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聯合利劍-2024B」演習-強調要港要域封控

「聯合利劍-2024B」對台演習9處概略區域示意圖。未公佈經緯度,也未開設禁航區。

文/RFA亓樂義

台灣總統賴清德國慶演說4天後,中國東部戰區10月14日實施「聯合利劍-2024B」演習,全程13個小時,把今年5月「聯合利劍-2024A」演習流程再走一遍並提高軍機多批次高頻率出勤,目的是對內宣傳,對外宣示北京在台海擁有絕對主控權和封控能力,嚇阻台灣與外力介入,是認知作戰應急式抵近威懾演練。

俄烏戰爭深刻教訓

兩者相比,這次演習重點強調「要港要域封控」,對台灣重要港口和周邊重要海空域,以及海上交通要道實施管制與隔離,意圖阻斷台灣與外界聯繫以及外援。封控是對台作戰的前提,來自俄烏戰爭的深刻教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深陷泥淖,主因之一是無法對烏克蘭進行全面封控,阻擋外援。

這次演習沒有說對外部勢力干涉挑釁的嚴重警告,但有拒止美國介入的用意。宣傳以13個小時完成對台封控,使美國反應不及而知難而退。姑且不論解放軍能否做到,演練時間越來越短,是檢驗部隊應對突發事態的必然要求,以期快打快收,快封快解,避免戰略被動。

台灣國防部當天下午舉行臨時記者會,對這次演習兵力動態做出及時說明。從清晨5點至下午4點半,台灣軍方偵獲中國海上兵力作戰艦17艘、海警船17艘,分別部署在台灣北部、東部、西南、中線等海域以及外島,數量與5月「聯合利劍-2024A」演習相近。台灣本島四周海域都有軍艦與海警船協同演練,沒有逾越台灣24浬鄰接區(毗連區),卻是最具敵意的抵近威懾。

遼寧號航母編隊有4艘作戰艦,在台灣東南海域防空識別區之外,殲-15艦載機起飛進入台灣東部空域應變區(台灣防空識別區至24浬鄰接區之間),以示其能夠從東部海域向台灣施以軍事壓迫,同時針對美軍進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術演練,如宣傳上說的「重點檢驗內線外線/(島鏈內外)一體聯動。」

演習重心/台東部海域

從台方公佈演習概況圖顯示,9艘作戰艦在台灣東部海域(含航母編隊),占作戰艦總數53%,比重最大;這個區域加上海警船,數量占所有參演艦船38%,比例也最高,說明台灣東部海域是演習重心,有從東西不同方向夾擊台灣和拒止外軍介入的雙重考量。

最明顯的不同是空中兵力部分,台方共偵獲中國主戰和輔助戰機、直升機及無人機達125架次,為歷來單日偵獲軍機數量最高紀錄,其中90架次進入台灣應變區。演習概況圖顯示,中國軍機從北部、東部、西南及中線空域合圍台灣本島。中線空域占33.6%,台灣空軍主力在西部,澎湖有空軍基地,中線空域作為攻擊重點不足為奇,如今東部空域的軍機比例緊追在後達32%,其用意和海上兵力部署相同。

這次演習劃設9區域,台灣本島周圍6個,外島3個。按順時針方向,北部針對基隆,東部對準花蓮,以及控制巴士海峽的台東;往西南鎖定高雄,再往北是台中,接著是台北,構成」要港要域封控」的主要目標。台灣國防部指出,這次演習結合灰色地帶襲擾,海警船的比重和運用更加多元,為封控行動增加有力手段。

台灣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指出,在中共例行操演過程當中,最明顯的一個手段,就是運用其軍事行動結合認知攻防,對台灣實施認知威脅。實際上,認知作戰已成為中國對台以不戰,或小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組成部分,軟硬結合,入腦入心,防不勝防。

「聯合利劍-2024B」演習重點強調」要港要域封控」。為何用」封控」這個詞而不用」封鎖」呢?可能與國際法的考量有關。

封控而非封鎖

封鎖是戰爭中的一種敵對行為。如果中國宣佈封鎖台灣周邊海空域,將被視為對台灣的直接軍事挑釁,甚至視為戰爭行為,引來國際譴責和更嚴重的法律後果,實施時要遵守國際法的相關規定,避開有爭議的地域、海區,儘量減少對國際航線與航道的影響,綁手綁腳。尤其,台灣海峽及其周邊海域是全球重要航運通道,封鎖必將引起國際反彈,引來反制。

封控是內政管轄權的用語,繞開國際法的直接約束,尤其是避免觸及」封鎖」一詞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干預。封控不涉及全面阻斷或進攻對方,能夠靈活運用,應對不同情勢進行臨時性、有限度的區域管制和隔離,而不會引發與封鎖相似的國際反應。這讓中國在台灣海峽周邊海空域的行動更具可操作性,根據局勢變化調整力度,而不至於過於激化國際輿論或增加摩擦風險。

中國派遣海警船協同海軍艦船參演,是採取封控而避開封鎖的必然選擇,意圖在法律上和國際輿論中強化其行動的合法性,以漸進方式,達到既維護自身主權聲索,又避免引發大規模國際反應的目的。

5月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已經釋放海警部隊開始對台灣本島周邊實施海上執法的明確信號,意圖逐步對整個台海實施全海域管控,把台海內海化。海警和海軍的協同行動,將增強中國隔離或封鎖台灣本島及台灣外島的能力,也是今後中國加強對台灣施壓的重點所在。不過要注意,平時的封控行為,可為戰時的封鎖行動提供準備和掩護,在形勢改變時能快速實施」平戰轉換」。

海警部隊是一支准軍事力量,平時負責海上執法、巡邏等任務,具有較強的監控能力,可為海軍提供前期情報和態勢感知。一旦局勢惡化,海軍可迅速進入封鎖狀態,採取更具侵略性的行動。這種「平戰轉換」模式使中國能夠在台灣海峽及其他敏感海域進行靈活的戰術運用,平時透過「封控」保持壓力,戰前迅速升級為「封鎖」,使台灣和外援反應不及。

接著來看這次演習的特別之處是空中兵力部分。中國各型軍機在台灣周邊以72批次完成125架次的演練任務,數量打破歷來紀錄。戰術上可能意味著以下幾個方面:

高頻率/低密度出勤

一、高頻率出勤:這次演習每批次軍機起飛數量平均約為1.74架次(125架次/72批次),表明軍機起飛批次多,但平均出勤數量少,顯示中國軍方採取一種高頻率、低密度的出勤策略。目的是保持對特定空域的持續壓力,而不讓敵方輕易識別或應對。

二、靈活戰術部署:多批次飛行意味著中國在快速反應能力和靈活性方面的提升,能夠在短時間內調整出勤的批次數量,可見中國空軍對台海局勢具有一定的應急處突的能力。

三、保持戰鬥持續性:採取高頻率出勤有助於保持對台海戰鬥的持續性,無論進行實際軍事行動或保持戰略威懾,高頻率飛行都會對台灣及其他潛在對手造成心理壓力,加上靈活的戰術部署,使防禦方難以預測中國下一步的軍事動向。

四、資源有效配置:72批次軍機從台灣北部、東部、西南和中線空域合圍台灣,意味著中國軍機可以在多個戰場或多重任務中進行分散部署,降低因集中出動而可能遭遇敵方的反擊風險,並減少單次任務中所需的飛機數量。每個空域的飛行任務可以獨立進行,即使其中某一批次軍機遭到攻擊,其他批次仍可持續執行任務,顯示資源的有效配置。

五、增強協同作戰能力:多批次飛行可以增強不同型號軍機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在不同批次中,聯合指揮中心會根據任務需要,調整參演軍機的型號和數量,進行相應的指揮與管制,同時也考驗聯指中心的指管能力。

台灣媒體引述知情人士的話說,因為考慮戰時一線機場恐遭台灣飛彈攻擊,這次演習軍機都從攻台二線機場起飛,直接飛到預定戰術位置,然後飛返原機場或備用機場,主戰軍機如殲-16都采」全掛載、全彈量、全油量」方式執行任務,返航後進行卸彈作業,以及各種彈藥掛載、加油等戰備補給,再飛進台灣防空識別區進行軍演,這種作戰模式「依各型機的任務,最高可達5次的攻台作戰再補給。」可見其後勤補給能力是未來台海作戰中不容小覷的戰力。

制空權是關鍵

這次演習和5月「聯合利劍-2024A」演習都提到「奪取綜合制權」,是指一系列制權的總和,包括奪取並保持制資訊權、制天權、制網權、制空權、制海權和制陸權。東部戰區要在13個小時把綜合制權做到位,最大可能就是把5月的演習流程再走一遍,把重心放在制空權,因此做出單日軍機出勤達125架次的最高紀錄,其主要設想也在於此。

解放軍的重要著作指出,制空權是保證軍隊在戰場上行動自由最直接的制權,在戰場綜合控制權中具有核心的主導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爭奪其他制權,是為奪取和保持交戰區域的制空權創造條件;而制空權的大小決定制海權,進而在相當程度上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這在俄烏戰爭中再次得到印證。可以說,奪取制空權是解放軍今後對台作戰的關鍵所在。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联合利剑-2024B”演习-强调要港要域封控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