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即將發佈首份「國防工業戰略」,重振國防工業,因應中國的挑戰
文/VOA薛小山
未來幾周,美國國防部將公佈首份《國防工業戰略》,為國防部未來三到五年的工作重點、政策制定以及工業基礎的計畫和投資提供指導。美國媒體日前獲取的未公佈該戰略草案警告說,美國國防工業目前建造能力不足,難以跟上中國的發展步伐。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國防工業潛力巨大。一旦美中開戰,美國也可以迅速轉變為類似二戰時的「民主兵工廠」。
美國國防部負責採購和維護的副部長威廉·勒普蘭特(William LaPlante)12月2日在雷根國防論壇(Reagan National Defense Forum 2023)上說,美國的首份國防戰略將有四個重點,包括建立有韌性的供應鏈、勞動力的準備情況、靈活的收購,以及公平有效的市場機制或者經濟威懾。
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Lloyd J. Austin)也在同一個論壇發表演講。他說,美國目前已經啟動了‘近40年來最雄心勃勃的國防工業基礎現代化的努力’。」
奧斯丁說,追加預算申請中大約有500億美元將投入美國國防工業基礎,這將在美國30多個州創造或支持數萬個良好的就業機會,包括在亞利桑那州製造導彈,威斯康辛州和印第安那州製造車輛,在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製造炮彈。
美國目前軍工建造能力不足
「美國國防部和政府必須向工業界表明我們有決心堅持到底,包括有可持續的資金。我們還必須表明美國對於(國防)生產是很嚴肅的。」 勒普蘭特在會上說,「數量很重要,生產很重要,當你在研發原型或技術時,你要考慮如何大量生產。這是我們要求工業界思考的問題。」
美國媒體Politico獲得的落款日期為11月27日的美國國防工業戰略草案指出,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目前 「不具備大規模迅速滿足全方位軍事生產需求的產能、能力、回應力或韌性」。報告說,美國製造了世界上最好的武器,但卻不能足夠快速地生產出來:「這種不匹配帶來的戰略風險日趨增大,因為美國面臨著支持積極作戰行動的迫切需求……同時還要威懾印太地區日益緊逼的更大、技術更先進的威脅。」
報告指出,中國在過去30年中已成為造船、關鍵礦產和微電子領域的「全球工業強國」,中國的工業產能「不僅遠遠超過美國,還超過了美國的主要歐洲和亞洲盟友的總和」。
報告還指出,新冠大流行暴露了供應鏈的脆弱性,而且美國大力生產武器來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的兩場戰爭,「很明顯,生產和供應能力不足已成為貫穿生產和供應鏈所有環節的頑疾。」
美國國防工業潛力巨大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美國治理項目資深研究員珍妮佛·卡瓦納吉(Jennifer Kavanagh)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的確存在一系列弱點,包括關鍵系統生產緩慢, 零件件庫存不足, 缺乏能允許國防工業在危機中更快地擴大規模過剩產能, 以及國防部的需求與私企國防承包商的激勵之間的不匹配。
但是,她說:「儘管存在這些差距,美國國防工業過去表現出了在更短時間內比預期更快地擴大生產關鍵系統的能力。」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喬納森·卡弗利(Jonathan Caverley)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國防工業基礎在擴大生產方面存在困難,特別是對於與中國交戰所需的高端武器,這既需要時間又需要資金。
不過,他舉例說,美國陸軍最近在快速增產炮彈方面取得顯著成功,「美國如果投入足夠的投資,可能會相對迅速地產生重大影響。」
五角大樓近期一直在努力重振和擴大本土軍火生產線。國防部副部長勒普蘭特透露,僅僅一年內,美國155mm口徑炮彈產量從每月1.4萬發增加到8萬發,並計畫到2025年每月生產10萬發。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馬克·蒂森(Marc A. Thiessen)11月29日發表的研究發現,美國國會批准的680億美元軍火和其他物資援助中有近90%的資金實際流向了美國人,至少有31個州、71個城市的117條工廠生產線正在為烏克製造武器系統。
美國近期還推出了「複製器」(Replicator)戰略,計畫在兩年內建立一支由數千架小型廉價無人機組成的軍隊,削弱中國的市場主導地位。
卡弗利指出,美國可以生產數量相當大的出色戰機,包括戰鬥轟炸機、監視和後勤飛機, 中國在這方面尚無法競爭,但中國似乎更有能力大規模生產出色的水面艦船。「不過與水面艦船相比,飛機通常在技術上更為複雜。」
他指出, 在更具有創新性的國防應用領域,例如網路、太空、人工智慧、3D列印等等,很少有證據表明中國顯著領先美國(可能除了導彈技術)。
一旦美中開戰,美國可能恢復二戰時的」民主兵工廠」
持續近兩年的烏克蘭戰爭顯示,長期消耗戰仍然是一場關於工業規模、鋼鐵和軍火數量的比拼,先進技術無法完全取代數量優勢。專家們指出,如果美國和中國開戰,很有可能同樣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
勒普蘭特在雷根國防論壇上指出,印太戰區的衝突將和烏克蘭戰爭一樣涉及高強度的火力(high-volume fires),「你可以在同一時間增加高強度的電磁干擾、電子戰和網路戰,但高強度的火力是事實。想像一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上將在潛在的衝突中將不得不應對的目標數量,那是巨大的。」
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羅傑·威克(Roger Wicker)在這場論壇上強調,「中國正在建設一支只能被視為為戰爭做準備的海軍。他們的戰爭對手是誰?答案顯而易見,美國需要認真對待……但美國遠遠還沒有為中國希望能夠在2027年實現的目標做好準備。」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卡弗利認為,美中這兩個擁核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可能會以「首發打擊戰」(battle of the first salvo)開始,先射擊的一方在首輪交戰中獲得巨大優勢,而美國對這種戰鬥準備得相當充分。至於隨後的持久戰,他認為,儘管中國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美國仍然擁有龐大的經濟和無與倫比的軍事和民用研發能力。
「我猜測在衝突的中期,比如在五年內中國可能會在(國防)生產方面領先美國,但美國在長期內仍能有效競爭。」
耶魯大學歷史學者邁克爾·佈雷內斯(Michael Brenes)告訴美國之音,一旦美中開戰,美國可能會恢復二戰是的「民主兵工廠」。「現在如果美中發生衝突,也許會看到差不多類似全面戰爭的情況,人民被動員起來,威脅變得更加緊迫,也許會迫使政策制定者向民主兵工廠邁進。美國可以成為 2023 年新時代背景下的民主兵工廠。」
2023年10 月 19 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講話中援引羅斯福總統在二戰時的口號,表示準備好再次成為支持自由事業的「民主兵工廠」(arsenal of democracy)。
但有批評人士認為,如今中國似乎佔據了美國在二戰初期所處的位置,美國軍工業的輝煌歷史不會重演。背後原因包括,美國2023財年的軍費開支占GDP的3.1%,接近二戰以來的最低水準;製造業基礎在大幅萎縮,國防產業勞動力從20世紀80年代的320萬人下降至今天的110萬人;107家國防公司在1993年後過度整合為軍工五巨頭,阻礙了高效的市場競爭等等。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前專欄作家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 )發文表示,「如果美國盡最大努力也只能生產出1995年炮彈產量的1/9,而中國可以生產出超出美國200倍的艦艇,那麼二戰和冷戰時期存在的民主兵工廠就消失了。即使這些數字被誇大了三倍,這仍然意味著民主兵工廠已經消失了。」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卡弗利教授指出,美國當然有能力恢復「民主兵工廠」,但這是政治上必須做出的一種取捨和選擇:「美國越接近具備戰時工業激增能力,這在和平時期看起來越‘浪費’。這是一種可以管理的困境,並不是要解決的困惑。」
友岸外包還是重建美國國防工業基礎?
儘管與中國的交鋒可能會是美國自二戰後面臨的最棘手、最昂貴的戰爭,另一個嚴峻的事實是,美國還面臨來自由中俄朝伊等反美勢力所構成「邪惡軸心」的挑戰,面對同時在亞洲、歐洲、中東三線作戰的可能性。
耶魯大學歷史學者佈雷內斯認為,美國目前的國防工業無法支撐三線作戰。他建議,美國亟需加強政府對國防工業的規劃和控制:「如果美國有興趣提高效率,就應該對國防產業施加更大的控制,加強監管,以便簡化流程。」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卡瓦納吉認為,美國應該將國防工業產能和資源更集中地投入到未來衝突中可能最需要的先進系統上,比如精確制導導彈、攻擊潛艇和各種防空系統。
「美國應該對彈藥這樣的商品進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並在無人系統等新興技術領域更好地利用私營部門。美國與其試圖為所有盟友和夥伴生產足夠的武器,不如投資他們的國防工業基礎,以便更好地滿足其自身國防需求。」她說。
美國近來不斷深化和烏克蘭、台灣、印度等民主夥伴的國防產業合作進程。美國和烏克蘭官員星期三(12月6日)簽署了一份關於共同生產關鍵武器以及兩國技術和資料交換的意向聲明。
不過,美國退役海軍上校傑裡‧亨德里克斯(Jerry Hendrix)11月30日發文指出,外包行動將會削弱美國的國家主權,日韓等亞洲盟友很難在對華衝突中保存工業完整。「重建美國自己的國防工業基礎將是更明智之舉,即使成本很高。」
Politico 報導稱,《美國國防工業戰略》報告草案建議,國防部「需發展更具韌性和創新性的供應鏈」,投資小型企業,更加關注創新。」 該報告還呼籲「公共和私營部門集中精力建立和保障產能和能力,確保軍隊有充足的軍備物資來威懾我們的潛在對手,且必要時在戰鬥中擊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