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場邊人語】職棒求好 規則先搞

紐約洋基隊總教練吉拉迪 (Joseph Elliott Girardi)

文/彭廣揚 

美國職棒勢必求好,只有先將規則搞好。

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 在宣布預定的例行賽季主場揭幕式和兩個對抗系列之後,繼續和球員工會進行商業談判,並且討論和賽事相關的規則改變;這些可能盡快落實的革新之舉,目的都是針對加快比賽節奏和縮短比賽時間,包括縮短投手登板後起手釋球時間限制、增加壘包尺寸縮短跑壘距離和增加盜壘成功可能,以及禁止使用嚴重變形的移位防守戰術 (Shift)。 

大聯盟是於2017年5月18日宣布競技委員會(Competition Committee) 改組;這個主宰賽事如何進行的最高指揮中心,往昔只有球隊擁有者和行政主管有資格參加,改組之後,成員分別代表有處理球隊日常事務的總經理、球隊的擁有者、現役的球隊總教練、掌控球隊行政管理的高層主管、負責球隊競技的專業職員和退役球員。 

當時,紐約洋基隊的總教練吉拉迪 (Joseph Elliott Girardi)、巴爾迪摩金鶯隊的總教練修瓦特 (William Nathaniel Showalter)、洛杉磯道奇隊的總教練羅伯茲 (David Ray Roberts)、聖路易紅雀隊的總教練馬西尼 (Michael Scott Matheny) 都名列其中。 

大聯盟目前當務之急,就是改善「磨蹭」事實,最具體的案例就是最近20年以來,一場9局分勝負的標準比賽,平均耗費的時間已經由2小時56分鐘延長到3小時10分鐘;在1912年時,同樣的比賽只需要1小時54分鐘,1947年得球季,場均費時首次達到2小時9分鐘,2014年的球季再度將球賽平均費時推到3小時2分鐘。從2016年到2021年球季連續6年之間,大聯盟賽事每場平均時間都超過3小時,終於催生出縮短投手登板後起手釋球時間的「投手鐘」(Pitch Clock)。 

擬議中的「投手鐘」,規定投手在面對打者時,如果壘上沒有跑者,必須14秒出手投球,而當如果壘上有跑者時,必須19秒出手投球;大聯盟在去年夏季曾經做過實戰試驗,要求特定小聯盟的投手面對打者時,當壘上沒有跑者,必須15秒出手投球,而在壘上有跑者時,必須17秒出手投球,果然將比賽節奏增快,場均時間由3小時2分鐘減少到2小時41分鐘。 

大聯盟的一壘、二壘和三壘的壘包都是同樣尺寸,長度15英吋;擬議中的壘包長大3英吋,自然隊於搶壘、跑壘和盜壘有利多。 

大聯盟的比賽,如果僅僅是依靠投手的三振、四壞球,以及打者的全壘打分出勝負,叫座的形勢不容樂觀。名列名人堂,在聖地牙哥教士隊效力20年的左打外野手昆恩 (Anthony Keith Gwynn),職棒生涯共擊出3141支安打135次全壘打543支二壘安打85次三壘安打,他最為球迷津津樂道的就是善於把握「5.5號空檔」(5.5 Hole),不斷 揮出落點有穿越性質的安打,也就是猛攻由游擊手和三壘手守備的敏感地區。 

針對性強的移位防守戰術,在昆恩時期就已經存在,但是身高5呎11吋的他,還是15次當選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