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中國威脅 能做什麼選擇?
文/美國之音鍾辰芳
隨著中國軍事能力增強,對台灣的威脅也在日益增加,雖然外在環境對台灣安全極為不利,國際社會也不斷發出警示,但台灣民眾的生活步調似乎並未因此受到影響。觀察人士說,台灣社會對於如何看待和應對中國的威脅似乎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民主制度也使台灣在安全防衛及民生議題的排序上面臨選擇。
參與世衛大會再受阻
自2019年以來香港反送中抗爭後情勢的變化,台灣傾向獨立的民進黨政府贏得連任,這些都使北京對台灣的態度越來越強硬。星期一(5月24日)舉行的第74屆世界衛生大會,台灣在北京的施壓下再次被拒於門外,這是自蔡英文政府上台後,中國連續第5年成功阻止台灣參與這個國際會議。
中國政府說,「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方「不能同意台灣地區參加今年世衛大會。」
除了政治、外交以外,中國在軍事上對台灣的施壓力度也在不斷加大,解放軍在台灣周邊軍機、軍艦活動頻繁,幾個月前時任美國印太司令的大衛森上將便警告說,中國可能在6年內對台動武,這個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更在其封面故事中稱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在這些警示和提醒中,台灣面對的是外部要求它增加安全防衛投資的呼籲。
在中國對台灣如此明確的政治目標下,台灣領導人如何權衡台灣的安全防衛及社會政策對資源的需求?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說,這是他在研究台海議題數十年後想要更進一步瞭解的問題,也是他寫「困難的抉擇:台灣對安全及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用意。
如何應對中國威脅未有共識
在全球台灣研究中心最近一場新書介紹中卜睿哲說,雖然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台灣是一個良好的民主典範,但在台灣面對的許多困境上,它的政治制度在處理外在環境的變化上卻沒有跟上腳步,例如如何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社會至今仍然沒有共識。
「中國在軍事上越來越強大,這是我們都知道的。 中國毫不掩飾它對台灣的目標,雙方之間的經濟仍然高度相互依賴,但台灣領導層看來並沒有就如何維持台灣的安全防衛,以及他們應該採取何種應對策略達成共識。」
由於來自中國的威脅環境還在日益惡化中,卜睿哲強調,「中國的野心很清楚,台灣沒有本錢在回應時犯錯,它一定要做的對。」
台灣的法律身份是什麼
卜睿哲指出,眼前的情況是,台灣要改變法律身份必須經過修憲過程,但目前要通過修憲門檻很高,這個事實即可強化台灣人民偏好維持現狀的現實,它也是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出的資訊,那就是,如果北京想要統一就必須通過讓台灣法律制度能夠經由修憲來支援方式來做,但這個議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他認為台灣內部必須先對自己的法律身份有更詳細的定義。
「主要的原因是,北京想要將台灣的政治身份和法律身份界定的比九二共識還要更精確。它有自己非常明確的定義。它知道它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台灣在為自己的辯護上也必須對此有所準備,希望是通過一個團結的方式,來提出它自己的定義,例如,我認為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研究,關於台灣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個說法是什麼意思?在這個問題上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這也是為什麼卜睿哲在《困難的抉擇》一書中,以許多篇幅來談論台灣內部的非政治性議題,包括人口、稅收、預算及能源等,因為「這些都是經過選擇後的結果」,當政治領導人在各種政策的優先順序上做出選擇後,某些政策的開支增加,就表示其他政策的開支會因此而減少,因此他說,如果能對這些議題多一些瞭解,或許也有助於理解台灣領導人處理兩岸關係的態度。
民主制度政策參與者多
不僅如此,台灣的民主化對政府的治理及兩岸關係都有轉型效應(transformative effect)。卜睿哲說,民主制度增加了政治制度中的參與者,立法委員、公民社會、民意和媒體都比以前扮演更獨立的角色,他們會向行政當局的行動問責,「民主改變了對各種政策領域的有限排序」,正如在其他實行民主體制的國家一樣,生活中民主制度下的人民會想要有更多資金用於社會福利而不是國防,因此政府也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
對兩岸關係來說,卜睿哲表示,台灣的民主化也帶來「百花齊放」的效果,例如在1992年台灣獨立已經不再是違法的話題,一些本土政治人物便利用台灣認同感和民族主義來取得權力,而「這些趨勢都讓北京感到不安。」
他說,北京領導人擔心,台灣政治本土化的結果遲早將導向台灣獨立,「但我們理解到的現實卻非常不同」,台灣主流意見對台灣的法律地位和未來至今仍然非常節制、持中間立場,但也非常反對統一,甚至比30年前還要更反對統一,儘管台灣人民支持維持現狀的立場非常明確,但他不確定北京是否理解,「如果北京要推進它的政治目標,它就必須對台灣人民能接受什麼和不能接受什麼做出回應。」
過度強調台灣脆弱易落入北京陷阱
卜睿哲和一些美國智庫學者都呼籲媒體和學術界,不要只顧強調台灣的危險處境而沒有考慮到副作用,因為這麼做將落入北京對台灣的心理戰陷阱。
前白宮國安會中國、蒙古及台灣事務主任何里安(Ryan Hass)上星期也在該智庫一篇文章中呼應這個看法。他說,那些強調台灣的脆弱卻不提供如何補救的建設性意見者,「只是在協助北京弱化台灣人民對他們未來前途的心理信心」,因為它提高台灣的風險指數,有可能影響台灣吸引國際資金及人才,這也正是北京想要達到的目的。
「北京寧可台灣感到孤立和脆弱。北京想要注入一種想法,那就是台灣要安全、繁榮並且在世界舞台上享有尊嚴,唯一的道路就是通過與大陸統一,或至少採取步驟使台灣與大陸更為接近。」
何里安說,幸運的是,台灣總統蔡英文及美國總統拜登都充分理解這種動態變化,他們處理台海議題已經數十年,對情勢也有自己的掌握,「兩人在應對北京行為帶來的挑戰時都會謹慎行事、思慮周全並經過協調,「不會讓北京有使用武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