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羞成怒?美軍對胡塞「極限施壓」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美國《大西洋月刊》主編被莫名拉入美國空襲胡塞武裝決策群的鬧劇,不僅洩露了美國即將軍事打擊胡賽行動出爐的機密,也從第一視角展現了當下美國核心肉食者們的精神狀態。而與此同時,美軍圍繞中東的新一輪兵力集結已經開始,川普政府的中東政策也將展現一些新的思維與變化。
同樣在本周,北韓展示了本國研製的預警機樣機,讓人在感慨北韓自主國防無限可能的同時,也在某些層面透露出北韓國防思想潛移默化的調整。
對胡塞武裝「極限施壓」
3月24日,《大西洋月刊》主編傑佛瑞·戈德堡撰文披露了自己在3月13日被拉進一個美國政府高層的Signal討論小組,並提前「被洩密」了有關美軍對胡塞武裝進行空襲的作戰計畫。白宮隨後承認了這一事實。自此,圍繞川普政府一眾高官是否洩密的爭論和對川普執政團隊草台性的進一步嘲諷,成了這一事件後續的主要內容,至於此事的背景,即3月15日川普下令對胡塞武裝採取升級軍事行動,則並沒有人有太大的興趣。
自3月15日美軍對葉門數十個胡塞武裝目標,包括雷達、防空系統、飛彈和無人機設施發動攻擊以來,半個月間,根據胡塞電視臺Al-Masirah報導,美國已經至少對葉門發動了11輪空襲行動。
與此同時,胡塞武裝也宣稱,至少10次對美國海軍在紅海區域的「杜魯門」號航母及其打擊大隊的護航艦隻發動了攻擊,並對以色列多處軍事基地發動了攻擊。儘管這些攻擊行動並未對美軍和以色列造成什麼值得一提的傷亡損失,但考慮到就是這樣的軍事行動,已經能被美國海軍描述為「二戰以來面臨最激烈的戰鬥」,這些行動對美國造成的軍事壓力似乎也不宜低估。
從2023年10月葉門胡塞武裝為了聲援哈馬斯在加沙地區的行動,開始在紅海上襲擊各種與以色列有關商船,並進一步將攻擊目標拓展到途徑紅海的英美軍艦以來,紅海危機就對全球航運造成了嚴重影響。儘管以美國主導的多國聯軍在2023年12月就開始發動「繁榮守護者」的行動,出動海上力量為紅海商船提供護航,並間斷性地對胡塞武裝控制地區進行軍事打擊,但正如2024年8月 ,美國中東海軍行動負責人、海軍中將喬治·威科夫所說,美國和英國在紅海危機中打擊胡塞武裝的方法,未能阻止胡塞武裝並阻止對該地區航運的襲擊。
曼德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商船通航量自2024年初受此影響腰斬至今,並未因為聯軍的護航行動而明顯恢復,以色列的埃拉特港更是處於某種實質性關閉的狀態——抵達該港口的貨船已經減少到「每兩三個月」一艘。對美國而言,給予以色列從軍事援助到國際輿論支持的全方位支援,既然是少數從川普到拜登再到川普政府都不會發生動搖的堅定立場,那麼在以色列對加沙地區「大局已定」的環境下,在以色列缺乏投送能力的葉門附近擺平胡塞武裝,就成為美國在「鞏固美以同盟」和「維護航行自由」這兩個位面做出表率的重要方向。
美國自然是不可能通過對話讓胡塞武裝放棄攻擊行為。對川普而言,胡塞武裝也無法通過增加關稅來獲得對話的機會。如此一來,進一步增強軍事打擊力度就成了極限施壓的顯然方法。美國自3月15日開始升級的空中打擊行動,基本可以認為是這一邏輯的具體化反映。
當然,僅憑美軍目前在紅海常態化部署的「杜魯門」號航母打擊大隊的兵力,所謂的打擊力量升級充其量就是提升艦載機的出動頻率以增加打擊烈度,從胡塞武裝非但不服軟反而繼續攻擊美國航母編隊的動作來看,這一施壓的效果並不理想。基於這樣的邏輯,美軍近期的一系列行動兵力調動,應該就是為進一步升級對胡塞武裝的打擊進行的準備。
目前,根據衛星圖像和其他資訊,能夠確定美國至少已經派遣4架B-2A隱身戰略轟炸機,前往位於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空軍基地。加上基地內已有的4架B-52H戰略轟炸機以及作為保障的KC-135加油機、C-17運輸機等,美軍已經為進一步加碼空中打擊準備了充足的戰略力量。
與此同時,3月21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命令美國海軍「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在紅海地區再延長部署一個月,並且下令將「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大隊也調往中東地區。3月24日,正在亞太部署的「卡爾·文森」號航母停靠關島,隨後於28日離港前往中東,毫無疑問,該艦在停靠期間必定為接下去的中東部署任務進行了人員調整以及物資準備。得益於今年進行服役期內最後一次部署的「尼米茲」號和已經轉隸部署到日本的「華盛頓」號,「卡爾·文森」離開亞太水域也不會影響美軍在這一地區的兵力失衡。
「杜魯門」加上「卡爾·文森」兩艘航母,以及「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大隊內的2-3艘護航艦攜帶的「戰斧」飛彈,還有部分美國媒體將正在返回法國本土,可能經過紅海區域的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和艦上的22架「陣風」也算到賬上,美國海軍有可能在未來一周左右時間裡,在曼德海峽兩側集結起2個航母打擊大隊,上百架戰機的作戰力量,並與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群配合,實現對胡塞武裝的打擊升級。
從空中打擊力量的「顯著升級」來看,美軍的調動可算完成任務,但對於胡塞而言,僅僅空中規模上的提升能否讓其發生政策上的全面變革,至少目前依舊是一個未知數。畢竟這樣規模的兵力在中東地區只能持續一個月左右,一旦胡塞武裝挺過了這輪打擊窗口,當美軍的作戰兵力隨著「杜魯門」號航母的離開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時,如何進一步給胡塞加壓的難題,會讓已經為」洩密門「焦頭爛額的赫格塞斯更加頭疼。
「加棚」還是「拆蓋」
根據朝中社的報導,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3月25日和26日分別前往北韓無人航空技術聯合體和探測電子戰研究團隊視察指導。在公佈的照片中,除了以前已經露面的北韓「晨星-4」戰略無人偵察機和每次出現都打上馬賽克的北韓巡飛彈和無人機外,北韓在俄制伊爾-76運輸機基礎上自行改進的預警機進行了首次公開試飛,其內部至關重要的指揮控制台的佈局也對外公開。
作為北韓僅有的3架伊爾-76之一,這架飛機被改裝為預警機的過程實際上長期處於西方對朝研究機構的關注之下。該機在2023年10月從北韓高麗航空的貨運機隊中單獨「圈禁」之時,西方就開始懷疑北韓要對其進行某種改造;2024年,當該機機背上出現改造痕跡時,外界就推測該機將成為北韓的某種預警機試驗平臺;當2025年2月,該機正式背上「圓盤」之後,外界的關注點就已經轉移到了該機的試驗進程上。如今該機已經確認投入飛行,那麼相關的測試和調整工作自然是不可少的。
在北韓之前,伊爾-76運輸機已經至少在蘇聯/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拉克/伊朗等多國被改裝為預警機,無論是從方案選擇上還是工程應用上,北韓理論上都能獲得不少經驗教訓的參考。
也正因此,在這架北韓預警機上的改裝措施逃不脫伊爾-76預警機的成熟方案:選擇了與中國KJ-2000佈局相同的三面相控陣固定式圓盤雷達罩,增加了絕大多數伊爾-76預警機都有的兩片增強方向穩定性的巨大腹鰭。與此同時,作為一款預警機,無論是A-50/100、KJ-2000還是A-50I,都會封閉機頭領航艙,並在機身上安裝各類電子設備,在讓飛機上遍佈各類電子設備天線的同時,盡可能的發揮其作為空中電子設備平臺的價值。為了支援這些設備,機上也會相應地額外增加機載發電設備和散熱系統。
但在北韓的這架伊爾-76上,除了「大盤子」外,從外觀看幾乎沒有其他額外電子設備,也看不到類似中、俄、印類似機型上的大型機載供電和冷卻系統。這當然不能說明北韓的預警機是參考同樣沒有這些設備的伊朗預警機(原伊拉克「阿德南2」預警機)研製而來,但確能證實北韓對於該機的改裝和使用仍在探索之中。
儘管在金正恩視察的機內照片來看,這架飛機的雷達操作顯控台佈局很明顯在試圖模仿類似KJ-2000這樣的現代化先進預警機,但在朝中社的報導中,這架飛機被稱為「偵察及情報搜集手段」,無疑表明該機的首要功能依然是突出偵察和搜集,或者說滿足預警機的基本需求:空中雷達站。
這麼做,一方面能夠簡化改裝預警機所面臨的技術難關,另一方面也能減小該機在作戰中的使用風險。從北韓的國土地幅和空中力量規模看,通過預警機將探測目標的資訊傳遞回地面指揮站,再通過地面指揮站指揮各類作戰兵力作戰在技術上可行,同時也能避免將高價值的戰役指揮節點置於容易遇襲的空中,在戰時被佔優勢的敵空中力量攻擊後損失導致指揮機關的重大損失。
對北韓而言,即便是一架只有「空中雷達站」作用的預警機,依然有相當的價值。它能夠作為北韓主要的低空監測手段之一,對地面雷達站難以覆蓋的低空態勢進行觀測,提升北韓對類似「戰斧」巡航飛彈等低空突防目標的探測和預警,從而提升北韓反導作戰的效率。這一能力甚至能夠提升北韓對本國自製巡航飛彈試射後飛行路徑的遙測能力,通過扮演類似蘇聯時期「976」的角色,作為某種空中測控站,改變北韓只能在本國近海上空飛閉合航線檢驗巡航飛彈性能的現狀。
從北韓的國家戰略而言,儘管誰都知道核武器與常規武器不可偏廢,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北韓對於發展相關專案的輕重緩急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在過去的十多年裡,發展戰略核武器,尤其是攀登彈道飛彈「科技樹」無疑是北韓軍工投入的重中之重。但隨著火星-18和火星19兩款固體洲際彈道飛彈相繼進入試射和量產,北韓在對美核威懾的飛彈科技樹上就算不是「攀無可攀」,也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主要任務。
在此之後,各類常規武器裝備的研製同樣需要跟上,而在空軍的裝備領域,以預警機為代表的先進指揮系統,以防空飛彈為代表的先進防空系統和以殲擊機為代表的戰術航空兵體系,自然是北韓在這一領域需要全面更新的三大系列。考慮到3月29日金正恩剛剛觀摩了北韓最新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進行綜合戰鬥性能檢驗試射,預警機的定位和技術來源雖然有些土法上馬的成分,但確實既是北韓防空裝備所需,又是北韓搭建本國新一代「天棚」的關鍵支柱。
不過相比這些與大國裝備外觀上明顯對應甚至「嚴格對應」的大件裝備,反倒是一系列看著就普普通通的投彈無人機、自殺式無人機和巡飛彈受到了更高級別的「渾身打碼」待遇,一些馬賽克甚至「僭越」到了金正恩身上。
在這些無人機進行的攻擊演示中,不僅出現了外觀模仿AN/MPQ-53雷達車的靶標,一輛改裝成「艾布拉姆斯」外觀的天馬216坦克靶車和一輛北韓自製的8輪122毫米自行榴彈炮靶車,也接受了無人機的直接殺傷攻擊。一般來說,北韓的靶車要麼是老舊坦克,要麼是純粹模仿外觀的模型,使用這些前幾年還在閱兵的新車用來實彈測試,對北韓而言無疑是下血本的展示。
而這種展示的意義,在北韓人民軍參加了俄羅斯在庫斯克地區的軍事行動之後已經再清晰不過:對於當下的北韓人民軍和下一場可能的地面戰爭,價格低廉、數量龐大、難於發現也不好攔截的自殺式無人機,才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角色。在北韓所能獲得的技術和資源都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這些能夠大量生產和裝備的低價「高技術武器」,才是北韓能夠以弱敵強的關鍵手段。這一結論雖然有些無趣而了無新意,但確是北韓從俄烏戰場上體驗到的最顛撲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