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核威脅-下一場台海危機的可能想定
文/RFA亓樂義
今年3月,美國的拜登(Joe Biden)總統批准一項高度機密的美國核戰略計畫,重點關注中國核武庫迅速擴張所帶來的衝擊。五角大廈認為,下一場台海危機幾乎肯定將涉及核威脅,美國軍方必須做好準備。
《紐約時報》8月20日報導稱,美國核戰略的轉變是基於五角大廈研判,未來十年中國的核武器儲備將在規模和多樣性方面與美國和俄羅斯匹敵。除此,美國還需面對多個核武對手,為應對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可能協同發起的核挑戰預做準備。
報導引述曾任美國國防部負責太空政策的代理助理部長維平·納朗(Vipin Narang)的話說,我們的擁核對手確實有可能進行協作甚至共謀。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核環境,它改變美國的戰爭計畫和戰略。
這份新的戰略檔清楚地提醒人們,無論明年1月誰就任總統,美國都將面臨一個不同於3年前,而且更加動盪的核武形勢。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曾多次威脅對烏克蘭使用核武器,從截獲俄羅斯高級指揮官之間的通話內容後,美國擔心普京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會上升到50%,甚至更高。所幸,拜登與德國和英國領導人,促使中國和印度發表公開聲明,表示不允許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使得核危機暫時緩解,但核威脅並未從根本上解除。
第二個變化來自中國的核野心。中國的核擴張速度超過美國情報官員2年前的預期,這是因為習近平決心廢除維持幾十年的最低威懾力核戰略,也就是放棄中國核力量維持幾十年最低水準的政策。今年1月,中國擁有500個核彈頭。美國國防部預估,2030年中國可能擁有1,000個核彈頭,2035年將擴大到1,500個核彈頭,相當於美國和俄羅斯目前各自部署1,700多個核彈頭的數量。而且,中國的核設施包括發射場是世界發展最快的。
不參與核裁軍談判
另一項隱憂是,中國無意與美國進行核安全對話。去年11月,美中兩國負責軍控的官員在華盛頓舉行了一場罕見的核安全對話。之後北京以美國對台軍售為由,聲稱對話已經結束。回顧歷史,中國對參與基於條約的核軍控從來都不感興趣,並稱中國的核力量與美俄相比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如美願將自身核力量降至中國水準,中國願參與國際核裁軍談判。
至今,中國仍採相同立場,進一步要求美國停止核共用、延伸威懾與擴大核聯盟等措施。美國負責軍控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斯圖爾特(Mallory Stewart)受訪時表示,北京在積極阻止雙方就降低風險展開的對話。同時借鏡俄羅斯的做法,選擇不繼續與美國進行軍備控制、降低風險與核不擴散對話。
北京拒絕核安全對話,很可能是為擴大發展核武庫不受對話牽制為主要考量。同時,中國不願在對話中提供實質性的資料,避免讓外界掌握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真實情況。如果中美兩國出現核威脅,在台海地區發生的概率最高。美國國防部前高級官員對此提出預警,下一場台海危機幾乎肯定將涉及核威脅,美國軍方必須做好準備。
曾擔任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代理副次長安德森(James Anderson),今年3月在《美國海軍學會月刊》(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宣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如果解放軍難以用常規武力征服台灣,這項政策將面臨重大考驗。
運用電磁脈衝武器
任何針對台灣的戰爭都不僅僅是領土侵略的問題,而是關乎現代中國核心理念的鬥爭。對於發動戰爭的領導人來說,他們的政治前途取決於戰爭的結果,一旦失敗,他們和家人的人身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脅。在此情況下,使用核武器也許不被接受,但如果軍事失敗意謂著喪失政權,那麼動用核武器看起來更像是合理的選項。
安德森指出,很難想像在什麼情況下會促使中國對台灣本島使用大規模殺傷的核武器,如果運用電磁脈衝(Electromagnetic Pulse,EMP)武器攻擊顯得更為可行。理論上,這種非常規武器不會直接傷害人體,但可以癱瘓台灣的電子通信網路,造成巨大的心理打擊,可能使台灣的政治領導人感到震驚而投降。
安德森的說法,在台灣曾有類似的考量。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台海危機期間,台灣國防部曾設想,中共會不會使用核爆電磁脈衝的方式襲擊台灣外(離)島,使台灣駐島部隊的電子裝備瞬間癱瘓,喪失戰力。台灣國防部也曾評估,中共萬一在台灣中央山脈40公里高空,投射1枚小當量核武器對台灣全島可能造成的影響。由於使用核武器牽扯層面太廣,遠超過軍事範疇,台方暫時排除這種可能。
另外,使用核爆電磁脈衝因具有核武性質,台方估計中共不會貿然使用。不過,台灣國軍還是實施一次核生化狀況下的實兵演習,特別列入對核爆電磁脈衝的防護作業演練。結果發現,對於這項演練在狀況設計上合理可行,但在操演中無法以實物顯示,如何做好核爆電磁脈衝的防護動作。
台海危機期間,台灣國防部還曾設想,中共對台採取正規的軍事強攻行動時,以戰術性核彈為突破口,繼而投入具有防護戰力的快速機動部隊,達成速戰速決的目的。結果在操演中面對同樣問題,許多狀況超出經驗法則,無法以實物顯示操演效果。如今藉由人工智慧(AI)模擬技術,也許能得到部分解答。
安德森在文章中指出,在未來的台海危機中,中國可能會在不明言核威脅的情況下動用核武器。由於解放軍的大部分核力量都以機動平台為基礎,可以在危機中分散核力量,採取更具威脅性的核姿態。如果這些措施無法阻止協力廠商干預,中國可能會採取更戲劇性的行動,例如在入侵危機中宣佈向台灣、沖繩、關島甚至夏威夷附近,進行核彈發射演示。
除此,中國也可以利用核威脅來阻止美國在危機中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中國高級官員曾對美國發出類似的威脅,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就發生過。當時中美雙方人員曾就此展開激烈辯論。
令美國不安的對話
據《華盛頓郵報》1998年6月的一篇報導指出,在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發生前(其實是在1995年7月台海危機發生後的3個月),曾擔任美國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的傅立民(Charles Freeman)在北京有過一次令人不安的對話。當時他一個人與中方一些軍事官員,就解放軍在台海實施軍事行動會產生何種影響展開辯論。傅立民強調,如果中國攻擊台灣,美國將做出軍事反應。對方則說,美國不會做出軍事反應,因為美國沒有這個決心。
此時,一位高級軍官(後被證實是中國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中將)補充說:在1950年代,美國曾3次威脅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你們能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無法還擊。現在我們可以回擊了。所以美國不會再威脅我們,因為最終你們更在乎洛杉磯而不是台北。 熊光楷的言論很快引起五角大廈、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等政府部門的嚴重關切。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種威脅。事後傅立民回憶說,事實上,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威懾對中國不奏效。如果美國顯示實施報復的決心,中國蓄意攻擊的威脅就會變得極小。然而,不能輕易排除中國會在攸關其重大國家利益的問題上(指台灣問題),做出實施核攻擊的威脅。
安德森在文章中指出,解放軍核常兼備的導彈性能將在下一場台海危機發生時升高核威脅的可能性,例如東風-26中遠端彈道導彈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傳統彈頭換成核彈頭,這將在台海衝突中為美軍帶來特殊的情報及作戰挑戰。此外,由於五角大廈的策略通常是深入敵方領土進行精確打擊,這也將提高解放軍調整核政策的風險。
多元而富有變化
實際上,中國火箭軍在面對強敵對中國領土的重大戰略目標實施連續空襲時,將做出降低核威懾門檻的反制措施,例如當強敵對己方核電站、大型水電站、首都及重要大中城市等政治與經濟中心進行常規打擊,以及當常規戰爭持續升級,國家安危存亡受到嚴重威脅時,核導彈部隊都將對敵實施有效核威懾,包括宣佈核打擊的瞄準點,並完成核反擊作戰的全面準備。
請注意,以上提到當常規戰爭持續升級,國家安危存亡受到嚴重威脅時,中國將調整核政策,啟動核威懾並完成核反擊作戰的全面準備。這一項應該和中共以常規手段對台動武,一旦遇到重大挫敗並引來美國高強度介入時的情境相符。
然而,以上各項是20年前對火箭軍的前身二炮部隊的要求,如今隨著中國核武庫的精進發展,今後北京在台海危機中運用核威脅的類型與方式,只會更加多元而富有變化。台美雙方都需要及早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