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垂直登陸-諾曼地登陸對解放軍的啟示

諾曼地登陸戰役是二戰時期規模最大,也被視為經典的垂直登陸作戰。

文/RFA亓樂義

6月6日是二次大戰盟軍諾曼地登陸80周年紀念日。解放軍從中得到啟發,包括運用空降方式進行垂直登陸作戰,使今後對台登陸作戰從平面轉向立體。

美軍登陸作戰主要方式

傳統的登陸作戰基本遵循從點到面、由近而遠、逐步向敵岸推進的平面作戰模式進行,垂直登陸作戰則越過傳統的線式攻擊,以立體、多方向和多點突破方式對敵展開縱深打擊。諾曼地登陸戰役是二戰時期規模最大,也被視為經典的垂直登陸作戰。

1944年6月6日淩晨,發起諾曼地登陸戰役前的4至5個小時,美英盟軍率先動用3個空降師,以傘降、滑翔機機降等方式,把3.5萬兵力空降在距海岸10至15公里的縱深戰場。盟軍從側翼及後方進攻德軍海岸防禦陣地,攻佔海灘通路和登陸場,奪取橋樑與交通等戰役戰術要點,破壞德軍抗登陸作戰體系的穩定性,並阻止德軍戰略預備部隊快速增援,以配合主力登陸部隊上陸,達到預期目的。

解放軍出版的相關著作指出,當時盟軍在歐洲戰場共有4個空降師,經過權衡和反復研究,最後決定全部投入戰鬥:3個師用於首波突擊,1個師作為戰役預備隊,因而大大增強垂直突擊力量,有力確保了後續的海上登陸行動。

在諾曼地登陸首波突擊梯隊中,有5個步兵師、3個空降師,空降師占了首波突擊行動人數的近4成。如此大規模使用空降部隊可謂空前。二戰結束後,美軍加大垂直作戰力量比重。到1970年代,美軍在戰鬥條令中明確規定,登陸戰役首波突擊部隊以2/3兵力搭乘運輸機或直升機實施垂直登陸,另外1/3兵力乘載登陸艇或兩棲突擊車從水面登陸。此後,空中垂直登陸成為美軍登陸作戰的主要方式。

「以空制地」的典範

1950年代解放軍就知道垂直登陸的厲害,為此1955年在遼東半島舉行大規模抗登陸演習。葉劍英元帥在總結報告中指出,與登陸作戰相配合的空降作戰不僅是戰術性和戰役性,也具有戰略性。因此,今後戰爭「不一定是先從前沿開始,也可以使用空降兵,特別是戰略空降,從縱深開始。」當時所指就是針對美軍可能採取的空降行動,而以抗登陸演習作為應對。

不過,垂直登陸的突擊效果雖大,但它卻不是單獨的作戰行動。美英盟軍在空降前3小時,共出動轟炸機4,500架次,對空降地區實施航空火力準備。就是在空降部隊發起進攻前,轟炸機先對德軍防禦陣地進行密集空襲,確保空降部隊能安全著陸。

實戰證明,奪取並保持「制空權」是成功實施垂直登陸作戰的前提條件。《中國國防報》今年1月4日報導稱,美英盟軍在諾曼地登陸戰役中的空襲作戰成為「以空制地」的典範。

從1944年2月20日起,盟軍以源頭打擊,重點轟炸德國飛機製造廠,破壞70%的廠房,導致德國飛機產量迅速下滑。隨後,盟軍全面集中轟炸法國境內的一線和二線德軍機場,摧毀德軍賴以實施防空作戰的機場基地。德國空軍戰力被極大削弱,只能依託少數後備機場及野戰機場對盟軍進行零星和小規模的襲擾。由此,盟軍在空降作戰之前,已經奪取並保持在諾曼地地區的戰略和戰役制空權。

除此,制空權在阻滯德軍強大戰略預備隊增援諾曼地的行動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盟軍空軍以建立空中封鎖線、多點分散摧毀等方式展開」鐵路轟炸」計畫,對德國中西部、法國北部及比利時境內的鐵路樞紐、橋樑等德軍預備隊賴以機動的關鍵路段實施密集突擊,導致德軍鐵路運輸量降低62%。

德軍強大的戰略預備隊在盟軍的空中火力封鎖下難以推進,僅能採取小股部隊分散機動、夜間隱蔽行軍等方式實施機動增援。盟軍的空襲迫使德軍無法集中兵力組織大規模抗登陸作戰,盟軍的登陸行動得以順利展開。

一江山島聯合登陸作戰

其實,中國對登陸作戰必須先掌握制空權並非沒有經驗。1955年1月,解放軍對國民黨控制的一江山島發起聯合渡海登陸作戰。解放軍在戰前出動260多架次飛機,連續7次轟炸一江山、大陳等島嶼的軍事目標及停泊艦艇,直到取得制空、制海權才發動奪島作戰。

一江山島位於浙江東部外海,面積1.75平方公里,是大陳島北部的前哨陣地,國民黨守軍有1,100多人。解放軍面對此彈丸之地,出動184架飛機、137艘艦船,總兵力1萬多人。解放軍有絕對優勢,但沒有制空權也不敢貿然攻擊,可見登陸作戰之難。這是解放軍首次,也是僅有的一次聯合登陸作戰。

從一江山戰役以來,中國軍隊已有60多年沒有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更沒有組織實施資訊化大規模登陸作戰的經驗。現有的登陸作戰理論主要借鏡二戰時期美國、英國和蘇聯的實戰成果,以及戰後西方局部戰爭中的登陸作戰經驗。

中國軍方對垂直登陸作戰理論的研究還很滯後,相關的軍事訓練起點和層次較低,更無實戰經驗可供參考。因此,美國戰略學界包括軍方人士,不認為解放軍有能力對台灣發動全面的三棲登陸作戰。

解放軍的優勢

不過,華盛頓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 )亞洲參與專案主任金賴爾(Lyle Goldstein)有不同看法。6月6日,他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分析指出,解放軍一直積極總結諾曼地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這些似乎直接影響到應對台灣突發事件所做的準備,包括在台海布放水雷,阻止外軍介入;為掌握制空權,在戰機數量上與敵方保持懸殊差距等。

另外,盟軍在登陸諾曼地作戰之前,以出其不意和戰略欺敵使德軍誤判登陸地點,把防禦重心放在加萊而非諾曼地,盟軍得以利用德軍防禦的薄弱環節,乘虛而入。解放軍認為,盟軍的戰略欺敵很有啟發。

金賴爾指出,許多西方軍事專家以諾曼地的案例錯誤地認為,中國永遠不可能完成如此複雜的登陸行動,尤其解放軍沒有盟軍那樣的登陸經驗。然而,解放軍的指揮官擁有比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將軍所不具備的許多優勢,如衛星偵察、無人機和攻擊直升機。

此外,解放軍面對的台海既不是強固的防線,也不是經驗豐富、戰鬥力強大的納粹德軍。在他看來,中國可以全面入侵台灣,也就是可以對台實施三棲登陸作戰。

台灣沒有適合兩棲登陸灘頭

我們先不對以上不同說法作出評論,只就客觀現實層面進行說明。去年7月,台灣的前國防部軍政副部長陳永康主持了一項民間區域的安全兵推。兵推以2027年為場景,估算中國軍隊可用於三棲進犯兵力,包括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的6個陸軍兩棲合成旅以及4個陸戰旅,合計10個旅可用於兩棲攻擊。

在軍用船艦部分,估計中國軍隊可動用的戰車登陸艦約44艘、071型綜合登陸艦約12艘、075型兩棲突擊艦約6艘;加上隨艦透過直升機實施空中機動作戰部分,精算出中國地一波攻台兵力可達到41,217人。

台灣的海軍預備役少將夏光亞指出,解放軍要對台實施登陸作戰「其實遠比想像中困難」。首先,台灣的海灘退縮情況非常嚴重,使得台灣可實施登陸的沙灘只剩下8處,從北部的金山到八里、桃園新豐到新竹南寮、台中高美、台南喜樹、高雄林園、屏東加祿堂、宜蘭與台東知本等。

夏光亞說,這8處登陸沙灘還充斥許多人工海堤、消波塊(用來吸收海浪衝擊以保護海岸的大型水泥塊)、魚塭(魚池)、風力發電機組等,而且海灘後方缺乏足夠的展開空間,這使得台灣本島已經沒有可供執行正規兩棲登陸作戰的灘頭。如果使用氣墊登陸艇,因受限於浮升能力限制,也無法有效突破台灣海岸線上的人工海堤與消波塊。

如果是垂直登陸作戰,解放軍是否就能越過以上登陸障礙呢?沒有這麼簡單。之前提到空降作戰(包括傘降和機降)是以掌握制空權為先決條件,也就是來自空中遠端精確火力對空降場附近敵軍實施70%以上的摧毀,才可能使空降兵力得到安全保障。否則,缺少重裝武器的空降部隊很容易遭到守軍的圍殲。

解放軍對台登陸作戰五大挑戰

從總體戰場態勢來看,在垂直登陸之前,解放軍的預先火力準備至少要削弱台灣總體作戰能力的50%以上,並摧毀60%以上台軍電子目標,才能為登陸作戰創造有利條件。這不容易在先期作戰中做到。

解放軍的相關著作提到,對台登陸作戰將面臨5大挑戰:一、兵力集結明顯,難以隱蔽行動企圖;二、受渡海作戰自然環境影響,力量投送受限,難以迅速形成對台優勢;三、多軍兵種聯合作戰,組織指揮與協同難度增大;四、台灣設防嚴密,解放軍背水攻堅,奪占登陸場極為困難;五、組織實施跨海後勤保障任務艱巨而繁重。可見,對台登陸作戰遠比外界想像中困難。

解放軍對台登陸作戰從平面轉向立體,是總體對台作戰的一大進步,但需要高強度制空權的持續配合才能奏效,難度很高。大量使用無人智慧作戰力量將從根本上改變對台登陸作戰面貌,但在相當時期內看不到這種可能。因此可以這麼說,三棲登陸是對台作戰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成本最多又最容易使外力介入的作戰方式。弄不好,衝擊中共政權,有誰願意這麼做呢?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垂直登陆-诺曼底登陆对解放军的启示 — 普通话主页 (rfa.or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