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尷尬的B-1B與美國戰略空軍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是2024年的第一周,然而世界並未因為辭舊迎新就停止動盪。

俄烏在新年之際互相進行了大規模襲城,根據西方媒體報導,北韓提供的彈道飛彈在俄烏戰場上首次「亮相」,也讓北韓這個俄烏戰場上的「利益攸關方」又多了一種影響戰局的手段。同樣在本周,一架美國空軍的B-1B戰略轟炸機在美國本土墜毀,作為冷戰結束後墜毀的第一架B-1B轟炸機,這次事故可能會對美國戰略空軍帶來更多的變化。

俄烏戰場上的「新武器」

從2023年12月底開始,似乎是要對這一年的俄烏戰爭有所交代,俄羅斯與烏克蘭又重新對對方展開了大規模襲城攻擊。2023年12月29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多座城市和目標發動了飛彈和無人機襲擊,造成至少39人死亡,159人受傷;30日,烏克蘭使用多管火箭炮對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市市中心進行了攻擊,導致至少21人死亡;12月31日,俄軍又對位於哈爾科夫的烏軍「決策中心」和多個軍事設施目標進行飛彈打擊;2024年1月1日,烏軍向頓涅茨克和布良斯克州進行了炮擊和無人機攻擊;1月2日,俄軍又用飛彈和無人機對基輔地區的烏軍軍工企業發動打擊;此後的1月3日、4日,俄烏也各自宣佈攔截了對手發射的大量飛彈和無人機。

對於俄烏這兩個幅員廣闊、不缺可打擊目標的國家來說,互相進行這類規模不大不小的襲城戰,除非炸死什麼不可替代的高級軍政要員,否則除了造成一定人員傷亡、短期內給雙方民眾帶來一定程度民心士氣的打擊外,很難產生所謂「幾彈定勝負」的決定性打擊效果。每天向對方發射多少枚飛彈、同時努力攔截對方多少枚飛彈的活動作為總體戰的一部分,不可過度看重但也不可毫不在意,成為一種穩定的「戰爭物資」支出手段,消耗對方的防空反導物資,消磨對手的戰爭信心。

在此情況下,有關「北韓彈道飛彈」的消息就登上了國際媒體的版面。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向記者們透露,俄羅斯最近使用北韓提供的短程彈道飛彈對烏克蘭發動了若干次打擊,並稱美國將對這種武器交易施加額外的制裁。他在去年年底的時候表示,俄軍至少使用了一枚北韓彈道飛彈對烏克蘭進行了打擊,而在1月4日更表示,俄軍發射了「多枚」北韓飛彈參與到大規模的襲擊中來。

儘管北韓和俄羅斯都否認兩國進行了軍火交易,但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所謂「北韓向俄羅斯提供百萬發炮彈」的消息在幾乎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四處流傳,現在逐漸成為某種俄烏戰局觀察家們的基本共識,由此看來,朝俄在武器裝備上的物資流動也許不能稱之為「軍火交易」,但兩國在這一領域出現某種「產品交割」確實是大概率事件。

一方面,北韓作為傳統的蘇聯盟友,長期以來裝備和仿製各種蘇式武器裝備,本國多種武器彈藥與俄軍系出同門甚至完全一致,朝軍裝備的152毫米加榴炮、122毫米榴彈炮、122毫米火箭炮等的彈藥理論上可以直接在同類型的俄軍裝備上使用。特別是隨著俄軍在戰場上損失的裝備增多,被迫啟封大批舊式裝備之後,北韓彈藥在俄軍裝備上的「無縫銜接」變得更加容易。

另一方面,身處朝鮮半島這樣一個依舊處於大規模全面戰爭邊緣的地區,長期奉行先軍政治的北韓為了備戰打仗生產和囤積了海量的彈藥,的確有能力向俄羅斯提供支援俄軍一段時間消耗的彈藥數量。

2023年下半年傳出所謂「北韓對俄移交百萬發彈藥」的消息之前,互聯網上曾出現過零星的「北韓彈藥現身俄烏戰場」的報導,但多數是一些北韓在上世紀80-90年代出口到中東地區,隨後流散於國際軍火市場,最後被各路軍火掮客替北約搜刮後供烏軍使用的零散彈藥。

而如今所謂的「北韓炮彈大規模送俄」雖然有諸如火車站衛星照片之類的線索,卻幾乎沒有看到來自一線的彈藥證據,反而令人感受到了大規模官方掩護活動存在的可能——畢竟這些彈藥上一看便知的「北韓元素」主要是可以洗去、遮蓋和塗改的油漆標識,至於更加細微的炸藥成分、裝填工藝等差別,既難以在戰場上進行,又難以被公眾所輕易理解,自然缺乏一目了然的說服力。

相比之下,反倒是一系列「北韓彈藥炸膛」和「北韓彈藥打不准」的段子在互聯網上流傳,最初用來嘲諷俄軍,後來也逐漸消失不見——畢竟誰都明白,在已經進入總體戰狀態的俄烏戰場上,打得不准沒有那麼糟糕,沒有彈藥才是致命的。

炮彈、火箭彈上的這一番道理在彈道飛彈領域同樣適用,只不過在技術含量更高的飛彈上,朝俄之間的狀況有不少差異。從存量規模看,由於北韓完全掌握固體火箭燃料技術的時間較晚,北韓手中基於「飛毛腿」飛彈仿製發展而來的「火星」-5/6/7系列彈道飛彈,從上世紀80年代持續生產到本世紀前十年,肯定是數量最多的,但這些液體燃料彈道飛彈不僅發射準備時間長,隱蔽性差,精度也較差,基本不具備對於烏克蘭堅固點目標的有效打擊能力,性能上不符合俄軍的使用需求。

而且,這些飛彈無論是使用的地面發射準備車輛配置還是飛彈本身的結構,都與俄烏在戰場上使用的固體燃料彈道飛彈有著根本性差別。一旦發射車輛暴露在對方偵察手段下,或者飛彈殘骸為烏方所掌握,則北韓向俄羅斯提供彈道飛彈的消息將毫無遮掩,而前二者幾乎是彈道飛彈在戰場上使用後必然會暴露的資訊。

如果是固體燃料彈道飛彈,排除掉定位和構造都過於獨特的北韓「超大型放射炮」,考慮到北韓掌握大規模量產此類飛彈的時間,北韓近年來頻繁亮相的「火星」-11系列(此前被戲稱為「金斯坎德爾」)的短程彈道飛彈,由於其造型和發射車都與「伊斯坎德爾」類似,就成了相對比較符合對於飛彈性能的要求,同時相對不容易暴露身份的產品。

考慮到北韓「火星」-11在2019年就進行了首次試射,發展至今已經相對成熟;加上北韓在2022年這一年內試射了92枚彈道飛彈和其他飛彈,並多次對外展示其飛彈生產廠房,顯示其具備充足的飛彈生產能力,北韓向俄羅斯提供一批相對先進的彈道飛彈這事兒,至少在純粹技術層面上並非毫無可能。

從西方公佈的相關所謂「證據」來看,雖然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的指責可以算是美國對於此事的某種官方態度,但自2003年以來,美國在辨識別國武器裝備上的專業度和可信度已然破產,根本承擔不了多少信用,反而是部分媒體和社交帳號上認為落在烏克蘭境內飛彈的部分彈體結構及燃氣舵照片更有說服力:這些飛彈結構從特徵上看既不太像戰前俄羅斯生產的「伊斯坎德爾」,也不像烏克蘭戰前裝備的「圓點」-U,反而與北韓此前官方公佈的圖片裡部分結構類似。

這也符合北韓飛彈在總體設計上參考蘇聯飛彈技術,但在具體產品設計上又自力更生的一貫特點。哪怕這些飛彈內外的結構因為飛行中的高溫已經嚴重燒蝕,根本看不到彈體內外的標識文字(北韓甚至很可能在交付給俄羅斯飛彈之前已經抹去了北韓文字),它們來自北韓的可能性依然相當高。

考慮到俄烏戰場上的巨大消耗與北韓彈道飛彈的實際產能,北韓即使能夠向俄羅斯交付一部分彈道飛彈,其數量也只夠作為俄羅斯總體戰中彈道飛彈消耗的一種補充,對於俄烏戰場的局勢,目前來看很難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但對於朝鮮半島而言,這意味著北韓自行研製的彈道飛彈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獲得了其飛彈參考物件國的認可,並難得地經受了實戰考驗。對缺乏大規模試射飛彈環境和條件的北韓來說,這一切都難能可貴,而對於在朝鮮半島及其周邊還要繼續應對這些飛彈的其他國家來說,這一消息可能就不那麼美好了。

「槍騎兵」的致命墜機

據美國《星條旗報》消息,當地時間1月4日,1架從美國南達科他州埃爾斯沃斯空軍基地起飛的B-1B戰略轟炸機意外墜毀,機上4名機組人員全部彈射逃生,其中一人被送往急診室「處理背部問題」。

這起墜機事件發生在當地時間4日下午5點30分(北京時間5日淩晨6點30分)左右,墜毀的B-1B戰略轟炸機機號為85-0085,屬於美國空軍第28轟炸機聯隊。報導稱,當時這架飛機正在執行訓練任務,已經準備在埃爾斯沃斯基地的跑道上降落,隨後就發生了意外。埃爾斯沃斯空軍基地的氣象記錄則顯示,當時基地的空中能見度很差,存在薄霧和低空雲層。

美國空軍表示,在事故調查委員會完成調查之前,不會公佈有關墜機事件的詳細資訊。但一些早先來自  「臉書」等社交媒體上的消息推測稱,事故原因基本確信是大霧和結冰。此外該消息還表示,其「飛行夥伴」向其透露稱,他們在早上試圖取消(或推遲)飛行訓練(但顯然沒有成功),事發時霧很大,並且在跑道上「瞬間」形成了冰凍。隨後該基地的空中交通被關閉。

由於俄烏戰爭中俄羅斯的幾處戰略轟炸機基地屢次遭到襲擊,加上近年來B-2A戰略轟炸機每隔幾年就要出一次不大不小的事故,所以縱使戰略轟炸機對於大國空軍意義非凡,但畢竟美國空軍138架戰略轟炸機的機隊規模世界第一,損失一架B-1B遠不像俄羅斯空天軍損失一架圖-160那樣痛心疾首。再加上眼下B-1B已經退出核戰備值班任務,其戰略意義要進一步下降,哪怕這是B-1B轟炸機冷戰結束以來的首次事故追擊,大家對於它的損失本身並沒有太大震動。

這多少有點映射了B-1B這款戰略轟炸機本身的坎坷命運。作為不甚成功的B-1A專案的後繼型號,B-1B的上馬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兌現在競選總統時沒有許可權知道B-2專案存在的雷根有關「重啟B-1」的競選承諾。

雖然相比B-52大幅提升了飛行性能,但美國空軍從1985年接收第一架量產B-1B之前就基本放棄讓它們按照設計使用低空超音速的手段突防蘇聯的防空系統。而在B-2A服役之後,B-1B機隊完成交付僅僅5年,卻被打上「非隱身」的標籤,在既不先進又不便宜的狀態下,被空軍一邊折騰一邊嫌棄,甚至大有成為三種現役戰略轟炸機中最先退役型號之勢。

由於B-1B「既不先進又不便宜」,加上該機不像B-52那樣可以在停產後去飛機墳場拆老前輩的零件給自己續命,導致美國空軍一方面看似對B-1B委以重任,一方面又以肉眼可見的形式對B-1B機隊進行「湊合」。

按照美國空軍的設想,在遠端反艦飛彈LRASM列裝以後,B-1B依靠其較高的飛行速度和大載彈量,是美國空軍從關島起飛發射該型飛彈攻擊解放軍渡海登陸船團的絕對主力。但美國空軍一個財年採購25枚左右的摳搜勁兒,顯然讓B-1B陷入了有機無彈的境地。美國空軍還計畫讓至少一個中隊的B-1B接受改裝,使其能夠在機內彈倉和機身腹部的外掛點上同時搭載AGM-183A高超聲速武器,結果改裝還沒進行,AGM-183A反而因為連續的試射失敗宣告下馬。為了延長B-1B的使用壽命 ,美國空軍於2021年時將B-1B機隊的規模從62架削減至45架,同時進一步限制使用中的飛行包線,以有效延長可變後掠翼飛機的使用壽命。所謂「維持維持、克服克服、攔著延壽升級別做、特批比B-52還優先退役」也不是說著玩的。

根據飛機的殘骸和此前自稱是事故機「飛行夥伴」的社交帳號透露的消息,這架B-1B的墜機事故中顯然有不少因素是人為的操作問題,但飛機在事故中是否遇到了技術故障,對B-1B機隊來說則十分重要。

一方面,戰略轟炸機的重要性,使得美國空軍習慣性會在某一型轟炸機遭遇事故後停飛機隊一段時間,以便確認事故原因不會在同型機上重演;另一方面,對於B-1B這樣已經進入服役生涯後期的機型而言,這類事故如果有明顯的技術故障因素,不管是設計缺陷還是疲勞引發,都有可能對B-1B服役後期的命運產生影響。

畢竟眼下B-21專案雖略有推遲但總體進展順利,距離其計畫服役的2026-2027年也不剩多久;而B-1B在缺少原計劃配附使用的武器的情況下,也很難在其原本預設的作戰區域——西太平洋發揮其想定中的作戰能力。與其讓本就定位尷尬的B-1B白耗軍費,不如讓其早些退役,節約軍費投資下一代戰機來得划算。

在目前美國的軍事力量建設上,戰略轟炸機是相對最為「高枕無憂」的一個領域:中俄現有的空基核打擊力量要麼還在建設之中,要麼規模十分有限。而在美國B-21戰略轟炸機已經投入試飛的狀態下,兩國的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平台還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在相對寬鬆的戰略環境下,美國空軍會如何處理手頭的新裝備與尷尬的老裝備的關係,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連結:一周军评:尴尬的B-1B与美国战略空军-施洋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