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美國戰略態勢對準中俄

第一艘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艦預計2031年服役。

文/rfa亓樂義

美國國會戰略態勢委員會(SPC)10月12日發表一份最終報告指出,美國將面對兩個勢均力敵核武國家的威脅,雖然發生重大核衝突的概率很低,但與俄羅斯和中國任何一方或雙方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並非不可避免,而是正在增加。美國及其盟國與合作夥伴必須通過擴大常規力量、加強聯盟以及強化核武器現代化計畫,做好同時威懾和擊敗這兩個對手的準備。

同時威懾中俄

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傑斯(Mike Rogers)透過聲明表示,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必須同時威懾兩個近乎同級的核武對手。這份報告為美國的戰略態勢敲響警鐘,如果美國想威懾明天,現在就需要迅速做出改變。

戰略態勢委員會2022年成立,由國會6名民主黨人和6名共和黨人所組成的跨黨派委員會,負責評估美國面臨的長期威脅,並就美國常規與核力量的變化提出建議。

這份長達145頁的報告稱,中國和俄羅斯的威脅將在2027年至2035年期間變得更加嚴重。然而,報告經過1年審查發現,美國缺少一個應對中國和俄羅斯兩個核武國家帶來威脅的全面性戰略,也缺乏這種戰略所需的力量結構。

同時,報告的結論與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拜登認為,美國目前的核武庫足以威懾俄羅斯和中國的聯合力量。報告則擔憂美國目前所處的戰略態勢,為此國家必須進行投資。戰略態勢委員會副主席凱爾(Jon Kyl)表示,總統和國會應當向美國人民闡明,提高軍費是付出相對較小的代價,用來努力避免與中俄發生一場可能的核戰爭。

目前美國有一個為期30年的核武現代化計畫,從2010年開始實施。按照2017年的一項預估,到2046年的總經費約4,000億美元。報告建議,該項計畫的專案必須獲得充足資金,以便按期升級所有核彈頭、運載系統和基礎設施。然而,要確保這筆龐大經費按期到位,任務非常艱巨。

三項戰略變革

這份報告以2027年至2035年為關鍵時間段。可能和習近平宣稱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設想有關。報告稱,解放軍2027年的目標是實現機械化、資訊化與智慧化的融合發展,若實現該目標,解放軍將有能力成為中共武統臺灣更為可靠的軍事工具。換言之,2027年之後的幾年,是北京最有可能對台動武的關鍵時間段,也是中美發生軍事衝突的高風險期。

為應對2027年至2035年的威脅環境,報告建議美國政府現在必須採取行動,從戰略上進行必要的3項變革:

首先,美國必須制定並有效實施真正一體化、全政府戰略,而非各行其是。其次、必須使用包括常規力量,有效威懾和擊敗俄羅斯和中國在歐洲和亞洲同時發動的侵略。如果美國及其盟國與合作夥伴沒有足夠的常規力量實現此一目標,美國就需要改變戰略,增加對核武器的依賴,威懾和反擊對方。為此,報告呼籲加強美國及其盟國常規武力的規模、類型和態勢。否則,不得不增加對核武器的依賴。

然後,核力量的規模和組成必須考慮俄羅斯和中國聯合侵略的可能性,同時美國不應把中國的核力量視為較小的威脅。美國需要一種能夠同時威懾俄中兩國的核態勢。報告在得出這一總體結論時指出,美國威懾戰略的基本要素依然健全,但是戰略的應用必須改變,才能應對未來的威脅環境。

除了這三項戰略變革,美國對戰區的核力量態勢也需要有相應修改:

  一、向總統提供一系列軍事上有效的核反應選擇,以威懾或反制俄羅斯或中

國在戰區使用有限核武器。二、解決美國在亞太戰區部署或駐紮戰區核力量的需要(指戰術核武器)。三、彌補美國和盟國在與俄羅斯和中國先後或同時發生的兩個戰區衝突中非核武能力(常規力量)的不足。四、應對俄羅斯和中國在一體化防空反導體系(IAMD)方面的進步。

八項具體緊急措施

戰略態勢委員會得出結論時認為,美國除了按計劃對戰略運載工具與核彈頭進行現代化改造外,還應該對美國戰略核力量態勢進行定性和定量調整,包括8項具體緊急措施,每一項都切中要害:

重新制定部署美國部分或全部後備核彈頭的計畫,這些彈頭目前處於儲存狀態。因為美俄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2026年2月到期,很可能導致俄羅斯開始增加部署新的核彈頭,美國必須提前因應。

美國新一代哨兵洲際彈道飛彈計畫應配置分導式多彈頭(MIRV)。目前的計畫要求每枚飛彈只配置1個核彈頭,顯然不合時宜,哨兵應該攜帶2個核彈頭。

增加計畫部署的遠端防區外武器(LRSO)數量。目前美國空軍擁有略高於500枚空射型巡航飛彈(ALCM),還需要計畫建造1,087枚遠端防區外武器,每枚成本約1,300萬美元。

增加B-21轟炸機的計畫數量,以及擴充部隊所需的加油機數量。空軍表示計畫購買至少100架B-21轟炸機。

增加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艦及其三叉戟彈道飛彈系統的計畫產量,並加快下一代潛射型彈道飛彈(D5LE2) 的開發和部署。美國海軍目前計畫建造12艘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艦,預計第12艘核潛艦建成後才會增加新的產量。

研究將未來部分陸基型洲際彈道飛彈部隊改為公路機動配置的可行性。

歷史上,美國在部署公路機動洲際彈道飛彈的任何努力都不成功。如今需要突破。

加快努力開發針對對手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IAMD)的先進反制措施。

啟動規劃和準備工作,使未來部分轟炸機機隊能及時恢復進入持續戒備狀態,迎接B-21轟炸機全面作戰能力(FOC)的到來。1991年為減緩耗盡空軍力量而解除轟炸機機隊的持續戒備狀態,如今應對新的戰略態勢,部分機隊應該恢復持續戒備狀態。美國轟炸機目前定期練習裝載核武器,作為快速反應演習的一部分。

在戰區的核力量態勢方面,報告建議美國應該做出以下調整:

首先,在歐洲和亞太戰區進行前沿部署。美國擁有核常兼備戰鬥機和B61型戰術核彈頭,專門用於亞太戰區的行動,並以攜帶遠端巡航飛彈的轟炸機作為後盾。其次,可在無需日常武力生成的情況下應對敵方先發制人的攻擊。然後,就一系列爆炸當量進行選擇,包括使用低當量核武器。接著,發展能夠以高度可信度穿透敵人先進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IAMD)的武器,如F-35A戰鬥機、B-21 轟炸機和空射型巡航飛彈已在開發中,穿透能力能得到加強。最後,加快與作戰相關武器系統的交付時限,對緊急情況作出及時反應。

降低核武器門檻

報告還提出警告,中國發展戰區低當量武器可能會降低中國使用核武器的門檻。 若是如此,美國在印太戰區已部署(或可部署)具有低當量能力的非戰略性核武器,在使用上也可能降低門檻。看來美國國會提出的戰略態勢報告,字裡行間滿了危機意識,也對行政當局發出強烈敦促。

由於美俄兩國在冷戰期間在核武問題上有過長期的交手經驗,也有相應的軍控機制,美國心理有數。但是中國的核力量與常規武力發展始終不透明,美國心裡沒底。各種跡象顯示,中國正在擴充核武器數量與核武庫的多樣化。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實戰核彈頭的儲備超過400個,2027年將超過700個,2030 年將超過1,000個。按此速度繼續發展,2035年中國至少部署1,500個核彈頭。

據美國掌握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俄羅斯擁有5,800多個核彈頭,美國有5,200多個核彈頭,中國名列第3有410個核彈頭。按以上推算,中國核武庫的成長幅度最快,發展潛力也最大。雖然與美國有數倍差距,也具備相當的嚇阻及制衡能力。

時不我待

報告指出,中國正在尋求低當量核彈頭能力,顯示中國正在發展低當量戰術核武器。而且北京對限武談判毫無興趣,繼續保持其不透明性。中國宣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但是當中國核武力量或指揮與控制系統遭到非核攻擊,中國使用常規武力反擊失敗而威脅國家生存時,北京將會調整政策而動用核武器。

在常規武力方面,中國一直保留對臺灣使用武力的選項,並做好應對臺灣突發事件的準備,包括對臺灣實施一系列軍事行動,這些行動可單獨或合併實施,其可行性、準備程度和相關風險各不相同,例如發動空中和海上封鎖、以有限武力進行脅迫、實施空中和飛彈戰役,或全面兩栖入侵,奪取並佔領部分近海島嶼或整個臺灣。

報告沒有說2027年是中國全面攻台時間,而是說2027年一旦實現機械化、資訊化與智慧化的融合發展,解放軍將有能力成為中共武統臺灣更為可靠的軍事工具。美國國會提出的戰略態勢報告以2027年至2035年為關鍵時間段,說明其判斷今後幾年兩岸和美中之間不會有戰爭,還有時間準備,而且要即刻採取行動,否則時不我待。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美国战略态势对准中俄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