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

日本開發無人水面艦艇 部署「幽靈艦隊」對抗中國

2024年4月27日中國海警2502號駛近尖閣諸島(中方稱釣魚島)日本海上保安廳本部艦

文/voa杜宗熹

日本正通過部署無人水面艦艇(USV)來增強其海上能力,以回應中國在東海,尤其是在尖閣諸島(中方稱釣魚島)海域的冒險行動。

據美國印太司令部贊助的《印太防禦論壇雜誌》報導,隨著海上緊張情勢升級,日本與美國海軍正在合作開發一支由無人水面艦艇組成的「幽靈艦隊」 。這只「幽靈艦隊」可以自主航行,也可以從護衛艦或陸上基地進行遙控,從而不需要隨船人員、並能夠在惡劣天氣下作業,與載人船隻相比是一種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日本政府的承包商「JMU國防系統」(JMU Defense Systems)已經於2023年交付了一艘無人水面艦艇並在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的「最上型」(Mogami)護衛艦上進行測試。 該護衛艦將作為無人水下和水雷處理船的母艦。 JMU國防系統公司早在2021年就開始研製無人水面艦艇(USV)了。

《印太防禦論壇雜誌》指出,隨著日本2024年的研發預算超過1.6億美元,海上船艦的研發重點正轉向能夠利用潛艦導航技術偵測威脅、搜集情報的戰鬥支援型USV。這項戰略舉措是為了回應中國多次入侵日本管轄的尖閣諸島海域。消息人士指出,在2024年6月發生的一起事件中,中國船隻進入日本水域的時間曾長達創紀錄的64小時。

日本2024年版的《防衛白皮書》也強調日本正面臨嚴峻的國防挑戰。日本防衛大臣木原稔在序言中提到, 「中國不斷加強其軍事力量,在東海(包括尖閣諸島)和太平洋地區的活動也越加活躍。」

白皮書指出,「為了遏制對我國的入侵,擁有從遠處阻止和消除入侵戰力的能力」,日本將對無人水面載具(USV)進行「試點運用」,並與美國聯合開發,以研發戰鬥支援型等多用途的USV。

對此,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JIIA)客座研究員納吉(Stephen Nagy)告訴美國之音,「無人水面艦艇是一個機會,可以將日本的製造能力轉化為廉價、可替代和有效的威懾性水面艦艇,從而阻止中國在東海或台灣海峽採取獨斷的行為。」

面對不斷擴張的中國海軍和導彈,納吉解釋,大量的無人機和錨定水面艦艇能使日本「壓倒中國在數量上的不對稱優勢」,以實現其在該地區的戰略目標。

「現實情況是,日本沒有足夠的人口繼續按需在船隻上配備人員。這(USV)將是克服自衛隊兵源下降問題和新兵招募問題的一種方法,」他說。

無人艦艇的合法性問題

不過,看似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無人水面艦艇,卻被一些專家認為存在著合法性的問題。台灣前海軍艦長、台灣「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告訴美國之音,從國際海洋法的概念來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第29條的定義,軍艦指的是「屬於一國武裝部隊、具備可辨別軍艦國籍的外部標誌、由該國政府正式委任、並名列相應的現役名冊、或類似名冊的軍官指揮和配備有服從正規武裝部隊紀律船員的船舶。」

張競解釋,「軍艦是有法律地位的」,「如果USV沒有旗幟,沒有身份證明,以後的身份識別就成問題,這樣USV就被視為無國籍船隻,可以被沒收,得不到任何國際法保護」,「其他國家把你當成非法船隻,海盜船,可以直接扣押,或者直接綁架。」

在張競來看,這仍是一個國際戰爭法規上的「空白地帶」、而非「灰色地帶」。如果USV不能被視作軍艦,則其地位與非法艦船、或海盜船無異,無法享有軍艦的國際法權利,甚至變成「人人得而誅之」。而擊毀這些無人船艦的國家,也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航行安全上。張競指出,根據《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軍艦有權利不開啟自動定位信號。但其他船隻則都必須開啟,否則會被視為是海上「儀器」、而非船艦。這時,由於USV上並沒有配置人員,這就會與軍艦的定義產生矛盾。因此在他來看,至少目前在法律上,「USV還不能取代軍艦」。

而若想解決這個國際法上的「空白地帶」問題,張競認為,各國應該商議修改1994年版《適用於海上武裝衝突的國際法》,即所謂的《聖雷莫海戰手冊》,「其中應該有一個無人系統的專章」,讓「法律跟著科技走」,這樣才能解決USV遇到的現實問題。

技術突破能解決嗎?

納吉說,現階段要談論日本在機器人、導航、全球定位系統、先進衛星技術使用方面的經驗,「還為時過早」。此外,日本可能沒有像美國有那麼多創造機器人和無人系統的經驗。例如美國在伊拉克或阿富汗等戰區,有著數十年生產和操作無人系統的經驗,「(日本)這需要時間來彌補」。而除了在情報、監視和戰鬥支援領域發揮作用外,納吉認為,日本還可能與美國盟友合作協商,以開發出最好的USV。

張競指出,坊間很多對於USV的理解有誤,「這是不理解大海的可怕」。以他的從軍經驗來看,人類在艦艇上的忍耐力「遠遠超出外界想像」。 「很多時候,當惡劣的天候和海象把船上的感測設備都打壞了,但人卻不會暈倒過去」,因此「在惡劣天候下,裝備會先倒掉」。他舉例,雷達在惡劣天候的情況下使用效果很差,聲納在風高浪急的時候,訊號都是一團亂。

況且惡劣天候下,對手的船艦也未必會出海,所以外界對於USV的看法,他認為至少有一部分是「商業上的過度高估」、也是對USV發展的「只見其利、不見其弊」。

針對日本的USV在未來的海上衝突中,是否可能扮演攻擊性的角色,以發揮類似先前烏克蘭攻擊俄羅斯海軍的情況,納吉解釋,這個情況「現階段還很難說」。由於《日本憲法第九條》禁止日本使用武力作為外交政策的工具,日本國內圍繞使用無人武器系統、或USV的合法性這一概念的辯論,將持續下去 。

不過納吉也說,「我認為日本人正在非常仔細地研究烏克蘭人,是如何能夠對俄羅斯人和俄羅斯海軍進行頑強抵抗,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經驗,來應對北韓武器擴散、或南方的挑戰」。

無解的東海爭議

日本開發USV的初衷是未來中日可能在東中國海、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發生衝突,美國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在釣魚島(日方稱為尖閣諸島)的問題上「不可能讓步」。但日方也知道,無法靠自己現有的資源去獨自面對中國海軍,所以才想積極參與美國的這項無人艦艇計畫。

他預期,美日未來仍會在USV上有更多的合作,「可是,美國的核心目標不是守護釣魚島,而是威脅中國」。因此,美日雙方的表面目標看似相近,但實際目標有異,所以,達到的效果會是表面的威嚇效果,在外界看來好像有效,但如果真有衝突,中日雙方實力還是差距明顯。

納吉則說,「我認為人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建設海軍能力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必要時能夠武力收復台灣。第二,應對管理南海和印度洋海上交通線日益增長的挑戰。因此,日本正在做好應對中國不對稱優勢的準備。」

納吉強調,日本及其合作夥伴如何思考未來與中國的衝突,是重要的關鍵。因為未來的衝突,將不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風格的航空母艦與飛機之間的衝突,相反,它可能看起來像是網路攻擊、飛彈系統和無人機群的混合體,而「這將壓倒防禦系統,但也會壓倒進攻系統」。

而在政治上,翁履中認為,中日最後是否會在東海造成衝突,還是要看政治氣氛、也就是國際政治的算計來決定。但他也警告說,未來的衝突「恐怕很難會是因為日本有準備、所以北京就不會動手。」

連結:日本开发无人水面舰艇 部署“幽灵舰队”对抗中国 (voachinese.com)

因應中國威脅 日美將聯手部署水面無人艦隊 

文/王能斌 

由於中國近來不斷提升在包括南海爭議海域等印太區域的軍事能見度,且曾與菲律賓海軍人員發生衝突,日本目前試圖藉由與美方聯手部署水面無人艦隊,在有效維護包括釣魚台周邊水域以及東海情勢的同時,降低相關任務的人力與設備成本。

「美國之音」(VOA)報導,由美國印太司令部資助的《印太防務論壇》(Indo-Pacific Defense Forum)雜誌日前指出,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正優先推動無人水面艦艇(USV)計畫,認為該技術可改變情蒐、監視和戰鬥支援任務的型態,且美日雙方正合作開發由無人水面載具(USV)組成的「幽靈艦隊」,不僅能自主航行,也可以透過其他海面艦或陸上基地進行遙控,不需人員登艦,且能在惡劣天氣下作業,與載人艦艇相比無異更具備成本效益。

這項戰略舉措是為了因應中國艦艇多次進入釣魚台島海域, 消息人士指出,今年6月發生的一起事件中,中國船隻進入該水域的時間曾長達創紀錄的64小時,因此日本政府在2024年版的《防衛白皮書》之中,明確表示「為了遏制對我國的入侵,擁有從遠處阻止和消除入侵戰力的能力,日本將對無人水面載具(USV)進行『試點運用』,並與美國聯合戰鬥支援型等多用途USV」。

對此,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JIIA)客座研究員納吉(Stephen Nagy)表示,無人水面艦艇「有機會利用日本的工業能力,產出低價、可替代和有效的嚇阻性水面艦艇,從而阻止中國在東海或台海採取獨斷的行為」,他強調大量使用無人機、艦,能使日本「壓倒中國在數量上的不對稱優勢」,實現在相關地區的戰略目標,且現實情況是日本並無足夠人手可供配置,因此USV「將是克服自衛隊兵源下降問題和新兵招募問題的方法之一」。

日本聯合造船公司(JMU)已於2023 年,向日本海上自衛隊交付一艘無人水面艦艇,並在海自最新的「最上型」 (Mogami) 護衛艦上進行測試, 該級護衛艦未來也將成為無人水下載具母艦。

納吉強調,日本及其合作夥伴如何思考未來與中國的衝突,是重要的關鍵。 因為未來衝突將不再是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般,以航艦與戰機進行的大規模戰爭,而是可能由網攻、飛彈系統和無人機所組成的混合型態,因此「日本正在做好應對中國不對稱優勢的準備」。

連結:因應中國威脅 日美將聯手部署水面無人艦隊  — 上報 / 國際 (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