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後繼乏力」,中國的考驗又在哪裡?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全國都在關注中國海警與菲律賓海軍特種部隊在南海發生的衝突。圍繞菲律賓海軍非法擱淺在仁愛礁的馬德雷山號登陸艦,中菲兩國當面發生的只是一場類似「械鬥」的小衝突,但背後的大邏輯,則在於中國與美國圍繞南海周邊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的博弈。
與此同時,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北韓、越南開展一系列外交訪問之時,俄軍在俄烏戰場上投入了威力更加巨大的滑翔制導炸彈。該武器使用背後所反映出的戰場變化,無疑值得關注。
以德「斧」人之後
6月17日,中國海警發佈消息,當天菲律賓一艘運補船非法闖入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鄰近海域,中國海警依法對菲船隻採取管制措施。5時59分,菲運補船無視中方多次嚴正警告,違反《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以不專業方式,故意危險接近中方正常航行船隻,導致發生擦碰。
稍晚些,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甘羽表示,6月17日,菲律賓違背承諾,派出1艘運補船、2艘充氣艇非法闖入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鄰近海域,企圖向非法「坐灘」軍艦運送物資。期間,菲運補船危險接近、蓄意碰撞中方正常航行的船隻。中國海警對菲船艇依法採取警告攔阻、登臨檢查、強制驅離等管制措施,處置合理合法、專業規範。
結合此後中方和菲方進一步公佈的照片和視頻,以及其他外媒發佈的新聞報導,各界基本通過「拼圖」得到了此次事件的基本面貌:菲律賓方面在經過周密準備後,以多艘經過強化改裝的船隻試圖向長期非法擱淺在仁愛礁的馬德雷山號登陸艦上運送物資,遭到了中方海警力量的多重攔截;過程中,雙方船艇多次發生擦碰。最終,為了阻止菲律賓的非法運補,中國海警人員在截停菲船後登上菲船,在收繳菲方攜帶的槍械武器後對菲方運補船艇進行了去功能化;在此過程中,有菲方人員因自身的不當操作受傷。
儘管菲律賓方面對事情的經過做了各種避重就輕的陳述和惡人先告狀的強詞奪理,也試圖將受傷人員塑造成和印度空軍阿比·南丹一樣的「戰敗英雄」。但一系列關鍵事實不容否認:菲方確實在號稱運送人道主義物資的船隻上攜帶武器,運送物資的圖謀則完全失敗,菲律賓軍方以及菲律賓政府此前期望甚高的美方均未給予實質性幫助。
相比之下,中國方面從海警到海軍、乃至利益相關的漁民,則是各有任務、相互配合。中國海警根據任務特點,在事發水域由近及遠有針對性地佈置了小型的執法船艇,再以裝備中口徑艦炮的中型海警船壓陣。中國海軍則在事發水域周邊部署多型作戰艦艇和兩栖艦船,並派出以055型萬噸驅逐艦「大連」艦為核心的艦艇編隊進入蘇祿海,對菲律賓進行近距離的武裝示威。這一系列行動展示出了一個大國在維護海洋權益上的通盤考慮,也客觀體現出對各種可能烈度的矛盾衝突都留有充足的應對準備。
對中國來說,中菲之間的南海爭端在原則上無可退讓,但在衝突烈度升級上其實相當有限。在本輪仁愛礁衝突中,雙方爭議的核心就是已經擱淺25年的菲軍報廢登陸艦。中國民間對此比較激進的要求也就是摧毀或拆除這艘破船,消除中國海上執法力量在仁愛礁附近執法時的菲方阻礙。將中菲南海問題擴大到馬歡島、費信島、中業島、南鑰島、北子島、西月島、雙黃沙洲和司令礁等全部8處菲方非法佔據的島礁,中方的強硬措施也只是通過一系列軍事和執法行動,控制相關島礁上數百名非法居留的菲律賓軍警和平民,恢復我國對相關島礁的主權。即不存在對菲律賓本土島嶼的威脅,也沒有對諸如控制菲律賓內政外交的興趣。
但在菲律賓看來,為了能夠裹挾國內輿論,並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對非法佔據的南海島礁的鞏固上來,菲政府長期以來不僅扭曲事實,妄圖將自身在南海的非法主張合法化,還在各種場合含沙射影地炮製「中國威脅」,試圖將南海問題與所謂的菲律賓本土防衛問題搭上關係。
儘管中國對入侵菲律賓本土沒有興趣,歷史上最近入侵菲律賓的兩個國家正是如今菲律賓極為依靠的美國和日本,菲軍剛剛邁入導彈時代的那點傢伙事兒在中國看來也很難算得上有效威脅,但這次仁愛礁衝突之後,菲律賓網上就有一些聲音叫囂要用剛剛到貨的印製「布拉莫斯」岸艦導彈來針對中國,菲律賓軍隊也制定過諸如借助岸艦導彈、岸基雷達站、輕型戰鬥機等裝備打造作戰體系以抗擊所謂的「海上登陸入侵」計畫。
明眼人都看得出,菲律賓所依仗的,自然不是它自己採購裝備的那些武器,而是在法理上有條約保障的所謂「美菲軍事同盟」裡的美國軍事力量。只不過眼下的印太,美國軍事力量處於數月以來的低潮期,不僅兩個航母打擊大隊都離開南海方向向東向北行動,原計劃部署的「拳師」號兩栖攻擊艦也因故障無法出發。加上美菲在5月開始的一系列軍事演習都已結束,美軍參演部隊也陸續離開菲律賓,眼下的美國不僅缺少用本國軍事力量替菲律賓火中取栗的動機,也暫時不具備為菲律賓撐腰月台的實際力量。
而當意識到美國在這一事件的態度之後,菲律賓眼下的調門也只能逐步下調,試圖「維持現狀」,同時盡可能尋求所謂的「國際支援」,用反華同盟的言語共識來掩蓋其自身在南海實際行動中的孤立無援。
菲律賓此次的行動準備已屬周密,被我挫敗是一碼事,其處心積慮是毫無疑問的。
對中國而言,此次衝突則具有多重意義。它不僅標誌著上一個時期中國與菲律賓杜特爾特政府關於南海問題的「君子協定」已因菲方的背信棄義徹底失效,最近一系列行動中菲方主動展示槍械武器和被我海警繳獲的武器裝備,也表明菲方正在做升級衝突的準備。
而當下,中方在仁愛礁附近部署了相當規模的海上執法力量和海軍力量,菲律賓則在一系列衝突後處於補給缺乏、裝備損壞、人員疲敝、士氣低落的狀態。在形勢對比于我有利的時期,如何因勢利導,將這種有利形勢轉化為在南海主權博弈中有利的實際態勢,無疑是考驗中國海上執法部門的一道大題。
巨大炸彈加速俄烏戰爭?
本周,俄羅斯總統普京連續訪問北韓和越南,開啟了俄羅斯在亞洲的一次「外交破圍」。在經歷了前一階段的軍事科技合作後,俄羅斯與北韓的關係肉眼可見地進一步密切起來。普京在訪問期間與北韓簽署了《俄朝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甚至在離開北韓後還向外界表態「不排除向北韓提供武器」。
俄朝外交關係提升的背後,自然是俄羅斯在烏克蘭進行的「特別軍事行動」。隨著俄烏戰爭的進展,俄羅斯雖然仍要在戰場上承受不小的傷亡和裝備損失,但在目前的力量對比下,俄羅斯仿佛已經找到了一種「可持續」路徑,即放棄對快速擊敗烏克蘭的期待,通過有序利用本國的人力資源、相對更加健全的軍事工業以及不遜色於西方的彈藥籌措體系,在戰場上實現對烏克蘭軍隊更加「高效」的交換比,從而在互相消耗中逐步改善俄軍戰場態勢,並摧毀烏克蘭持續進行戰爭的能力和潛力。
這套邏輯在當下的俄烏戰爭進展中也得到了印證。一方面,俄軍仍在持續不斷地對烏方發動進攻,俄軍在頓涅茨克以西、哈爾科夫地區的一系列居民點周圍依然每天取得進展,實現有限的推進;另一方面,在遠端打擊火力和近距支援彈藥都得到整體保障的情況下,俄軍對烏克蘭後方設施的攻擊與對前進縱深烏軍目標的空襲也不斷進行。同時,在類似「龜坦克」和「加蓬坦克」這樣的戰場改造與各類無人機干擾機的配合下,俄軍對烏軍FPV無人機的防禦效果也在改善,讓俄軍作戰的「效費比」變得更加理想。
相比之下,烏軍在經歷了2023年下半年的大規模反攻失利後,實質上損耗了其自2022年開戰以來基於西方大規模援助組建和深度整訓的戰略打擊力量,加上全面動員的進一步開展和戰場上老兵及基層軍官的大量損失,烏軍在兵力供給上的品質也開始下降。結果便是上戰場的烏軍因裝備和兵員素質的劣勢會被俄軍快速殺傷,被迫將更多未充分訓練的部隊投入戰場,並因此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影響烏軍組建足夠規模的戰略預備隊。
在這樣的總體戰、消耗戰環境中,俄軍上周被證實投入了又一種看起來是「怪物」的武器——基於FAB-3000重磅炸彈改進而來的滑翔制導炸彈。儘管從技術上來說,滑翔指導炸彈元件已經是問世數十年的成熟技術,FAB-3000炸彈更是一種上溯起來有70多年歷史的「古代武器」。但當二者結合並被真正用於實戰時,它在製造某種程度上的「奇觀」的同時,也可能真實地對戰爭進程產生影響。
FAB-3000重磅炸彈作為一種蘇聯在冷戰初期研製並列裝的自由落體炸彈,結構本身了無新意,主要賣點在於其「大」或者說「重」。以相對常見的FAB-3000 M54型炸彈為例,該彈全重3067公斤,裝藥1200公斤,比此前俄軍在戰場上使用的1500公斤系列炸彈差不多大一倍,對各類目標的殺傷效果都要更強,單發炸彈造成的殺傷範圍也會更大。
這類武器在冷戰初期發展起來,既得益於當時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轟炸機的載彈量迅速增加,為攜帶和投擲它們提供了平台基礎,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許多堅固目標已經難以用更舊式的小炸彈予以摧毀。雖然這事兒整體上類似於「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體現,但當英國皇家空軍能用轟炸機投擲5噸多重的「高腳杯」炸彈一次性炸沉納粹德國戰列艦時,蘇聯和美國研製並裝備同類武器無疑也有其合理性。
但很快,炸平一切的核彈成了新寵,傳統超重型炸彈存在的必要性不復存在。蘇聯的巨型鐵炸彈型號定格在了M54,美國的5噸炸彈M121在1955年也取消了量產計畫,最終演變成在越南戰場的叢林中快速炸開一片空地用來起降直升機的某種「爆破工具」。
而在此後的一系列常規戰爭中,雖然常規鐵炸彈的必要性獲得承認,精確制導技術也成倍提升了其打擊效能,但受限於戰場防空態勢和戰術飛機的載彈量,炸彈雖然有時候需要更大,但也很難太大。美國冷戰期間的戰術飛機用炸彈裡,以MK84為基礎的2000磅炸彈接近1噸的重量就算是主流;蘇聯的各種炸彈類型裡,1500公斤的炸彈也是各類戰術飛機攜帶的最重磅武器。
冷戰結束後,B-2這樣的隱身戰略轟炸機的問世與針對大型加固地下掩體打擊的需求出現,讓諸如GBU-57和GBU-43這樣10噸級別的超巨型炸彈重出江湖,但它們必須使用戰略轟炸機投擲、且使用範圍限制也更嚴格,也不是一種能夠廣泛使用的武器。
而基於FAB-3000改進而來的滑翔制導炸彈則不然,雖然目前尚未有確鑿證據,但各界都認為這款炸彈可以不依賴於俄軍的戰略轟炸機,而可由俄軍現有的戰術飛機掛載使用。俄軍現役的SU-24M和SU-34攻擊機都可以掛載巨型的PTB-3000可拋棄副油箱,使其具備改進後掛載重量超過3噸炸彈的可能性;而滑翔制導元件能讓炸彈的攻擊距離延長,讓戰機免於臨空投彈,同時更容易地精准命中目標,加上其巨大裝藥量帶來的殺傷力,在觀測到俄軍開始重新生產FAB-3000炸彈後,外界都認為此類武器必然會成為俄軍接下來投入的裝備之一。
也正因此,當哈爾科夫州利普齊村附近遭遇了大型炸彈的直接攻擊時,外界對這類武器的使用也並不感到意外。
單純從技術角度而言,利普齊村屬於俄烏在哈爾科夫州交戰的幾處接觸線地區之一,俄軍在此地的攻擊就是單純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作為僅有幾千人口的居民點,利普齊並沒有什麼堅不可摧的大型永備地下工事。FAB-3000炸彈的大威力除了更大的殺傷範圍外,還附帶有巨大爆炸、震動和衝擊波,對於以分散的輕步兵為主、缺乏足夠後方火力支援和輪替兵力的烏軍一線士兵——特別是那些未經充分軍事訓練的動員兵而言,這樣的震撼很可能會震撼、動搖其作戰意志,甚至導致抵抗的瓦解。
在俄烏戰場上,這只是俄軍將奇思妙想與重新啟動的半套蘇聯軍事機器相結合的諸多「怪物」中比較令人震撼的一件。但對於其他面臨戰爭威脅的武裝力量而言,「力大磚飛」的重磅炸彈確實是瓦解城鎮敵軍的重要手段。比如以軍本輪在加薩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就極為倚重投擲2000磅重磅炸彈的戰機,將加薩地區大部分的高層建築都夷為平地,試圖以此摧垮哈瑪斯的抵抗意志。
儘管二戰期間有不少軍事家將戰術轟炸航空兵視為飛行的炮兵,但在現代戰爭中,戰術飛機投擲的炸彈在裝藥量和威力上都遠大於大口徑榴彈炮或遠端火箭彈的戰鬥部,其打擊效果也無疑更好。儘管這樣的打擊成本和技術要求都更高,但對致力於獲得戰爭勝利的國家和軍隊而言,很多時候這又是一筆不得不支出的投資。
考慮到3000公斤炸彈的製造成本與掛載條件,即使俄羅斯只是翻新庫存炸彈,它在戰場上的投入數量和使用頻率也會明顯低於其他炸彈。而這款武器能否取得其設想的「決定性」作用,就要看俄軍在接下來一系列軍事行動中的使用及其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