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迎來左翼總統,拉美左翼全面回歸?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
當地時間12月19日,智利左翼聯盟「贊成尊嚴」(Apruebo Dignidad)候選人加夫列爾·博里奇(Gabriel Boric)以出乎意料的優勢,擊敗右翼政黨聯盟「基督教社會陣線」候選人何塞·安東尼奧·卡斯特(Jose Antonio Kast),當選智利新總統。
這應和了拉丁美洲這兩年來的總體政治趨勢。今年以來,左翼領導人已接連在秘魯、洪都拉斯和智利競選勝利。稍早之前,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等區域大國,也都迎來了左翼領導人。而地區第一大國巴西左翼的回歸,則有力地助推此輪左翼回歸潮走向高點。
但是,長期以來拉美政壇就有「左右搖擺」的特性。歐美學術界甚至造了一個詞「粉色浪潮」(Pink Tide)來形容拉美21世紀來,數次從右向左傾斜的政治傾向。
本輪拉美左傾的浪潮緣何開始,能否擺脫拉美左右搖擺的傳統?這些左翼領導人的政治傾向如何?左翼領導人上臺後,拉美作為「美國後院」,在國際關係中如何與中美兩國打交道?這些都是外界關注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東振告訴觀察者網,拉美國家無論是左翼執政,還是右翼上臺,都是一種常態性現象,即便在有「新自由主義」改革樣板之稱的智利也不奇怪。意識形態在中拉、美拉關係中很重要,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非常重視中拉合作,沒有把意識形態帶到中拉合作過程中。」
「若智利是拉美新自由主義的搖籃,那它也將成為墳墓」
智利選舉委員會19日公佈,對99.77%的選票統計結果顯示,在當天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左翼政黨聯盟「贊成尊嚴」候選人博里奇當選新一屆智利總統。
在已統計的選票中,博里奇獲得55.86%的選票,其競爭對手右翼政黨聯盟「基督教社會陣線」總統候選人卡斯特獲得44.14%的選票。彭博社稱博里奇的優勢「遠超預期」。
現年35歲的博里奇將于明年3月11日就職,屆時他將成為智利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贊成尊嚴」是由包括智利共產黨在內的9個智利左翼政黨組成的左翼選舉聯盟。
除了「史上最年輕」,西方媒體還為此次對陣的雙方打上標籤。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法新社特意提到,博里奇不顧忌露出手上的紋身,留著鬍子,髮型淩亂,很少身著正裝領帶,沒有結婚。
此外,博里奇表現出「情緒化」和「擁抱流行文化」的特點。例如,他承認自己有強迫症,曾在精神病醫院治療過兩周。他也喜歡否定自己的過去,為一些往事道歉。智利社會學家蒂洛尼(Eugenio Tironi)因此認為,這些特質,加上他偏向「進步」的政策,以及對流行文化的喜愛,極大迎合、吸引了智利年輕人。
本次選舉,博里奇在35歲以下的選民中支持率很高,而在25歲以下的選民中更加高。
2011年,時年25歲的博里奇以學生的身份,領導了在首都聖地牙哥的示威遊行,反對國家私有化教育的政策。2019年,從政後的博里奇再度在當年的全國遊行中出面,參與協調了示威者和政府之間的和平協定。
2019年的那場遊行,為智利這兩年的政治奠定下了基調。當年,智利首都公交系統票價上漲引發波及全國的抗議潮。民眾的主要訴求包括制定新憲法、改善公立醫療和公立教育、提高養老金和工資水準、降低公共服務費用等。同年11月15日,智利主要政治力量就回應民眾訴求,制定一部全新憲法替代1980年憲法達成共識。
博里奇的對手,則是政治立場保守的律師卡斯特。CNN稱,他是前智利總統皮諾切特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堅定捍衛者。他的政治議程包括為企業減稅,在智利北部建造壁壘防止非法移民,以及廢除墮胎等。鑒於此,他也被外界稱為「智利川普」、「智利博索納羅」。
兩人給2019年遊行示威後的智利開出了完全不同的「藥方」。博里奇在本次競選中,將矛頭直指智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他曾提出一句口號:「如果智利是新自由主義的搖籃,那麼它也將是墳墓。」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東振曾指出,智利一直是拉美地區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樣板,智利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方向未發生過本質性改變。
智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可以追溯到皮諾切特時代,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智利的經濟快速增長,但外界普遍認為這種經濟模式將窮人和工人階級邊緣化。智利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機構的資料,該國1%的人口擁有25%的財富。
針對這一樣板國家,博里奇支持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對富人和當地礦業公司的稅收,控制政府債務;廢除由私人企業管理養老金的制度,改進醫療體系,以促進窮人獲得醫療服務。同時,他還支援削減工作時間,打造福利國家,為女性增加崗位,支持同性婚姻和墮胎等。
卡斯特則有著完全不同的議程。他承諾要讓為企業削減稅收,減少政府的社會支出,來實現一個「更為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智利國內批評稱,他的一系列政策可能讓國家「回歸到皮諾切特時代」。
智利是全球第一大銅礦供應國和全球第二大鋰礦供應國。在競選階段,兩大候選人對於採礦業的施政理念截然相反,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其中,博里奇主張強化國家調控、提高礦企特許權使用費、反對礦產資源私有化、推動建立國營鋰業公司等。
因此,西方媒體認為,本次選舉凸顯出智利國內政治「極化」的趨勢。
雖然兩人的政策截然不同,但本次選舉還是在相對平和的氛圍下結束。選舉結束後,卡斯特迅速承認敗選,並向博里奇發出祝賀。現任總統皮涅拉也與博里奇舉行了會面,並表示會從當地時間20日起開始過渡。
雖然博里奇已經當選,但他的前路依舊障礙重重。目前,智利的上下院的席位中,中右翼執政聯盟「智利前進」(Chile Vamos)席位依舊高於左翼聯盟「贊成尊嚴」。如果算上其他獨立黨派,那麼左翼勢力多於中右翼。但CNN認為他還將會面臨一個分裂的議會。
此外,博里奇也要面對停滯的經濟。2018年,智利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970億美元的歷史高點後開始下降。2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智利GDP已下降至2520億美元。而在全球通脹的背景下,智利也未能倖免。儘管目前智利財政尚屬穩健,但由於大規模支出,該國債務與GDP之比已迅速上升。
出於對之後可能出臺的激進經濟政策擔憂,週一智利股市與外匯價格齊跌。智利基準股指收盤下跌6.2%,此前跌幅達7.5%。智利2050年到期的美元計價債券的收益率上升了8個基點,至3.3%。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智利股指下跌10.45%,為5月中旬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在智利運營的礦業公司股價應聲下跌,週一倫丁礦業公司(Lundin Mining Corp.)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下跌近17%,英國礦業公司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在倫敦股市下跌超過5%。全球第二大鋰生產商智利錫礦集團(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 de Chile SA)領跌智利主要股指IPSA,跌幅達14%,為大流行爆發以來最大跌幅。
拉美左翼全面回歸?
博里奇的當選,似乎應和了近年來拉美政壇的趨勢。僅今年而言,拉美地區就有三位元左翼領導人當選。
7月19日,秘魯全國選舉法院當天宣佈,自由秘魯黨候選人卡斯蒂略在6月6日舉行的第二輪總統選舉中戰勝右翼人民力量黨候選人、日裔前總統藤森之女藤森慶子,當選秘魯總統。
卡斯蒂略與博里奇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在選舉前不為人所看好,但卡斯蒂略在選舉前一個月內支持率飆升,讓秘魯國內外的觀察人士感到震驚。此外,他和博里奇類似,不穿西裝,不著領帶,愛戴秘魯傳統帽「chotano」,這讓他收穫了一批農村和底層人士的擁護。
洪都拉斯國家選舉機構當地時間12月20日正式宣佈,自由和重建黨候選人希奧瑪拉·卡斯楚當選洪都拉斯總統。她在11月28日的總統選舉中獲得了超過51%的選票,遠遠超過右翼候選人納斯裡·阿斯富拉,後者的得票率接近37%。卡斯楚因此成為洪都拉斯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稍早之前,幾個拉美區域大國也接連翻左。2018年,奧夫拉多爾代表競選聯盟「我們一起創造歷史」當選墨西哥總統;2019年,阿根廷中左翼總統候選人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成功當選新一屆總統;2020年,左翼「爭取社會主義運動」候選人路易士阿爾塞以55.1%的得票率在首輪投票中直接勝出,當選玻利維亞總統。
截至目前,拉美23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5個國家由左翼或中左翼領導人執政。
而在拉美最大國家巴西,左翼勢力也可能在明年回歸。去年以來,巴西疫情屢屢失控,經濟復蘇勢頭不振,右翼總統博索納羅的光環消退殆盡。左翼領導人、前總統盧拉,民望持續攀升,已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最熱人選。
點擊查看大圖
2007年第二屆南美洲國家聯盟峰會上,左翼領導人們齊聚一堂
但是常年來,拉美政壇就有「鐘擺效應」一說,左右翼政客輪流上臺,本次左翼回歸能否破除這種效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東振告訴觀察者網,拉美國家無論是左翼執政,還是右翼上臺,都是一種常態性現象,即便在智利也不奇怪。放在整個地區來看,左右力量的對比大體均衡,勢均力敵。並不是說左翼執政,右翼就沒有影響了,只是一個時期左翼強一點,另一個時期右翼強一點,誰上臺誰下野其實都挺正常。
具體到立法層面,他指出左翼執政黨在議會立法機構內沒有獲得和它執政底蘊相匹配的席位。例如有時候,反對黨的席位要比執政黨高,對它執政是一種掣肘。
「其實不管是左和右,都沒有在這個地區‘一統天下’,沒有占到‘絕對優勢’。」
袁東振說收入不公平,社會貧富差距,是左翼在拉美國家獲得支援的一大原因。但無論是左翼執政,還是右翼執政時期,這一問題都沒有解決。而能否解決這一問題,對左翼執政還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為如果經濟形勢好,就業充分,大家收入就有保障,基本訴求獲得滿足後,民眾希望保持住這種獲得感。但如果經濟形勢不佳,就業和收入不行,越來越多民眾陷入貧困,他們就會要求改變現狀。
第三,政黨能否在臺上執政,歸根結底還是與從政者和執政黨的能力有關。因此,拉美的左右輪替,與社會經濟和執政相關,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左翼執政,和中美會如何相處?
拉丁美洲由於地緣上靠近美國,歷史上被視為美國當仁不讓的「後院」。過去百年之間,美國奉行「門羅主義」,干涉拉美政治,給拉美國家帶來了各個層面的影響。拉美左翼在冷戰時期挑戰了「門羅主義」,意識形態上帶有反對美國干涉的特徵。
左翼回潮必然引發地緣政治效應的外溢。儘管拉美並非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考量,但囿於地緣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的緣故,拉美始終是美國對外政策重要議程,其中移民、毒品、遏制左翼是歷屆美國政府對拉政策的三大主要關切。
針對左翼回歸後處理與美國關係的問題,袁振東表示,美國在拉美長期以來有一種政治傾向,「拉右打左」,即拉攏右翼來打擊左翼。
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拉美地區左翼的政治光譜比較廣闊,並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左翼」來涵蓋這些政黨。比如,拉美地區有比較激進的左翼政權,如古巴、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等。對於這些激進的政黨,美國一直秉持無理打壓的態度。
拉美地區比較主流的,是一種相對溫和的左翼,它們管自己叫「進步力量」。對於這些左翼政黨,美國實際上是採取一種容忍的態度。這些政黨執政的時候,與美國之間合作是主流。溫和左翼政黨雖然在政策、口號和具體的行動上與美國有矛盾,但沒有採取激烈反美的態度。
美國也對這些拉美國家的溫和左翼,採取了一種溫和、務實和容忍的態度。
袁東振認為,在很多人眼裡,拉美左翼的意識形態可能和中國共同點多一些,右翼少一些,但這些年來的中拉戰略夥伴關係,都在不斷深化。這些國家中,有的是右翼執政,有的是左翼執政,但中國和它們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有所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雙方經貿合作。
中拉經貿合作勢頭發展的非常快,呈現出全面推進的勢頭,大家都有合作的意願。
袁東振說,拉美左翼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天然有一種對華友好的傾向,但是這種傾向和中拉合作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無論是拉美左翼還是右翼,都非常重視中拉合作,把中拉合作當成國家重要的外交政策。
「我特別想提一下哥倫比亞,這是一個右翼執政的國家。但今年杜克總統和中方通話時特別強調,發展對華關係是哥倫比亞各政治派別的廣泛共識。哥方願同中方一道,推動哥中關係持續深化。」
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非常重視中拉合作,沒有把意識形態帶到中拉合作過程中。總的來說,中拉合作是平等互利、開放包容的,不以意識形態來劃分。無論是美拉關係,還是中拉關係,意識形態很重要,但意識形態不是決定性因素,特別是中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