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機動戰打成陣地戰,因為西爾斯基難稱「名將」?

四處插旗看起來聲勢很大,但烏軍未能取得任何真正有意義的戰果

文/觀察者網 席亞洲

本周,烏克蘭在庫斯克方向的攻勢繼續陷入僵持,俄軍僅以有限兵力扼守部分要點,沒有急於反攻,但烏克蘭方面卻抽調全線的機動兵力到庫斯克試圖繼續發展進攻,結果使得其在東部前線無法抵擋俄軍的推進。

回顧這場庫斯克作戰行動,第一階段烏軍的「豬突猛進」,很多人已經開始說西爾斯基是當代名將,並且把烏軍的初期勝利與西方國家推崇的輕裝機動作戰的概念掛鉤。這種觀點究竟是否有道理,未來的機動作戰能從這場戰役中得到什麼啟發,本期軍評我們就來聊聊。

烏克蘭在庫斯克作戰中,以大量的高機動輪式載具運送部隊進行突襲,在戰役之初取得了很好看的「地圖開疆」的成果,但從第二周開始作戰陷入困局,到如今,已經呈現出疲態,必須依靠不斷投入新的戰鬥部隊來維持。

烏軍手中大量西方援助的輪式裝甲車輛成了他們現在的重要優勢,相比之下俄軍奇缺此類車輛

相比之下,俄軍儘管因為戰役偵察能力的缺陷,未能發現烏軍的行動,但其依靠庫斯克當地的邊防部隊和實際上相當於民兵預備役的部隊,仍然確保了幾個主要的要地未迅速易手,並且隨著戰役的持續,陸續投入海軍步兵、空降兵部隊這些俄軍的「快速反應部隊」,繼續加強防禦,和堵截烏軍的穿插行動,最終使得烏軍的進攻陷入停滯。

只不過由於兵力上俄軍仍然處於劣勢地位,沒有嘗試通過進攻行動切斷烏軍後路或者全部收復失地。

所以有評論說,只要俄羅斯比烏克蘭更「不要臉」,不在乎烏克蘭繼續佔領庫斯克州部分領土帶來的輿論效果,他們就可以將烏克蘭的這場進攻變成他們的巨大包袱,為俄軍在東部前線的全力進攻,奪取紅軍城等一系列戰役目標做鋪墊。

目前從雙方的態勢上來看,俄軍似乎確實就是這樣做的,將烏軍的主要機動兵力限制在庫斯克,確實對於俄軍加速奪取紅軍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按照烏克蘭總參謀部的說法,他們在等待「泥將軍」助陣,只要堅持到九月份,不管是庫斯克還是烏克蘭東部前線,都會因為泥濘季節的到來而難以進行大規模作戰,然後烏軍就會有幾個月時間來重整旗鼓,爭取在冬季作戰中守住庫斯克和紅軍城。

因此雙方的作戰和二戰中蘇德雙方在同一地點的行動仍然有很多類似之處,利用泥濘季仍然是雙方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不過俄烏這兩年多打下來,其實我們也可以發現泥濘季的限制並非絕對,畢竟蘇軍當年針對二戰中泥濘季的問題,在冷戰時期著重提高了履帶式車輛的裝備比例,其各種輪式和履帶式車輛都考慮了泥濘環境下行動的需求,因此雖然泥濘季中要進行大規模機動作戰可能性較小,但如果是爭奪一些縱深較淺的要點目標,以蘇式車輛武裝起來的俄烏雙方(當然烏克蘭現在手頭的車輛已經是以西方式為主,這個能力可能較差)都是有這個能力的,無非是後續要利用奪取要點後的震撼效應繼續擴大勝利就很難了。

所以如果俄軍在泥濘季到來前來不及奪取紅軍城,即使是突進到距離紅軍城附近,對於烏軍來說,要僅僅依靠「泥將軍」的威力擋住俄軍的攻勢也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作為烏克蘭東部的重要公路交匯點,在泥濘季無法利用鄉間土路進行大規模運輸的情況下,這個對烏軍後勤的打擊反而會因為泥濘季的影響更為嚴重。

而且俄軍也不僅僅在紅軍城進行進攻,向斯拉夫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庫普揚斯克方向的進攻也未停滯。到這個泥濘季結束,俄軍可能全線抵達奧斯基爾河邊,並開始斯拉夫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堡壘地帶的作戰。

如果上述要點全部被俄軍攻佔,那麼烏克蘭的戰線會退到哪裡就很難說了,因為過去十年來,烏克蘭全力經營的堡壘地帶已經基本上丟了,後面烏軍將會更加困難。

甚至在哈爾科夫北方現在的接觸線上,俄軍也在烏軍抽調部分兵力後得以推進,儘管看起來進展不大,對於哈爾科夫境內的作戰來看,從北邊打下來的危險遠大於強渡奧斯基爾河,烏軍在庫斯克進行反擊的部分原因也是要破壞俄軍的部署,避免俄軍將大兵力投入到這一戰線。但現在烏軍似乎有點本末倒置,對庫斯克作戰的重視程度高於了對這一線的重視。

烏軍輪式機動部隊的作戰能力嚴重不足,使得他們只能繞過俄軍設防的要地

儘管俄軍的兵力也不足以在哈爾科夫北方戰線上取得巨大突破,但形勢是會發生變化的,尤其是如果東部前線取得成功,那麼俄軍下一步的目標會不會放在這裡可就難說了。

所以總體來說,烏軍的庫斯克行動現在看來應該說是歸於昏招,西爾斯基在拆東牆補西牆維持戰線的戰術能力也許確實可圈可點,但這本身就是在烏克蘭最高決策層昏了頭的大前提下進行的。當然在全世界幾十年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時代,具備如此戰術能力確實也可說是步入名將行列了,但終究還是因為種種限制,最終的實際意義也就那麼回事了。

其實之前一年多時間裡,俄烏漫長的北方邊境上戰事較少,也是因為雙方都有著兵力不足的困擾,要在對手集中力量攻擊一個方向的前提下,手裡還掌握足夠在另一個方向上展開大規模行動的兵力,在不影響關鍵方向的前提下還能在另一個方向上打得有聲有色,以目前雙方的兵力密度來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為如此,才出現了我們之前看到的情況,也就是雙方都將兵力投入到烏克蘭東部堡壘區絞肉機裡面。在哈爾科夫北方、庫斯克方向上的作戰本來應該只是局部性的牽制行動,雙方師出同門的軍事將領們應該都清楚這件事,但庫斯克演變成了如今這種情況,應該說這責任也只能歸結於烏克蘭最高決策層的昏頭上了。

回顧庫斯克方向上烏軍的進攻行動,個人覺得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幾個點。

首先,機動作戰不單純等於機動,你得有作戰能力,才能談得上有效的機動,單純的繞過要點,避免戰鬥,進行靈活穿插,在當年法國人的「藪貓行動」這種事實上就是一次剿匪作戰的行動中,或許可以發揮奇效,但想要在俄軍身上複製這一套,結果就是如今這種情況。

由於輕裝穿插部隊本身火力、裝甲兵力上的嚴重不足,其大膽穿插只能做到「插旗」,一旦遇到對手收縮到關鍵要點的情況,這種穿插很難打出理想的效果,只能等待後續速度沒有那麼快的部隊上來,最後就出現了如今這種,在地圖上開疆拓土看來很好看,但實際上沒有有效奪取任何關鍵目標,反而陷入困境之中。

烏軍的穿插部隊往往是乘坐西方製造的輪式車輛機動的輕裝部隊,實際作戰能力很差,一旦正經停下來進行正面對抗,其實際作戰能力也就和俄軍的FSB邊防部隊或者「填線」徵兵部隊半斤八兩,缺乏實施真正突破所需要的火力。

結果他們的大部分行動都只能演變成「插旗」顯示勝利,並不能真正實現有效佔領,一旦對手反撲,就只能趕緊「轉進」。

烏軍使用卡車拖曳的方式快速前運重型裝備,但這顯然無法跟上輕裝部隊的步伐

而且現代的機動作戰必須強調在機動中也能作戰,不能說你只具備乘車機動、下車作戰的能力就可以了。烏克蘭現在就是這樣,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在對手較強的火力打擊能力面前,就如同插標賣首。

當年葉門和利比亞之間的「豐田戰爭」中,大家往往「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揍」,自動忽略了乘坐豐田皮卡的葉門軍隊被利比亞米-24直升機打成一團團火球的慘狀,只記住了失去步兵掩護,無法機動的利比亞裝甲部隊被葉門人圍攻。

如今在庫斯克,西方媒體的偏向性報導也讓一些人只看到烏軍「攻城掠地 」,和在一些小規模伏擊戰中擊敗俄軍的畫面,卻忽略了那些烏軍車隊被地雷、直升機、火炮打得遍地殘骸的慘狀。

實際上,一支真正按照機動作戰理論行動的部隊本不該如此,它應該具備很強的機動中作戰的能力,通過不停歇的機動避免遭到對手的火力打擊,同時通過能夠在機動中發揚火力的輕型機械化部隊,對敵人防禦虛弱的位置進行沉重的打擊。這與我們在庫斯克看到的完全是兩碼事。

其次,後勤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比歷史上更加重要,烏軍這次行動中,出現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況,就是前線的作戰部隊在進行數天的戰鬥,哪怕並非高強度戰鬥之後,就要退下來進行休整,儘管其沒有損失太多人員裝備。但據烏克蘭社交媒體上烏軍士兵的說法,一些部隊在一周多時間後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甚至前線的士兵不得不去樹林裡挖蘑菇充饑。

這表明烏軍的後勤基本上和朝鮮戰爭中我軍第四、第五次戰役一樣,是「禮拜攻勢」,也就是依靠部隊自身攜帶的武器彈藥和糧食物資進行戰鬥,在主要後勤中心蘇梅被反復轟炸,進入俄境內後的運輸補給也遭到打擊的情況下,後面的補給基本上是杯水車薪。所以部隊在戰鬥一周左右後,只能退出戰鬥回到後方地域才能得到補給。

而此時要維持前線繼續作戰,就只能讓另一支部隊上去,這支部隊也只能依靠自身攜帶的彈藥物資進行短時間戰鬥,然後也會失去戰鬥力,不得不再次輪換。

面對俄軍設防區域烏軍仍然需要動用重型裝備,但攻堅顯然也並不順利

在這種情況下,烏軍想要長驅直入,或者實質性的擴大控制區,都是基本不可能的。

烏軍在國內防禦作戰中,除了可以依靠自身的卡車補給,還有很大一部分仍然和十年前那場戰爭一樣,要依靠動員國內的各種民間力量進行「志願者」補給。這種化整為零的小規模運輸,至少在給前線部隊運送糧食和輕武器彈藥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效果。但進入俄羅斯境內後,這種補給能力下降就非常嚴重了。

當年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入朝作戰傷亡之中很大比例都是隨部隊共同行動的「軍工」,這裡面主要是為部隊提供後勤保障,後送傷患的支援人員,他們雖然並不是志願軍的正式戰士,但也是在我軍組織下共同行動的,而且也有志願軍部隊為他們提供掩護。這與烏克蘭這種政府基本不管,從物資籌集到前送交通全部要依靠民間組織自己解決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烏克蘭這種方式在自己國內作戰時尚可堪一用,但一旦戰線推進到敵方土地上,就很難發揮作用了。

出現這種「志願者」的情況,背後顯示的是烏軍自身後勤保障力量的嚴重不足。如果說俄軍用的是一部鏽掉了的蘇聯時代的後勤機器,那麼烏克蘭這就已經直接退化到手工時代了,其保障部隊作戰的能力是很弱的,這也導致了他們的進攻後續乏力,看起來投入的兵力遠多於防禦的俄軍,但卻無法取得有效突破。

第三,機動部隊應該是具備強大資訊化能力和火力打擊能力的強大作戰部隊,本質上是依託強大的工業能力和技術能力組織起來的新型軍隊,其打擊能力和攻擊能量不應該比重裝部隊弱。這是很多人,尤其是西方國家軍事理論認識上的缺陷,也許是由於常年治安戰面對弱敵的原因,西方國家軍事理論中過於強調機動能力,而願意接受機動作戰部隊的作戰能力次於重型部隊。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陷,實際上美國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美軍對於步兵旅級戰鬥隊和斯特瑞克旅級戰鬥隊作戰能力,尤其是火力不足是有足夠認識的,至少他們的理論界是很清楚這一點的。

這幾年美軍一直在試圖彌補,包括M10「布克」輕型坦克裝備給IBCT,為斯特瑞克旅配備IM-SHORAD野戰防空系統,為新型斯特瑞克加裝帶30毫米炮和「標槍」的無人炮塔,包括他們給步兵旅級戰鬥隊研製的新型輕型運輸車輛,也提出了要開發安裝30毫米炮遙控武器站型號以加強機動作戰和戰鬥偵察能力的要求,這些措施都明顯體現出了美軍至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已經開始面對這個問題。

而對於輕裝部隊來說,如何獲得更強的火力,從技術上來說是個難題,因為傳統的身管火炮、反坦克飛彈,以及各種步兵武器,都存在著一個火力強=重量大的問題。所以近年來無人機、巡飛彈成為了加強輕裝部隊作戰能力的一條捷徑。

但是從目前俄烏戰場的情況來看,簡單用商用四軸無人機改裝的巡飛彈武器很可能不是未來的主流,因為這種無人機雖然在俄烏這種對抗技術反覆運算相對緩慢的環境下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但即使俄羅斯在這一領域技術實力並不是特別強大,但往往也能進行有效反制,很難想像未來真正理想的機動部隊要用這樣一種可靠性難以保障的武器進行作戰。

所以真正的軍用小型高性能巡飛彈藥仍然是未來輕裝機動部隊最重要的武器,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

從歷史來看,機動作戰的發展史可以說隨著技術演變不斷的演進,有的時候機動大於火力,有的時候火力大於機動,一路發展到今天,除了傳統的火力和機動的關係,又出現了資訊化的新維度,機動部隊能否憑藉資訊優勢重新成為現代軍隊的主流,這是著眼于未來戰場的國家必須認識清楚的問題。

因為資訊化能力並不等於給部隊電腦和電台,資訊化系統之間的差距不比傳統武器系統之間的差距來的小,烏克蘭在庫斯克機動作戰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是值得仍然把機動作戰視為未來發展方向的各國必須認真研究的新鮮課題。

連結: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机动战打成阵地战,因为西尔斯基难称“名将”?-席亚洲 (guancha.c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