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天津會談最新清單 能否為兩國打破僵局
文/BBC
在中美關係僵局持續的情況下,7月26日的天津會談不出所料未能立刻為兩國關係打開新的局面。
繼3月阿拉斯加會談後,兩國外交官員在天津的公開措辭顯示雙方分歧仍然巨大。分析人士認為,雙方關係距離改善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同時,兩國在天津高層會談上列出了不同的清單與要求。中方外交部副部長謝峰提出了兩份清單。而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則在中國破壞國際秩序與人權等問題上提出關切。
那麼,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是否能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此次會談之後兩國關係面臨怎樣的局面?
「自說自話」的清單
中國的兩份清單中,一份是「要求美方糾正錯誤對華政策與言行」清單,內容共有16項,另一份是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共有10項。總體來看,這些事項包括美國對華制裁、簽證限制、對中國企業的限制、孟晚舟案等。
中方認為,美方要想改善兩國關係,需要從這些事項入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對新華社稱,這兩份清單「是中國開出的合作條件」。
美方提出的問題則包括中方破壞國際秩序,香港、新疆、西藏、新聞自由等人權關切,台海、東海、南海等區域中國的行為,網絡安全,美加公民遭拘留,以及新冠溯源、氣候變化、朝核伊核等全球關切的問題。
《金融時報》透露,一名美國政府官員在天津會談後向傳媒表示,拜登政府希望中國可以接受謝爾曼提出的一些關切,同時也會「看一下」中方向美方提出的一些關切。
雖然雙方都強調保持溝通的重要性,但分析人士指出,從雙方關切事項上看不到彼此有合作意向。
「雙方都在自說自話,談到的關切都是另一方並不熱衷討論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銳生表示。
「目前沒有一方顯示出致力於尋找推動關係前進的共同基礎的意願,如果要想達成進展,需要改變這一點,」他稱。
有操作空間的選項
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教授張泊匯認為,從清單上來看,未來可能有所變化的可能是留學生簽證與關稅問題。
美國方面曾屢次表示,中國方面利用軍民融合戰略盜取美國的敏感科技與經濟情報,中國籍人士假借學習、研究之名,行間諜之實,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在任期內下令,禁止與中國軍方有關的學生或學者持留學生或訪問學者簽證進入美國。這一行政令在去年6月生效,美方官員在同年9月指,已取消超過1000名中國公民的簽證。
今年5月,中國官方媒體《中國日報》報道稱,近期有500多名中國理工科研究生申請簽證前往美國一流高校就讀時被拒簽。而美國國務院曾對BBC表示,相關行政令只影響了少於2%的學生與訪問學者簽證的中國籍申請人。中國媒體指這些簽證被拒者集中來自8所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並非軍事類院校。
今年4月27日,拜登政府表示,放寬受疫情影響超過一年的對中國等國家的國際學生入境限制。
張泊匯稱,留學生簽證「不涉及太大的原則問題」,操作性比較大,因此美國方面可能會出現鬆動。但他也指出,今後美國應該還是會對一些學科保有限制。
而在關稅方面,拜登政府目前仍在繼續執行特朗普政府時期推出的、對價值約四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額外關稅的政策。不過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本月曾在接受訪問時稱,這些關稅已經傷害了美國的消費者,特朗普政府在制定時並未考慮「哪裏存在問題以及美國的利益是什麼」。
張泊匯認為,如果這些關稅對美國經濟有負面影響,拜登政府的確有動力考慮做一些小的鬆動,但全面取消「是不可能的」。
「除非中美重新進行新一輪貿易談判,中國在美國深度關切的問題上有重大讓步,」他表示。
競爭格局無變化
美國方面曾在謝爾曼行前提出,天津會談的一個重點是開發潛在的合作領域,美中在一些重要國際問題上均有利益所在,美方認為就此交換意見並探索潛在合作空間十分重要。
在天津會談上,謝峰指責美國只在「有求於中方時就要求合作」,「只想解決美方關切的問題,只想得到美方想要的結果,單方面受益」。
而路透社報道稱,會後一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將美國形容為「尋求或者請求中國的合作」是錯誤的說法。
而同時,拜登政府也在繼續對中國採取行動,並聯合盟友抗衡中國。
7月19日,美國、歐盟、英國及北約聯合指責中國政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網絡攻擊。美國同月還宣佈,拜登將在今年舉辦同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首腦的「四國集團」(Quad)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