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強化邊海空防-看中國的戰略收縮

圖為北京軍事博物館陳列的軍武模型,巨大的螢屏上顯示習近平校閱解放軍部隊。

文/RFA亓樂義

今年的八一建軍節不同以往。習近平把邊海空防建設列為防衛重點,要求全軍提高衛國戍邊整體能力,防止在家門口發生亂局和戰爭,顯示中國正在進行戰略收縮,以新的科技加強邊海空防,聚焦國家安全基本盤,避免過度戰略透支,使中國能應對各種潛在的安全挑戰,確保周邊安全以及可持續的國家發展利益。

嚴防家門口生亂生戰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六次集體學習,主題是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成為慶祝八一建軍節的主調。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內容事關國家大政方針,這次習近平在學習會上強調,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邊海空防的內涵和外延發生深刻變化,影響因素更加錯綜複雜。邊海空防攸關國家主權、門戶安全和總體發展。為此要強化全域統籌,提高衛國戍邊整體能力。

由於中國快速崛起,軍力向外擴張,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的邊海空防應該沒有問題。實情則不然,中國陸地邊界2.2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1.8萬多公里。長期以來,邊海空防的防衛管控存在力量多元、條塊分割、政出多門、互不協調等多重問題,邊海空防漏洞百出。為此習近平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使黨政軍警民發揮合力,軍隊和地方邊海空防建設的規劃和任務能夠銜接,在全國形成一盤棋。

 所謂邊海空防,狹義上指邊防、海防和空防,以邊界地區、領海、領空防禦為主。廣義上指邊海空防的外延部分,涵蓋維護中國主張的海洋權益,範圍包括中國聲稱管轄海域內24浬毗連區、200浬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群島水域,以及南海九段線內的島嶼及其附近海域的所有海洋權益。總體來說,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約3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陸地國土面積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與周邊國家存在主權爭議。

習近平多次對軍隊說,中國正處在由大向強、將強未強之際,往往是國家安全的高風險期。尤其,周邊熱點地區局勢充滿變數,一些歷史積怨與現實衝突再次浮上水面,因此在中國家門口發生亂局和戰爭的可能性增大。這裡指的現實衝突,以維護島嶼主權和爭奪海洋權益為主。其中,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爭議最大,涉及的國家最多,發生衝突的概率也最高,而且中國與菲律賓和日本的海上對抗正在發生。

從狹義到廣義邊海空防

為避免把衝突引到家門口,習近平從2015年起突出海上軍事鬥爭和軍事鬥爭準備,指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面臨的威脅挑戰主要來自海上方向,因此要高度關注海上軍事鬥爭,加大海上戰爭的研究與準備,努力打贏海上資訊化局部戰爭。

由以上態勢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以200浬經濟專屬區為有效防禦範圍,底線是把衝突擋在狹義的邊海空防之外;解放軍前出經濟專屬區之外的地區,包括到西太平洋是拉大防禦縱深,作為抗擊外部勢力進入中國經濟水域乃至逼近大陸沿海的拒止區域。

可以說,習近平認定的邊海空防,不僅是狹義的陸海空邊界,更延伸到廣義的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後者是前者的前沿屏障,而前者存在的防衛管控漏洞,將以新的技術補強重構,進而推向廣義的邊海空防。

請注意:習近平要求全軍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不是既有作法和防衛武器數量上的疊加,而是強化科技賦能,以新型手段和條件,構建邊海空防立體智能管控體系。

《解放軍報》2023年7月指出,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空防,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迫切需要,是制衡強敵的迫切需要,也是確保周邊和平穩定的迫切需要。一口氣提到3個迫切需要,說明中國對自身的安全形勢評估,比外界想得更為複雜而嚴峻。

亟需《邊海空防法》

 如何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空防?《解放軍報》提出5項做法:一、加強邊海空防無人智慧化態勢感知網路建設,實現對邊海空防所有區域的全覆蓋監視和常態化巡視與偵察;二、打造作戰處理平臺,就是投入使用更多的無人化、智慧化武器作戰平臺;三、建立邊海空防態勢視覺化地圖,有助於邊海空防各級指揮員以及相關職能機構,瞭解掌握邊海空防最新態勢,提高決策與行動效率。

四、完善指揮控制鏈,運用大資料、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建成人腦+機腦模式的智慧化邊海空防指揮與控制體系,提升遠端化、精確化和高效化的邊海空防指揮和控制能力。五、構建綜合資料庫,最終實現邊海空防資料資訊的智慧流轉和利用,為指揮員快速決策提供即時的資料保障。

坦白說,這5項做法中的任何一項,都無法在短期內完成,而且環環相扣。構建邊海空防立體智慧管控體系,是一個逐步形成與強化的過程,5至10年內也許看到初步成效。難度很高,不做則無法應對外力強權對中國邊海空防帶來的壓力。

眼下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有待解決。長期以來,中國始終沒有事權統一的邊海空防法律體系,導致互不協調、各自為政。好不容易,2022年1月推出《陸地國界法》,但該法側重陸地邊界的防衛管控,對於海上和空中防禦的指揮和控制沒有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邊海空防涉及多個部門和不同領域,缺乏統一的法律規範,很難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

因此,在沒有推出事權統一的《邊海空防法》之前,即使有多項強化措施,也難以有效推進和落實。這也正是觀察習近平想要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要素。

另外,也應該看到,習近平為能順利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開始更加重視外交作用。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會上指出,要增進與有關國家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為邊海空防建設營造良好周邊環境。

今年7月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也同樣指出,對外工作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這些論述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出於現實需要。預料,在今後多年或相當一段時期,中國在周邊地區,包括在台海、南海和東海等敏感地區,都不會有冒進的軍事行動。否則,以中國現有的邊海空防體系,實在禁不起外力強權的挑戰。

可能面臨的戰爭

接著要問,習近平為何在這個時間點,把邊海空防建設列為防衛重點?一個合理的推斷是,中國多年的戰略擴張,導致四處受敵,並出現戰略透支,而必須回頭聚焦國家安全基本盤,守好邊海空防,預防外力強權乘隙而入。事實上,中國的主要戰略壓力都集中在家門口和附近海空域,沿著第一島鏈由北向南,直通到南海外緣。

解放軍的重要著作指出,中國未來可能面臨的戰爭,主要是維護祖國統一,以及海洋方向捍衛領土主權和權益的戰爭,是在一個異常複雜的國際大背景下進行,存在多方捲入,並出現多個對手聯合對付中國的可能性。

換言之,中國未來的主要戰場,是在廣義的邊海空防範圍之內,狹義的邊海空防同時暴露在外力強權的有效攻擊範圍內。在胡錦濤推動的和諧世界時期,外力聯合對付中國的形勢並未形成。當習近平吹響敢於鬥爭的號角,對外推動咄咄逼人的強壓態勢時,引來西方民主的群起而圍之,反而凸顯邊海空防百般漏洞有待補強和重構的緊迫性。

中國多年的戰略擴張,主要是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推進一帶一路,並且提前與美國進行全方位戰略競爭,導致經濟、軍事和外交資源的過度消耗。

如今戰略收縮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軍事上,中國把戰略重心從外部擴張調向鞏固內部,確保國家核心利益與安全;通過加強邊海空防建設,降低與鄰國和主要大國直接衝突的風險,減少資源消耗和戰略負擔;在海外軍事基地存在和擴展方面,可能會更為謹慎,避免捲入高風險的海外軍事行動。

擺出能戰能打姿態

 外交上,中國將加強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與對話,緩和區域緊張局勢,減少衝突和摩擦的概率。同時,通過多邊機制和雙邊合作,增強區域互信,構建穩定的周邊環境。

以上調整並不意味中國將減少對全球影響力的參與,而是通過更為謹慎和務實的策略,確保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保持中國的穩定發展。通過加強邊海空防建設,使中國足以應對各種潛在的安全挑戰,確保周邊安全以及可持續的國家發展利益。

由於台海、南海和東海,屬於廣義的邊海空防範圍,是中國加強軍事存在的重點,必將繼續擺出能戰能打的姿態,力圖減緩並扭轉外力強權在中國家門口的戰略壓制。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强化边海空防-看中国的战略收缩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