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 / 川普2.0-強勢遏制中國脅迫性擴張

川普將面對2027年「戴維森窗口」。圖為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

文/RFA亓樂義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明年1月20日重返白宮。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最重要的戰略動向,也是全球地緣戰略格局重組的重要拐點,美國國力有可能重新修復而再次走上超強。前提是,美國必須強勢遏制中國的脅迫性擴張和灰色地帶混合式威脅,建立以民主、自由與開放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

殘忍的戰略家/精明的戰術家

美國即將進入「川普2.0」的時代,美國的戰略重心更加鎖定在印太地區,集中精力對付中國。華府不再遷就北京,川普會以實際行動捍衛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並劃設美國不能容忍的戰略紅線,包括在台海地區。他不會輕易發動戰爭,而是盡可能阻止戰爭,確保俄羅斯步步侵佔烏克蘭的蠶食戰術最終引發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

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很多人認為,商人出身的川普交易色彩鮮明,短視近利,不足以應對世界新局。但是對美國有長期深入研究的中國學者並不這麼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2019年指出,他最害怕看到這樣的說法,說川普是商人,可以和他做交易,好像很容易就能做成交易。

此時川普擔任第一任美國總統2年多,還算新手。但是從2018年年初以來,中美貿易摩擦頻繁,川普在戰略與經貿兩大領域開始對中國大打出手,北京感到有些意外。

時殷弘認為,在對華關係上,川普是「殘忍的戰略家、精明的戰術家。」所謂戰略家,是指他對中國從來不兩線作戰,也不會四面出擊,他總是階段性地集中在一場戰役上。川普始終掌握戰略主動權,至少他想發動什麼戰役就發動什麼戰役。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戰後,川普又集中發動另一場戰役。他在戰略戰術上採取空前程度的壓力和威脅,期間或許給對方一個甜棗吃,然而每一場戰役川普都盡可能榨出更大的利益。不僅在對中國經貿關係上,甚至在戰略戰線、政治意識形態戰線上,川普都採用同樣的邏輯。

2020年7月,時殷弘在中國網《中國訪談》中指出,川普政府已經不用」修正主義國家」 形容中國對國際體系的態度,特別在新冠疫情發生後,川普總統本人以及他的團隊主要人物發表的所有演講、政策聲明,都把中國定義為要顛覆和推翻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抨擊中國在所有領域都不講規則。美國對中國脫鉤已成事實,美國不論退出國際組織或重組國際組織,都是要遏制中國。

2021年1月上旬,就在川普離任前2周,美國國務院政軍局助卿古柏(Clarke Cooper)透過視頻出席美台雙方舉行的「政治軍事對話」。時殷弘說,此前川普政府先後推出《2019台灣保證法》、《台北法案》等一連串法案,極大地加強美國對台灣的外交支持,以及間接的軍事支持。特別是2020年以來,川普的政策更是緊鑼密鼓,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構成挑戰。

這次美台之間的」政治軍事對話」,是川普離任前干預台灣事務的最後舉動,意圖以對話內容框定即將上任的拜登(Joe Biden)政府。時殷弘根據這些動向,今年6月接受《鳳凰聚焦》訪談時斷言,如果川普再次上台,一定會對中國採取「非常惡劣的態度。」

《美國印太戰略框架》

目前為止,川普本人並未就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及如何應對中國的威脅做出具體表態,因此只能從他上個任期的重要檔中進行初步觀察。

2021年1月,就在川普總統卸任前8天,白宮提前解密2018年制定10頁篇幅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由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發出聲明指出,框架要旨是加強美國廣泛多樣的盟友和夥伴網路,該網路長期以來一直支撐著印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框架對印太地區的形勢提出14項預設,其中一項指明,由美國主導的強大聯盟,是遏制衝突、推進實現美國核心利益的關鍵。

看來,川普重返白宮後,不會退出由美國主導的強大聯盟來對付中國。與拜登政府不同的是,川普會強勢要求印太盟友和夥伴國家提高軍費和承擔更多防衛責任,不能占美國的便宜。為求協調快速有效,川普可能維持大聯盟的既有框架,而在實際中更偏向雙邊或小多邊的操作,應對具有針對性或突發性的軍事安全事件,全力遏制戰爭發生。

這份戰略框架有6項預設與中國有關,其中4項直接涉及中國:一、由於美中兩國政治和經濟制度的不同性質和目標,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將持續下去,中國將規避國際規則和秩序以獲取優勢。二、中國旨在瓦解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聯盟和夥伴關係,並利用這些被削弱的關係紐帶所帶來的機會。三、中國的經濟、外交和軍事影響力在短期內將繼續增強,並挑戰美國在印太地區實現其國家利益的能力。四、中國將採取越來越強硬的措施迫使台灣與大陸統一。

鉗形戰略遏制

可以預見,川普上任後,將針對以上4項預設加強相應部署。4年任期川普想要重塑整個印太地緣戰略格局,全面逼退中國擴張,恐怕不容易,也不現實。但是要建立一個能遏制戰爭發生的總體安全框架,大有機會辦到。中國慣用的脅迫性擴張和灰色地帶混合式威脅,將面臨美國的強力對付。

川普第一任政府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做出多項設想:包括在衝突中拒止中國在第一島鏈內持續的海空優勢;防衛包括台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國家;以及美國主導第一島鏈外的軍事安全領域,威懾並擊敗中國在各種衝突中的行動。這些設想將在」川普2.0」時代中得到強化。曾擔任美國國務院中國政策規劃的首席顧問余茂春指出,川普重返白宮,對中國可能採取較強的制約性手段,要求中共承諾不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框架還有2項預設與中國間接有關:一、一個強大的印度在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時,將起到制衡中國的作用。二、與中國和印度相比,俄羅斯在印太地區仍將處於邊緣地位。可以說,強化與印度合作,是川普上任後印太戰略佈局的重點,從中國東南沿海和從西南陸上方向對中國更能起到鉗形的戰略遏制作用。

俄羅斯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川普宣稱要儘快結束俄烏戰爭,俄羅斯會不會由此而有餘力插手印太事務,將考驗川普政府的戰略判斷和應變能力。相較於習近平,川普似乎更有把握影響普京(Vladimir Putin)。

由於川普只有4年任期,他的繼任人選很可能是年僅40歲的副總統當選人萬斯(JD Vance)。2023年4月,他以聯邦參議員身分,在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50周年領袖高峰會上發言指出,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也最需要防止的是中國入侵台灣。這對美國而言將是災難性的,它會摧毀美國整個經濟,會使美國陷入大蕭條。

顯然,萬斯對中國威脅的認識及其所持立場比川普更為深刻而堅定。他的政治生命還很長,他所代表的並非其個人,而是美國對中國威脅有強烈認同新崛起的一代。如果美中戰略競爭態勢會長久持續下去,這一代人正好派上用場。

2027年「戴維森窗口」

眼下最敏感的是台海議題。目前沒有資訊表明,川普曾直接就2027年的「戴維森視窗」發表公開言論。然而,根據他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行為模式,可以推測他上任後可能採取的行動:

首先是提高對台灣的支持度,同時他會要求台灣付出更多。再來是加強對台灣軍售,提供更實用而具有嚇阻能力的非對稱武器裝備,以及增加美軍在台海附近活動的頻率和力度。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內,批准11項對台軍售,總金額近200億美元,其中帶有嚇阻作用的武器裝備高占75%,包括占比達44%的F-16V型戰機。

所謂「戴維森視窗」,出自2021年3月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出席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的一番說詞:中國正在加速實現到2050年,取代美國和美國在國際秩序領導地位的野心。他擔心,這個時間會提前到來,台灣首當其衝,中國犯台威脅可能在未來6年內出現。這個時間點和習近平宣稱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的奮鬥目標一致。因此有了「戴維森視窗」的說法。

到了2023年1月,戴維森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時仍堅持他先前的看法。但是他做了一些補充說明。中國對台的任何潛在衝突中,「除了全面攻擊外,還將包括大規模網路攻擊、大規模導彈襲擊、封鎖台灣和可能奪取一個外島。」他說,判斷2027年的理由主要是基於「習近平有可能尋求第四個任期。」

戴維森提出中國攻台的假設,對美國國防政策帶來一定的影響。雖然川普個人對此沒有明確態度,上任後他不得不面對此一事態的發展。中國全面犯台的概率在他任內應該不會發生,但是其他接近准戰爭的脅迫性行動不能排除。因此,川普政府很可能採取一些具有制約性的預防措施,防止台海地區發生意外。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特朗普2.0-强势遏制中国胁迫性扩张 — 普通话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