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不對稱作戰與機艦國造的矛盾

如果國軍務實的面對兩岸敵強我弱的不對稱事實,國安會系統就應該放棄大型軍事建設,像是潛艦國造、遠端飛彈、或國艦國機國造的想法。(圖為示意圖/摘自中科院網站)
如果國軍務實的面對兩岸敵強我弱的不對稱事實,國安會系統就應該放棄大型軍事建設,像是潛艦國造、遠端飛彈、或國艦國機國造的想法。

文/譚傳毅

不對稱作戰並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它往往是弱者以小博大的武器。當然,以大欺小也是不對稱作戰,但這不是我們該關心的。近幾十年,盛行於國軍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不對稱作戰概念,這三個概念混用、但又彼此矛盾。由於概念混用而又矛盾,導致手段無法匹配目標,充滿了一廂情願。

不對稱作戰的精神是後發制人

不對稱作戰是由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整體防衛構想」中所提出,不但獲得了蔡英文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美國國防部的聲援,例如時任國防部助理部長薛瑞福及參議員盧比歐就公開的支持。

我們應該很嚴肅的把不對稱作戰當作是蔡英文加諸於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之上的國防教條(Doctrine)。

根據「整體防衛構想」不對稱作戰的精神,國軍應該佈置大量廉價、短程精準導引彈藥與機動岸防巡弋飛彈等,可提供岸際火力支援,高機動性的多管火箭彈系統可強化攻擊及防禦縱深,攜帶型防空飛彈與反戰車飛彈可強化機動戰與遊擊戰,隱形與微型攻擊飛彈快艇分散部署在全島200多個漁港。再加上水雷戰,形成不對稱作戰重要組成。

總的來講,「整體防衛構想」的不對稱作戰所強調的不是正面和解放軍對決,因為雙方兵力差距太大,其所強調的是後發制人。

如何遂行後發制人?

後發制人往往是弱勢方與防守方,先天上已經處於被動的局面,如何在共軍的先發制人打擊之後存活下來,是後發制人的先決條件,挺過來之後再思如何扭轉戰局。以防禦為主的後發制人,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在防禦態勢下搶佔先機,從被動中爭取主動的地位。處於防禦或劣勢的國軍,只要戰爭開打,就要能夠積極的創造並捕捉戰機,以快制快,運用多種手段迅速實施對等反擊,打亂解放軍進攻部署,期能在後發的不利態勢下取得「制人」的最佳效果。

但是在現實上,國軍對解放軍實施對等打擊的機會幾乎為零,在沒有外界因素介入的情況下,基本上,先發制人就可以定生死,防守方與弱勢方等於沒有還手餘地。

因此,所謂的後發制人必須把兵力分散在全島,這也是「整體防衛構想」的精神。但是在分散的同時,不能忘記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進行打擊,這涉及了機動作戰。分散部署和機動作戰是後發制人的要件。在這種情形之下,「整體防衛構想」部署大量且廉價而輕量化與小型化的武器分散在本島各處,就有道理了。

「整體防衛構想」的不足

「整體防衛構想」最大問題有四個:首先是輕量化小型化武器不應該只有微型飛彈快艇而已,還要有微型無人潛艦/魚雷和空軍蜂群無人機等,才算是輕型化與小型化武器,甚至於還可以作為自殺性武器。至於陸軍基本作戰單元的模組化聯兵營,也應該視為輕量化與小型化的一環,這樣就可解放國軍的用兵思想了。

其次,輕量化小型化武器最大的問題是分散和集中。集中兵力的意義是決戰。對於防禦方而言,在決戰之前要分散兵力;然而,兵力分散而不集中,就是坐著討打。重點不在於強或弱,而在於海軍要敢拼於採取主動,掩護這些「小東西」出擊,就像陸地作戰的「後備守土、常備打擊」,總是要有人守土吸引敵軍炮火、有人負責打擊。甚至於把海軍艦艇改裝成為自殺艦艇亦無不可,既然要拚命就一起來。

第三是建立聰明的指揮管制能力。國軍指揮管制(C2)中心必須基於人工智慧,並能夠整合國軍所有武器包括海軍艦艇、空軍戰機、蜂巢無人機、無人潛艦/魚雷、微型無人飛彈快艇、陸軍火炮、多管火箭彈、履帶與輪式自走炮等。

多樣化的作戰力量可以讓C2指揮官得以在關鍵時刻,以「客製化」方式創建一個「客製化」系統而獲勝,而且國軍的C2系統必須比解放軍快、還要聰明才行。

最後是「整體防衛構想」對於空軍的認知有問題:同時要保護機場與戰機。本人給出的答案很簡單:保住戰機、而不要理會機場。因為解放軍自己要使用台灣的機場與港口,作為後續登陸兵力與物資的卸載,怎麼會毀了機場和港口呢?

國防部應該放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儘管「整體防衛構想」的不對稱作戰有其不足,而且異於「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因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強調國軍與解放軍正面對決,就是把所有的主戰武器全部運用在正面戰場,其中還包括了射程達2千公里的飛彈。

國軍有了中遠端飛彈,終於可以大聲談嚇阻了。問題是國軍真的嚇阻解放軍了嗎?顯然沒有,否則就不會有近年來的解放軍擾台。到了這個地步,國軍早就該宣布嚇阻失效,轉入防禦階段。

而防衛固守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搬出所有的武器和解放軍正面對幹,把重層嚇阻變成「重層打擊」就是了,管它有沒有效,打了再說。坦白講,行之有年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早就破產,我們必須認清這個事實。

唯一還有希望的是不對稱作戰,雖然贏的機會並不是很大,但至少比「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要務實。不對稱作戰的想法從對岸到灘岸為止,多出來的就是浪費。「整體防衛構想」有一句話說不出口,就是岸置武器無論是飛彈、多管火箭彈系統、戰車、大炮等武器,在發起兩棲登陸作戰之前,就是解放軍首要消滅的目標,沒人會傻到讓國軍留著這些武器對付自己。

同理,軍艦、戰鬥機、戰車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到最後台灣防衛還是要到不對稱作戰的領域,才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不對稱作戰之「飛、潛、快」

1949年中共建政伊始,共軍海軍實力極為衰弱,基於當時國情和實力,中共海軍決定採取近海防禦戰略。按照這一戰略,海軍裝備發展以「飛、潛、快」為主。飛,指的是海軍航空兵的岸基飛機。潛,指的是潛艇。快,指的是快艇。飛潛快時代到1994年新一代052遠洋驅逐艦服役才告結束。

如今物換星移,解放軍海軍碾壓我海軍,不只是海上不如人,連空中、地面、電磁各領域都不如人。若指望國軍以手上的武器硬幹解放軍,怕是要失敗了。而不對稱作戰卻以台版的飛潛快「返還」給解放軍,也是歷史的弔詭。

如果國軍務實的面對兩岸敵強我弱的不對稱事實,就應該放棄大型軍事建設,像是潛艦國造、遠端飛彈、或國艦國機國造的想法,再多的武器無論是國造還是外購,都無法改變兩岸軍力不對稱的事實。

國安會系統非常熱衷於國造武器,很明顯,「整體防衛構想」的不對稱作戰思維忤逆了國安會乃至於國防部關於「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想法。但考慮到「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不切實際,國軍何不深化不對稱作戰的內容、例如大量而廉價的輕量化、小型化無人武器?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