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亓樂義:武統台灣?

2015年的中國軍演中大螢幕上展示的習近平的照片

文/RFA

最近有關台海局勢的消息接連不斷,所以今天還是來談這個話題。

首先,美國聯邦參議院本週二以68票贊成、32票反對,通過《美國創新及競爭法》法案(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以此推動美國在未來產業的創新、生產和競爭方面能夠領先全球,以及應對中國的挑戰。這是美中大國競爭中的關鍵領域,其中涉及兩岸關係。

台積電

《紐約時報》指出,這項法案將吸引並資助世界頂尖的半導體製造商到美國設廠,包括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它提供許多5G手機和其他先進制程技術所需要的半導體。這家公司很特別,它在台灣生產的晶片一部分供應中國製造商,其他部分供應西方廠商。這種雙重供應者的身分,在美中大國博弈中對處理台灣問題起到特殊的作用。

美國情報官員認為,習近平對武統台灣猶豫不決,部分原因是擔心台積電的生產線可能被摧毀,將破壞中國大部分電腦和電信戰略的發展。報導引述1位情報官員的話說:此一風險對習近平來說實在太大了。

資料顯示,去年全球晶圓代工的市場佔有率(總營收),台灣業者高占63%,位居世界第一,僅台積電一家就占了54%。業界人士指出,這個資料仍不足以反映台積電的重要性,因為台積電生產的是全球最先進的晶片。從5奈米制程技術走上3奈米制程,獨步全球。

以中國導彈精准度來說,對台發動攻擊完全可以避開台灣高科技產業群落,包括新竹科學園區,以及台積電在新竹、台中和台南的主要廠房。問題是,戰爭爆發,廠房停工,航線受阻,全球晶圓市場受創,影響的不只是中國,而是全球的半導體市場。中國將成為世界公敵,群起而攻之,很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發展半途夭折。這也許是習近平想對台動武,卻猶豫不決的深層次原因。

時候到了

然而,習近平真的擔心這些問題嗎?也許他最擔心的是所謂的主權問題,而不計戰爭帶來的代價。也許他自認能夠控制戰爭,使混亂局面不會太長,等拿下台灣,一切又恢復正軌。就像他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幾個月後全國復工複產。經過這次疫情,習近平似乎比以往更具信心,武統台灣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到了可以訴諸行動的時候。最近不少西方學者提出類似的觀點。

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也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EI)非常駐資深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在即將出版的7-8月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寫了一篇名為《台灣的誘惑:北京為何可能訴諸武力》(The Taiwan Temptation: Why Beijing Might Resort to Force)的長篇文章。對中國武統台灣提出深刻觀察,除了受教,也引發我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

梅惠琳在文章中指出,多數西方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不願對台使用武力,是因為擔心代價太高,打斷中國的經濟發展,使中國陷入孤立。然而,這些都是一廂情願。她指出,中國已經著手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和國際經濟體形成相互依賴關係。若與美國陷入持久戰,中國領導人也可能認為,擁有社會和經濟優勢,會比美國人撐得更久。即使中美經濟脫鉤,反而使中國更能自給自足。

然而,現實上真的如此嗎?

今年3月,歐盟為了新疆人權問題對中國祭出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新的制裁。中國以制裁回應,歐洲議會5月又以高票凍結歐中投資協議,雙方爭鬥至今還未結束。這是因為人權問題而引起制裁,若是中國武力犯台,想必後果更加嚴重。

如果說中國比美國更有實力打持久戰,習近平就不會多次要求全黨全國過緊日子來應對外部挑戰。如果中國不怕經濟脫鉤,習近平就不會在國際場合多次呼籲,加強全球經濟一體化,批評脫鉤違背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損人而不利己。

去年全球晶圓代工的市場佔有率,台灣業者高占63%,中國業者僅占6%。這種局面,誰更怕脫鉤?誰更擔心因為戰爭而失去晶片的供應?

接下來要問,習近平對武統台灣真有那麼急切嗎?

客觀條件

梅惠琳在文章中指出,近幾個月來,有令人不安的信號表明,北京正在考慮武統台灣,煽動民族情緒,加強在台海附近演訓,並且開始允許有關武力接管台灣的討論悄悄進入黨內的議程。習近平雖未提出武統台灣的時間表,但他明確指出要加快探索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強調兩岸的政治分歧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並且把統一台灣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咄咄逼人。

我同意確實有這些現象。但是習近平以上的種種說法,在1995年1月江澤民發表涵蓋八項主張的對台講話中都有談到,只是換個名詞和說法。而且當時對統一更為急切,因為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門即將回歸,江澤民為此強調:現在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全面振興的時候了。這對台灣是個機會,對整個中華民族也是個機會。半年後,因台灣總統李登輝訪美,中國連續發動7波大規模演習,引爆台海導彈危機,情況比今天還要糟糕。

我不是說習近平不急於武統台灣,而是他的主觀意願無法改變客觀條件的不足,加上現代的戰爭形態已經改變,大規模殺傷不但驚動外部介入,也無助於戰後對台灣的治理,而需要改采新的思路和策略,以最小動靜,又不失最深的滲透力,運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法理、心理、宣傳、網路等綜合手段,逐步瓦解台灣心防,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目前中共也正在這麼做。

保底手段

和江澤民的時代相比,習近平擁有更多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他曾說:有1個問題,他思考了很久,就是中國是世界上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大國,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國家。現在的手段選擇增多了,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

他還說:軍事這一手不過硬,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中國在關鍵時刻要敢於亮劍,才能頂住外部各種壓力。當然這種亮劍,不必然就是戰爭,更多的是威懾和塑造有利的戰略態勢。

習近平強調:軍事革命的本質就是爭奪戰略主動權,有強大軍事力量,有打贏能力,才能從戰略上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最近幾年解放軍在台海附近頻繁演訓,是一種亮劍,更是積累打贏的能力,可能只是會嚎叫的狼,也可能是會吃人的狼,最終目的是從戰略上使台灣屈服。

對於戰爭的後果,習近平多次在軍事高層會議上說:如果軍隊在戰場上打不贏,那是要產生嚴重政治後果的。什麼是嚴重的政治後果?按照他的邏輯,就是政權維繫的問題。仗打不贏,或遇到阻礙戰爭陷入僵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的中國共產黨,可能就要變質。中共的地位將會動搖,失信於民。這比經濟倒退還要嚴重千百倍。

戰爭一旦失利,誰要負起這個責任?習近平說, 打還是不打、什麼時候打、怎麼打、打到什麼程度,都要服從和服從於政治。也就是完全聽從於他。因此負責的當然是他。他無法逃避,把責任推給軍方。

我完全認同梅惠琳在文章中說的:除非中國有信心能夠迅速取得勝利,最好是在美國做出回應之前,武統成為既成事實,否則中國不太可能攻擊台灣。

武統幽靈

問題是,做到美國反應不及的機率幾乎不存在。幾年前或許可能,如今美國把中國視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在朝野兩黨取得高度共識,針對中國威脅的戰略調整開始逐步到位。只要中共動武,美國可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怎麼反應、如何反應、反應到什麼程度,才是中國面對戰爭最棘手的開始。

為了避免戰爭失利,我認同文章中說的:中國會以較低成本,從灰色地帶戰術開始,利用強制性外交和心理戰,威逼台灣走上談判桌。這種漸進性的手法雖然緩慢,美國卻很難做出強有力的回應。如果中國不向美軍開火,美國更難在國內和盟友中提出軍事介入的理由。如果漸進手段受阻,中國也有機會調整策略,對外宣稱打擊台獨取得成效。

總之,這種作法使中國保持最大彈性。既然行之有效,何必大費周章動用武力。我不是說習近平排除使用武力,當台灣的心防潰散,美國介入的決心動搖時,他就有可能動武。

所以台灣需要增強心防,重整軍力;美國需要下大決心,堅定承諾,才能使武統台灣的這股幽靈,不在台灣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