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一周年,中東距離「全面戰爭」還有多遠?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
當地時間10月6日,以色列繼續轟炸加薩地帶和黎巴嫩真主黨目標,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真主黨的火箭彈則突破以色列的防空系統,落在以色列北部。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一周年之際,衝突仍在輪回。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瑪斯)的「阿克薩洪水」,把以色列拉回「贖罪日戰爭」的夢魘。回過神來的以色列對加薩地帶展開報復式空襲,新一輪巴以衝突驟然爆發。
一年後,近4.2萬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襲擊中喪生,近兩百萬人流離失所,本就飽受蹂躪的加薩變得一無所有。而數十名以色列人仍被哈瑪斯扣為人質。
從衝突爆發的那一刻起,這場危機波及的範圍就遠遠超出了加薩,演變為以色列和伊朗主導的「抵抗軸心」的對抗。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組織紛紛加入戰局,策應哈瑪斯。
如今,加薩停火遙遙無期,新的危機接踵而至:
打著「讓北方居民安全回家」的旗號,以色列的「北方之箭」射向黎巴嫩,黎以局勢驟然升溫;哈瑪斯、真主黨領導人及「聖城旅」副指揮官接連遭「定點清除」,忍無可忍的伊朗終於在猶太新年前夜對以色列展開報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中東問題專家董漫遠近日對觀察者網表示,以色列總理內塔雅胡在國內面臨反對黨的發難乃至利庫德集團內部的挑戰,開闢北方戰線是為了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但黎巴嫩真主黨是比哈瑪斯更難對付的對手,若以色列在黎南部開闢緩衝區受阻,勢必會升級對真主黨的作戰行動。
另一方面,隨著伊朗第二次從本土對以色列發動攻擊,以色列的報復也在迫近。董漫遠指出,伊朗襲擊以色列是忍無可忍下的被迫反擊,其目的已經達到,並不願衝突升級,後續事態的發展要看以色列如何反應。
「以色列對伊朗的報復一定會強於今年4月的行動,因此中東局勢依然存在升級的可能。但是否會觸發以色列同伊朗之間的全面戰爭,還有待觀察。」董漫遠說。
加薩之後,黎巴嫩又「陷入地獄」
過去20天,在數千通訊設備被引爆後,黎巴嫩又遭遇了以色列大規模空襲和地面入侵。包括黎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在內,真主黨高層幾乎損失殆盡。
與此同時,加薩上演的悲劇正在黎巴嫩重演。黎巴嫩衛生部稱,近一年的衝突中,黎巴嫩已有2000多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在過去兩周內死亡。國際移民組織發佈的資料顯示,截至10月2日,黎巴嫩記錄在冊內部流離失所者已超過54萬,與9月29日相比增加了56%。
「黎巴嫩正在陷入地獄般的災難之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日前呼籲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不要發動災難性戰爭。
本輪巴以衝突之初,以色列為自己定下了三大作戰目標,即消滅哈瑪斯、讓以方被扣押人員獲釋、加薩地帶不再對以色列構成安全威脅。今年9月16日,即黎巴嫩通訊設備爆炸前一天,以色列安全內閣把「讓以色列北部居民安全返回家園」列為新的作戰目標。
加薩問題尚未徹底解決,以色列為何要擴大作戰目標,將衝突重心轉向黎巴嫩?董漫遠認為,儘管以色列仍然需要集中精力和資源解決加薩問題,但現階段加薩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作戰部隊,而黎巴嫩真主黨持續在黎以邊界對以色列展開牽制性作戰行動,對內塔雅胡構成了一大挑戰。
「這一挑戰的根源在於,內塔雅胡把當前對加薩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軍事行動,同他延長自己的執政週期、逃避腐敗指控、繼續高舉右翼民粹主義旗幟做了通盤統籌考慮。」
董漫遠指出,當前內塔雅胡面臨以色列反對黨的發難,即使在利庫德集團內部也面臨國防部長加蘭特的挑戰。內塔雅胡在加薩作戰的基礎上,增加讓北部居民重返家園的新目標,也是為了他的民意基礎和日後的大選做鋪墊。
董漫遠表示,以色列若想達到其目的,就要在黎巴嫩南部開闢一個緩衝區,降低真主黨對以色列北部的威脅。
此前,以色列防長加蘭特和財長莫特裡赫都曾宣稱,要確保真主黨及其基礎設施被推到利塔尼河以北。
「以色列想在利塔尼河南側開闢緩衝區,如果真主黨對此採取默認態度,這場黎以衝突就會過去。如果真主黨不讓以色列得逞,以色列就會升級對真主黨的作戰行動,力求重創真主黨。」董漫遠表示。
但黎巴嫩真主黨是遠比哈瑪斯更難對付的對手。董漫遠表示,以色列想要重創其武裝力量非常困難,以當前軍事行動的規模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以色列想要重創真主黨,那麼其軍事行動的規模,要等同甚至大於第五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對黎巴嫩軍事行動的規模。」
1982年6月,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刺殺,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打擊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勢力。這場戰爭以以色列勝利告終,巴解組織撤出黎巴嫩。
「達不到這個規模,就實現不了重創真主黨武裝力量的目的。因此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的軍事行動,依然存在繼續升級,乃至演化為全面戰爭的可能性。」董漫遠說。
不過他指出,即使以色列可以通過地面軍事行動開闢出緩衝區,其仍面臨困難抉擇。
「既然開闢了緩衝區,那麼以色列地面部隊是否要在這裡駐守?不駐守就意味著撤軍,一撤軍真主黨就又回來了。而駐守就意味著原本由以色列北部居民承擔的安全風險現在轉移到以色列國防軍身上,他們就會時不時受到真主黨的武力攻擊,淪為真主黨的活靶。」
董漫遠補充道:「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通過其扶植的南黎巴嫩軍來守衛黎南部緩衝區,但現在以色列找不到這樣的代理人了。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即使開闢了緩衝區,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伊朗:不再自我克制?
當地時間10月1日晚,伊朗近200枚火箭彈射向以色列境內。德黑蘭方面隨後表示,伊朗單方面自我克制的階段已經結束。
「伊朗此次行動是被迫反擊。」董漫遠表示,伊朗目前處在一個特殊時期,新總統佩澤希齊揚履職不久,其在外交政策上展現出溫和姿態,頻頻釋放尋求改善與西方關係的信號。佩澤希齊揚上月底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還向以色列發出「和平邀約」,這意味著伊朗願意緩和同以色列的關係,期待以色列做出相應的表示。
然而,在佩澤希齊揚就職第二天,前來參加就職典禮的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在德黑蘭遇襲身亡;9月底,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和伊朗「聖城旅」副指揮官尼爾福魯尚又相繼遭以色列「定點清除」。以色列欺人太甚,讓伊朗不得不作出回應。
董漫遠指出,伊朗10月1日對以色列的打擊力度明顯超過4月的那輪打擊。按照伊朗的說法,其導彈90%命中目標。
「站在伊朗的角度,它落實了其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指示,為哈尼亞、納斯魯拉、尼爾福魯尚三位烈士報了仇,同時打擊了以色列,向其展示了伊朗強大的中程導彈突防能力。」
「伊朗的目的基本達到,它想讓這個階段過去,並不希望局勢繼續升級。但能不能過去,要看以色列如何反應。」董漫遠說。
以色列已表示將在10月7日前後對伊朗做出「重大而嚴厲」的報復。根據以色列官員發佈的聲明,所有選項都在考慮範圍內,比如對伊朗核設施和石油生產設施的打擊,或針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員的「定點清除」、針對伊朗軍事資產的「精確突襲」等。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表示,不支持以色列襲擊伊朗的核設施,還呼籲以色列考慮除襲擊伊朗油田以外的其他替代方案。
「美國擔心局勢失控,但以色列現在是根據其自身的政治需要,來準備對伊朗相關目標展開打擊。」董漫遠說,「以色列對伊朗的打擊規模一定會大於今年4月,但如果以色列沒有把伊朗領導人或核設施作為打擊對象,那麼還不至於觸發兩國間的全面戰爭。」
另一方面,董漫遠預計,如果以色列選擇打擊伊朗的關鍵石油設施,伊朗無論從利益上考慮,還是從其面子上考慮,都不會接受,也會再次對以色列做出反擊,這一反擊可能會針對以色列的能源設施,但規模將是有限的。「伊朗仍會貫徹一個原則:既要打擊以色列的氣焰,又不至於觸發和以色列的全面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伊朗和以色列的較量可能會進行幾個回合,然後就過去了。」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劉中民看來,這輪10月1日對以色列本土發動打擊後,如果伊朗真的選擇下場與以色列直接衝突,它並非完全沒有對抗的資本。
「不過,作此選擇顯然會使國家的發展隨著對抗升級陷入更嚴重的困境中。伊朗的選擇是要麼跟以色列一拼到底、破罐破摔,把有限的國力都投入到對抗當中;要麼為未來的發展留有餘地,以避免爆發大規模衝突為目標,減緩衝突對綜合國力的損害。這是伊朗目前最大的兩難。」劉中民說。
停火之路艱難
董漫遠表示,近期一系列衝突的總根源是巴勒斯坦問題。「無論是真主黨在黎以邊界對以色列牽制性的作戰行動,葉門胡塞武裝封控紅海通道,伊拉克什葉派武裝力量嘗試打擊以色列,還是伊朗向以色列本土發動導彈襲擊,都是加薩衝突外溢的表現。」
一年來,儘管國際社會為加薩停火做出諸多努力,但始終未能成功。
去年11月,以色列和哈瑪斯曾短暫實現停火並交換了部分被扣押人員。但隨著雙方談判陷入僵局,加薩戰事重啟。此後,包括美國、埃及、卡達在內的各方圍繞加薩停火和釋放被扣押人員等議題展開多輪會談。
今年5月31日,拜登政府公佈三階段停火方案,隨後獲得聯合國安理會表決通過,以色列和哈瑪斯起初都表示接受該停火方案,但以色列對加薩的襲擊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
路透社今年8月援引多位元消息人士的話說,分歧源于以色列在哈瑪斯接受三階段停火方案後提出的新要求,這些新要求包括以色列繼續在內紮裡姆走廊沿線駐軍。以色列在「最後一刻」改變條件,讓哈瑪斯擔心其做出的任何讓步都會導致對方得寸進尺。
「以色列想要以技術性停火換取全部人質的獲釋,再恢復軍事行動。但哈瑪斯是要靠手中這些人質‘保命’的。」董漫遠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所謂「保命」,就是要求以色列終止在加薩的軍事行動,從加薩撤軍。同時,讓哈瑪斯人員返回加薩北部,並且參與戰後加薩的重建和管理。其中最核心的是前兩條。
「對於拜登政府提出的三階段停火方案,以色列其實只對第一階段感興趣。內塔雅胡現在的想法是,能換回多少人質就換回多少,這樣他對國內就有交代了。」
「至於第二、第三階段,以色列不是太感興趣,而且即便達成協議,將來以色列想撕毀就撕毀。哈瑪斯早就看清了以色列的意圖,以色列也清楚哈瑪斯手握人質是為‘保命’。雙方立場差距太大,很難彌合。」董漫遠說。
衝突走向何方?
本輪巴以衝突至今一年,以色列尚未達到其定下的作戰目標。儘管內塔雅胡今年7月曾表示,以軍正向消滅哈瑪斯的「最後階段」邁進,但外界普遍認為,所謂「消滅哈瑪斯」幾乎不可能實現。
而在巴以衝突和近期的黎以衝突上,美國和以色列的分歧似乎也在加大,拜登政府對以色列的公開批評越來越頻繁,今年5月還「暫停」向以色列運送武器。但另一邊,美國又屢屢強調支持以色列自衛,其對以色列的軍援計畫也仍在繼續推進。
作為以色列的盟友和最大軍援國,美國長期在巴以問題上「拉偏架」。可以說,加薩問題走到今天這一步,美國難辭其咎。
在董漫遠看來,目前拜登政府是有意阻止以色列把衝突繼續擴大的,「但以色列不聽他的。換句話說,美國阻止不了以色列。」
「內塔雅胡為了其政治考量,在消滅哈瑪斯以及通過軍事手段在黎巴嫩南部開闢緩衝區的問題上是孤注一擲的。無論是聯合國的決議,還是美方所謂的‘規勸’,現在都無法制止內塔雅胡的一意孤行。」
「而對於拜登政府來說,雖然不斷發出希望實現停火的聲音,但其被美以戰略關係所綁架,被國內強大的猶太勢力所綁架,也不得不重申對內塔雅胡的支持。」董漫遠表示,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顯得無能為力,同樣抱著一種「能起多大作用就起多大作用」的心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底,內塔雅胡訪美時,除了會見美國總統拜登和副總統哈裡斯,還專門去海湖莊園見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
川普政府執政期間,美以關係進入了一段「蜜月期」。川普於2017年12月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遭到國際社會普遍反對。董漫遠形容,共和黨政府對以色列的支持可謂到了「毫無保留」的地步。
美國「政客」新聞網在7月的一篇報導中曾直言,內塔雅胡認為拜登已經是「跛腳鴨」,押注川普成為下任總統。有參與停火談判的中東高級外交官表示,「我們的評估是,內塔雅胡想拖延時間,等到11月(美國)大選。」黎巴嫩《消息報》稱,埃及總統塞西獲得的一份情報評估也認為,加薩停火談判可能要到11月才會有進展,內塔雅胡認為,若川普當選,他將有更大的迴旋餘地。
「現在美國的選情撲朔迷離,以色列也還在等待。但有一條是可以預計的,11月美國大選前,加薩的戰事不會停止,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交戰也可能繼續。」
談及本輪巴以衝突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結束,董漫遠表示,加薩停火或將以哈瑪斯失去對加薩的控制,其政治力量、軍事力量和宗教力量融入到民眾當中,展開長期的地下鬥爭為標誌。「哈瑪斯的發展會進入低潮,需要慢慢恢復實力,與以色列長期周旋。」
「巴勒斯坦問題長期被邊緣化,巴勒斯坦人民的歷史不公一直得不到糾正,這才釀成了去年10月7日開始的新一輪巴以衝突。」董漫遠表示,「經歷了本輪衝突,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度會提升,推動兩國方案落實的國際努力也會加大。」
劉中民認為,這場衝突令巴勒斯坦問題重新回到了地區事務的核心位置,部分改變了巴勒斯坦問題之前被邊緣化的處境。但是目前距離重啟談判、謀求巴勒斯坦建國與實現「兩國方案」,都還有太多的困難需要解決。
「巴以雙方在經歷這場衝突後,如何找到談判的起點與結束衝突的方案,形勢似乎變得更加迷茫。」劉中民說。
一年來,以色列在加薩和黎巴嫩製造的悲劇讓全球憤怒,也讓以色列開始遭到反噬:
2023年12月,南非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指控以色列在加薩地帶實施種族滅絕,此後,智利、西班牙、哥倫比亞、古巴、土耳其等多國加入這一行列;今年以來,牙買加、巴哈瑪、西班牙、愛爾蘭、挪威等國相繼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
9月底開幕的79屆聯合國大會上,各國毫不掩飾對以色列的怒火。當內塔雅胡走上講臺時,大會現場噓聲不斷,巴勒斯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多國代表起身離場,聯大主席菲勒蒙·揚一再敲擊木槌提醒與會者注意秩序。會場外,抗議以色列和聲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此起彼伏。
劉中民指出,一年來以色列的回應,包括對哈瑪斯發動的軍事行動,都是基於它長期奉行的戰略文化與安全哲學。
劉中民表示,目前,以色列正在尋求在加薩、黎巴嫩南部建立安全緩衝區。如果能在建起緩衝區的同時繼續維持打擊敵對力量,以色列的安全環境能夠某種程度上得到改善,但依然是一種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隨著在政治和外交上陷入嚴重孤立,以及周邊反以力量更加仇視以色列,以色列的安全環境本質上說進一步惡化了。
連結:冲突一周年,中东距离“全面战争”还有多远? (guancha.cn)
回望加薩,已是蒼生一年劫
文/破圈了
破圈了破圈了官方帳號縱覽寰宇風雲,漫談時政大事。20分鐘前
一年了,戰火延續戰火,報復連著報復。去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戰止戰」的以色列,本想拉起安全網,卻加固了仇恨鏈。
這一年,發生了什麼?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此輪巴以衝突不同以往,其持續時間之長,烈度之大,後果之嚴重,均前所未有。10月1日,伊朗向以色列發起導彈襲擊,是當前中東前所未有的混戰狀態的最新注腳。衝突和危機,正朝著全面升級方向發展演變。
衝突延宕給中東帶來什麼?
第一,巴以衝突給加薩地帶帶來前所未有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瑪斯)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後,以色列針對加薩地帶進行瘋狂報復,造成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和經濟損失。巴勒斯坦衛生部9月23日公佈的數字顯示,巴以衝突已造成41455人死亡,95878人受傷。
《柳葉刀》雜誌9月估計,加薩衝突的實際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8.6萬人。加薩地帶將近90%的基礎設施遭到損毀,當地經濟受損嚴重。聯合國貿發會議9月12日報告稱,截至今年年中,加薩地帶GDP不到2022年水準的1/6,2/3以上工作崗位流失,80%至96%的農業設施被摧毀。
第二,以色列的四面出擊同樣反噬自身。
今年8月的一組資料顯示,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已有690名士兵死亡,4306人受傷(估計實際傷亡數字遠高於此)。此外,由於安全環境惡化和勞動力嚴重短缺,估計有數萬家以色列企業倒閉。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以色列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降至「A」。
許多以色列民眾對總理內塔雅胡無視人質安全、執意擴大戰端的做法極為不滿。今年9月,以色列爆發70萬人參加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在國際上,以色列備受國際社會指責,多個國家與以色列斷交或召回大使,南非等國在國際刑事法院指控以色列犯下「種族滅絕罪」,對內塔雅胡進行國際通緝。
第三,衝突引發多重外溢效應,並呈全面升級態勢。
巴以衝突爆發前,中東地區曾出現難得的「緩和潮」,和平與和解開始取代戰爭與衝突,成為中東局勢的新特徵。然而,突如其來的巴以衝突,尤其是以色列在此輪衝突中的種種過火做法,不僅招致阿拉伯國家的嚴厲譴責,導致阿以關係正常化進程中止,還引發以伊朗為代表的「抵抗軸心」採取前所未有的協調聯動,與以色列開展正面對抗。
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武裝等,頻頻向以境內發射導彈和無人機,試圖借此阻止以色列在加薩地區的軍事行動。葉門胡塞武裝在紅海頻頻襲擊涉以船隻,不僅影響以色列獲得物資補給,同時也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第四,戰爭形態極端化趨勢備受爭議。
即便在上述情況下,以色列在加薩地帶的軍事行動非但沒有適時停手,反而更加不計代價乃至走向極端。
一是作戰範圍擴大至整個「什葉派新月帶」。在加薩衝突尚未終結的情況下,以色列又對黎巴嫩真主黨發動全面進攻,同時還對敘利亞和葉門胡塞武裝發動零星空襲,中東衝突出現多點升級態勢。
二是行為方式屢屢突破道德底線。以色列在戰爭中不僅延續了此前頻頻打擊平民目標的過火做法,還公開對納斯魯拉等真主黨領導人「定點清除」,並開創了將尋呼機等民用設備武器化的先例。以色列領導人還公開煽動伊朗民眾起來反抗本國政府,並禁止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入境以色列。
以色列一系列的強勢操作最終迫使伊朗親自下場,向以色列本土發射了200多枚導彈,這又使中東衝突繼續朝著失控升級的方向發展。
「絕對安全」與「遠交近攻」
中東衝突持續升級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以色列因素」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從對外戰略看,追求「絕對安全」是導致以色列黷武好戰的直接原因。在相當長時期內,「被趕下大海」的危險一直是以色列面臨的最大安全噩夢。因此,以色列總是基於「最壞情況」考慮構築安全戰略,將確保「絕對安全」作為戰略目標,而軍事手段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優先選項。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就曾指出:「由於邊境周圍到處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敵,所以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和國防政策變得無法區分。」
進一步看,以色列的安全戰略具有先發制人、境外禦敵和「不對等報復」的特徵。為實現「絕對安全」,以色列曾屢屢主動挑起戰爭,如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1982年和2006年的黎巴嫩戰爭等。
與此同時,為避免地區反以力量持續對其發動打擊,以色列採用了「不對等報復」的恐嚇性政策,即通過給對手造成不成比例的人員傷亡來進行震懾,使他們因代價巨大而不敢輕易襲擊以色列。例如,2006年7月,以色列僅因真主黨綁架了2名以色列士兵就大舉入侵黎巴嫩,造成黎5000多人傷亡、100萬人流離失所。
以色列在加薩地帶的軍事行動正是這種不對等報復戰略的最新案例。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策動的「阿克薩洪水」行動造成以色列1200人死亡,數百名人質被扣押。面對這一幾十年不遇的重大人員傷亡,以色列的第一反應就是對哈瑪斯和加薩平民進行瘋狂報復。在很大程度上,加薩地帶數以萬計的巨大人員傷亡正是以色列有意為之的結果,其目的就是通過這種不成比例的瘋狂報復警告巴勒斯坦人不要輕易招惹以色列。
從內政角度看,以色列政壇右翼化導致其對外行為日趨強硬化。有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現任領導層依賴一個從持續升級的敵對行為中獲取政治利益的聯盟。內塔雅胡政府將衝突視為加強民族團結和轉移對國內爭議問題注意力的手段。在巴以問題上,以色列從「土地換和平」轉向「安全換和平」,即通過強力打壓反以力量,確保以色列自身安全和地區和平。
在地區政策上,以色列採取「遠交近攻」的做法。
一方面和那些與以色列沒有直接利害衝突的阿拉伯國家謀求關係正常化,以此避免被置於外交孤立的處境。
另一方面,對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等鄰國動輒訴諸武力,尤其是通過興建非法定居點蠶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據歐盟相關報告,2021年,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地區共建造22030個非法定居點,特別在東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定居點從2020年的6288處大幅擴張至2021年的14894處。正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持續高壓政策,最終導致了「阿克薩洪水」行動的發生。
「阿克薩洪水」行動打破了以色列虛幻的安全神話,也使內塔雅胡「安全先生」的形象受到嚴重挑戰。為延續政治生命,內塔雅胡選擇「將戰爭進行到底」,通過使以色列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從而使自己在戰時內閣中繼續執政,並借助戰爭勝利增強權威。
與此同時,內塔雅胡還試圖通過接連發動戰爭極大削弱乃至徹底消滅哈瑪斯、真主黨等地區反以力量,甚至在必要時強拉美國下場,一勞永逸地消滅包括伊朗在內的地區安全威脅。在這種背景下,以色列不僅在巴以衝突中不肯罷手,還通過製造尋呼機和對講機爆炸事件及針對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的暗殺行動造成黎以衝突全面升級,並最終招致伊朗對以色列本土的大規模導彈襲擊。
力量對比失衡影響深遠
通常來說,力量均衡意味著和平穩定,力量失衡則易使強大一方因缺乏制衡而更傾向於挑起衝突與戰爭。這同樣適用於分析當前的巴以問題。
從地區層面看,阿以力量對比失衡導致以色列肆意妄為。過去相當長時間內,阿拉伯世界內部團結一致,軍事和政治影響力不容小覷,因此這一時期以色列的地區政策總體比較節制,謀求和平是當時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優先選項。
然而,20世紀70年代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單獨媾和,使阿拉伯世界內部出現巨大分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又使阿拉伯世界內部再次出現分裂;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國家之間也同樣出現內耗。
阿拉伯世界面對以色列很難形成合力。當前以色列在新一輪巴以衝突中的肆意妄為,就是缺乏外力制衡下的必然結果。
從全球層面看,美國的偏袒縱容導致以色列毫無顧忌。蘇聯解體後,美國在中東地區一家獨大,以色列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鐵杆盟友,對外行為變得無所顧忌。但這一時期國際社會上基本不存在可以用強力手段抑制以色列地區擴張的力量。
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從全球戰略出發,事實上並不願意巴以衝突長期持續,更不希望衝突外溢與升級,因為這會妨礙美國將其戰略重心從中東轉向亞太,分散美國集中力量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然而,美國仍在關鍵時刻總是不遺餘力地力挺以色列。新一輪衝突爆發後,美國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與此同時,美國還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公然為以色列背書。
巴以衝突爆發後,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召開會議,譴責以色列野蠻行徑,並敦促雙方儘快停火止戰。美國則在聯合國多次否決譴責以色列的相關決議。可以說,正是由於美國的無原則偏袒和支持,才使以色列有恃無恐,屢屢突破國際法基本法則和人類社會的價值底線。
以色列的黷武好戰,並未使以色列變得更加安全,反而使其處境更加兇險。試圖徹底消滅哈瑪斯、真主黨,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而暗殺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和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的「定點清除」戰術,也不可能真正削弱對手的戰鬥力,反而會激起這些反以組織更加猛烈的報復。
從深層看,以色列軍力雖強,卻國力有限。當前內塔雅胡政府四面出擊、四面樹敵,乃至表現出戰爭常態化趨勢,由此造成的巨大物力和人力資源消耗顯然是以色列有限的綜合國力所無法承受的。以色列謀求以戰爭手段實現「絕對安全」,最終只會變得越來越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