最重要教訓不是給北京或台北的,而是給華盛頓的。這條教訓涉及無視歷史和推卸指責兩個方面。
普京總統攻擊烏克蘭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在過去二十年,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忽視了俄羅斯的安全關切和受威脅心理,特別是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東擴這個問題上。許多專家在否定這一觀點,否認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做出過不會擴大北約的保證,並且,更準確地說,是要駁斥普京關於烏克蘭或北約東擴可能對俄羅斯構成威脅的說法。專家認為,驅使普京做出此種行為的其它因素才更具決定性,包括對民主的蔑視和俄羅斯的復仇主義傳統。如今,對烏克蘭的攻擊已使這些觀點變得無關緊要。北約東擴的問題已不僅僅是覆水難收這麼簡單了。
學者斯蒂芬·沃爾特上周寫道,「人們可以相信俄羅斯目前的行動是完全非法的,也可以相信美國如果在過去幾十年採取一套完全不同的政策會降低這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確實,美國外交官喬治·肯楠——著名的俄羅斯問題專家和「遏制」政策之父——在1997年做出了一個著名的預測,北約擴張「將是美國在整個後冷戰時代最致命的錯誤」,因為這可能會「引燃俄羅斯輿論中的民族主義、反西方和軍國主義熱潮……把東西方的交往帶回冷戰氛圍,並將俄羅斯外交政策推向我們絕對不喜歡的方向。」(請注意,這一預測早在普京擔任俄羅斯領導人之前就已做出。)而現在發生的事情正印證了他的預言。
然而,華盛頓不願承認,正是它在過去25年裡支援北約擴張才造成了我們今天面臨的局面。相反,它把普京入侵烏克蘭的決定完全歸因於俄羅斯固有的帝國主義和擴張主義傾向,以及/或者普京固有的特質。在這種解釋下,華盛頓的所作所為既沒有助長也沒有阻止莫斯科志在必得的決心,即收回烏克蘭,使其成為俄羅斯勢力範圍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將其吞併的話。
由此產生的可能性是,只要西方不把烏克蘭拉入美國領導的勢力範圍,莫斯科甚至普京本人都可能願意無限期接受一個主權獨立的烏克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北約的擴張逐漸進行,烏克蘭可能被納入北約的問題也浮出水面,普京的不安和敵意也在逐漸增長。
2014年,一位親俄的烏克蘭總統被趕下台,這加劇了普京的不安並促使普京吞併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最終,普京並不滿意於烏克蘭還沒有資格加入北約,而且可能在幾年內都不會被認為有資格加入北約的說法。在他看來,只有確保烏克蘭永遠不會成為北約成員國,才足以減輕他對烏克蘭可能加入敵對集團並將北約帶到俄羅斯邊境的擔憂。
長遠來看,即使烏克蘭保持中立也很可能無法被俄羅斯所接受,俄羅斯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行動將烏克蘭納入莫斯科的勢力範圍。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俄羅斯做出這樣的舉動,部分原因也來自俄羅斯如何解讀美國及北約的對烏政策,尤其是莫斯科懷疑華盛頓決心阻止基輔完全落入俄羅斯之手。
這一切都對應了台灣的情況。
從北京的角度看,與華盛頓支持北約在歐洲擴張相對應的,是它幾乎會同時加大對台北的支持力度。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獲得獨立並發展了民主體制,這與台灣的民主化和中國的「崛起」同步發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導致華盛頓的「一個中國」政策在戰術上和言辭上都發生了轉變。例如,美國對台灣的政策開始納入這樣一種理念,即要達成任何有關該島前途的解決方案都必須征得台灣人民的同意。這和烏克蘭的情況類似,因為北京和莫斯科一樣,都認為(西式)「民主」是對其戰略傾向的潛在威脅。
華盛頓還逐漸升級了美台「非官方」關係的性質和範圍,並推動台灣參與多邊組織和全球事務。這一過程就像北約逐步東擴一樣是循序漸進的。北約擴張正朝著將烏克蘭納入美國勢力範圍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美台關係也在北京受損的前提下逐漸走向「戰略結盟」。事實上,拜登政府的一名高級官員最近在國會作證時證實了這一點。他將台灣描述為美國的戰略資產,「對捍衛美國印太利益至關重要」。而美國國會也越來越贊同這一觀點。
北京認為,這是美國在逐漸侵佔一個對中國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接近且自古以來就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地區——正和莫斯科對烏克蘭的看法一樣。中國領導人經常向華盛頓抱怨並警告這一趨勢有可能產生的後果,就像普京幾十年來一直警告華盛頓北約東擴的後果一樣。
然而,華盛頓經常否認其「一個中國」政策有何實質性變化,而是將台灣海峽局勢緊張完全歸咎於北京的「脅迫」和毫不妥協、擴張主義野心,以及/或國家領導人實現統一的個人願望。在這種解釋下,華盛頓和台北都沒有改變現狀,也沒有放棄之前恪守「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
但是,正如北約東擴逐漸改變了俄羅斯在歐洲的戰略環境一樣,華盛頓和台北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台海的現狀——台北在退出「一個中國」的框架,華盛頓也暗中支持台北退出。正如莫斯科容忍烏克蘭獨立30年是因為烏克蘭沒有被納入美國/北約勢力範圍去對抗俄羅斯,北京容忍台灣與大陸分離40年是因為華盛頓承認北京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否認自己有施行「一中一台」政策的企圖。然而,北京現在認為,華盛頓一直在朝著實際執行這一政策的方向發展。 從而損害了中國的安全利益和主權要求——就像北約東擴加劇了俄羅斯的安全憂慮一樣。
這裡的一個悖論是,北約東擴助長了俄羅斯的受威脅意識,從而促使莫斯科考慮採取有力的應對措施,而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劇了它本要防範的威脅。同樣,「一個中國」框架的設計初衷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否定或防止台灣獨立,而美國加強其與台灣的聯繫削弱了北京對「一個中國」框架的信心,刺激它考慮採取軍事行動來確保這一框架不變,從而增大了台灣所受的威脅。
事實上,一些觀察家似乎認為,正是因為烏克蘭沒有獲得西方的安全保障才促使普京決定發動攻擊,所以華盛頓應該先發制人,給台灣一個明確的安全保障——擱置美國長期以來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轉而採取「戰略清晰」政策。但是,如果正是因為北約有可能給予烏克蘭安全保障才促使普京入侵烏克蘭,那麼美國宣佈保護台灣則更有可能引發中國對台灣的攻擊,而不是阻止這種攻擊。
這一切所產生的長期影響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普京攻擊烏克蘭在多大程度上是因為華盛頓無視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憂慮,不難想像的是,如果華盛頓繼續無視中國對「一個中國」框架遭到侵蝕的憂慮,並否認其對兩岸緊張局勢負有任何責任,那北京也可能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候,同樣被迫對台灣動武。
如果普京在斷定莫斯科的戰略利益沒有得到照顧後猛烈攻擊烏克蘭,那麼,如果北京最終得出結論,認定她與華盛頓此前就台灣問題達成的協議已不再有效,北京也很可能會猛烈攻擊台灣。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像美國今日對莫斯科感到震驚和憤怒一樣,它也可能會對那時的北京感到震驚和憤怒。但這本應在意料之中。如果華盛頓希望避免出現台海危機,它應該考慮如何預防北京出現「唯有動用武力才能解決問題」的想法。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