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傳人?北京、深圳等地疑似國際郵件接觸感染 專家稱「概率非常低」
文/BBC中文
中國北京、深圳、珠海等地近日報告的幾例新冠確診病例,在沒有發現傳播源頭的情況下,衛生官員稱有可能通過國際郵件感染。
多個地方的官員幾乎同時這樣推測,引發廣泛關注。不過,醫學專家表示,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概率非常低,且不太可能造成聚集性感染。
北京目前正在籌備2月初即將舉行的冬奧會,在遏制病毒傳播方面高度戒備。北京冬奧組委會17日宣佈,鑒於防控形勢依舊嚴峻複雜,將不再公開銷售比賽門票。
未發現病毒傳播源頭
中國首都北京1月15日通報了1例本土新冠確診病例,屬於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與中國普遍嚴格的防控措施一樣,衛生官員迅速對該病例感染的病毒進行路徑追蹤,然而並未發現其傳播源頭。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龐星火在17日的記者會上說,該病例與北京既往病例以及近期國內外省(市)報告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均存在差異,不屬於同一傳播鏈;而與2021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離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較高。
龐星火推測,「不排除其經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龐星火表示,以往中國多個省(市)也曾報道經冷鏈或非冷鏈物品傳播的案例。新冠病毒可在低溫下長時間存活,冬季經物傳播的風險增大。
推論從何而來
北京這位患者自述近期曾收發過國際郵件,是衛生官員推測傳播源頭的關鍵。
該份郵件於1月7日自加拿大發出,途經美國和香港到達北京,於1月11日收到郵件。
該病例僅接觸過郵件包裝的外表面和文件紙張首頁,並未接觸包裝的內表面和其他紙張。
中國衛生專家團隊採集了該國際郵件的環境標本,並進行了核酸檢測。幾份標本的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陽性,並檢測出奧密克戎變異株特異性突變位點。
官員們因此有了上述推論。
截至目前,這份郵件在運輸途中可能接觸8人,除病例外其餘接觸人員的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深圳、珠海類似說法
無獨有偶,深圳和珠海近日新增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病例,同樣被推測是通過國際郵件傳播。
深圳市衛健委官員17日在新聞發佈會上稱,一名病例與天津、上海、珠海和北京等多起本土奧密克戎疫情報告病例均不在同一個傳播鏈上,與深圳以往境外輸入病例也不同源。但與全球數據庫中北美地區上傳較多序列的基因組100%同源。
患者於1月12日接觸並分拆了來自北美的快遞,未做個人防護,14日出現咽痛症狀,15日核酸初篩陽性。
該市衛健委二級巡視員林漢城稱因此稱,「不排除本起疫情是由暴露於境外輸入的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感染的可能性。 」
據報道,深圳目前還有一條德爾塔病毒傳播鏈,累計報告16例病例。深圳市衛健委早前通報,該傳播鏈的首名病例從事國際貨物供應鏈工作。
在珠海市,衛生官員17日說,該市此輪疫情早期發病的個案從事某企業客服工作,經常接觸境外入境物品,因此研判本次疫情「不排除由暴露於污染入境物品導致。」
多處疑點
需要注意的是,通過國際郵件感染目前仍是推論,並沒有確鑿證據證實這些病例由接觸物件引起。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教授金冬雁對BBC中文說,需要測試能否從污染紙張上分離出活體病毒,並證實活體病毒與感染者攜帶的病毒100%同源,才可進一步證實推論。
「如果紙張上檢測到的陽性結果只屬於死去的病毒,那麼對於確認傳播源頭來說並沒有實際意義」,金冬雁說。
另外,即使紙張上存在活體病毒,也不能單憑這一證據就判斷病毒是通過紙張傳染給病例,因為目前無法確認紙張上的病毒是否受到病例所污染。
「如果確診人士已經發病,有可能污染到紙張和物件」,金冬雁說。
雖然仍未證據確鑿,但在中國嚴格的「清零」措施下,國家郵政局安全監督管理司已經在16日發出通知 ,稱要「切實築牢國際郵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嚴防境外疫情通過寄遞渠道輸入。」
「物傳人」概率低
許多專家還表示,通過物體傳播新冠病毒的概率很低。
「通過接觸表面造成感染的概率是十分之一」,金冬雁說。
他認為,這種形式的傳播造成的風險不是很大。「由於接觸到的病毒量很低,一般只會造成輕微症狀,或者無症狀;並且不太可能造成聚集性感染。 」
金冬雁還對比香港的情況,說香港接收到的國際郵件可能比中國大陸多數城市加起來都要多,但目前沒有發生通過郵件感染的案例。
因此對公眾來說,不需要對國際郵件過分擔心,也許不再使用國際郵政服務。只要接收時戴好口罩、注意手部衛生即可,金冬雁說。
《華爾街日報》援引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新發傳染病教授馬丁·希伯德(Martin Hibberd)說,雖然病毒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表面傳播,比如感染者摸過的門把手在幾分鐘內有可能傳播病毒,但長時間後通過表面傳播的證據很小。
「(通過物體表面傳播的)證據很少,並且10分鐘的窗口期已經過了,現在討論的是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這看上去不太可能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