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自造夢一場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周,台灣首艘自造柴電潛艇在台船高雄廠區舉行原型艇下水命名儀式。與此前媒體爆料內容一致,命名典禮上證實了該艇「海鯤」的艇名與舷號「711」。
作為所謂台軍「自製防禦潛艦」(IDS)的首艘原型艇,該艇下水儀式得到了台灣當局的極大重視。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出席下水儀式並進行「擲瓶禮」,此外台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台「海軍司令」唐華和台船董事長鄭文隆等高官和企業代表出席了儀式並發表了講話。儘管「下水儀式沒有水」,但儀式現場播放了原型艦縮時建造影片,也披露縮比模型水動力試驗、耐壓殼體原型爆震等實驗過程,展示了專案的嚴肅性。
設計合理的原型艦
作為人民海空軍未來祖國統一戰爭需要面對的敵對水下力量,我們還是要客觀分析一下「海鯤」號的性能。從台島方面發佈的視頻和相關介紹資料來看,該艇為常規構型的柴電動力潛艇,使用鉛酸蓄電池組,水下排水量2500噸左右,配備X型艉舵,艇長70米,耐壓殼體直徑宣稱8米,略大於目前台軍列裝的「劍魚」型潛艇,殼體採用HSLA-80高強度耐壓鋼製成。台船方面宣稱該艇的工作潛深和安全潛深比之前的引進荷蘭的「劍龍」級(荷蘭稱為劍魚級,swordfish)潛艇各多出50米以上。
在武備方面,「海鯤」號潛艇配備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美制MK48 MOD6 AT式533毫米魚雷,潛射「魚叉」反艦導彈(UGM-84)。該艇魚雷/導彈攜帶總量為24枚,其中魚雷管中預裝6枚。同時,該艇還具備佈設水雷的能力,並攜帶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艇載綜合戰鬥管理系統。在「海鯤」號的艇艏裝備有被動截獲聲呐陣列,艦艏魚雷發射器下方安裝有數位化主動聲呐陣列,在艦艏側面安裝了舷側聲呐陣列,單從武器系統和聲學系統上接近了目前西方世界柴電潛艇主流水準。
具體到艇體設計上,「海鯤」號相較于荷蘭「劍魚」級潛艇也有一定的延續性。「海鯤」號在艙室設計上基本延續「劍龍」級潛艇,為水滴線型艇體,3個艙室結構,但根據已有使用經驗進行了一定的創新。根據台島方面發佈的視頻,「海鯤」號採用了以雙殼體為主要結構的單、雙混合殼體。這一點基本和「劍龍」級潛艇一樣,其艦艏、艦艉為雙殼,艦體中段則為單殼設計。其中潛艇指揮艙、生活艙為擴大容積,採用了單殼體艙段。一般來講,單殼體方便減少排水量從而實現增速減阻,雙殼體方便增加儲備浮力,同時,新時代雙殼體潛艇在靜音設備佈置上更有優勢。台軍「海鯤」號繼續沿用單雙殼體佈置,其技術邏輯和荷蘭從「旗魚」級到「海象」級是一樣的(荷蘭劍魚級潛艇改良自旗魚級)。「劍魚」級只有11%的儲備浮力曾飽受詬病,目前尚不清楚「海鯤」級是否會對此進行一定的改善。
在推進系統上,「海鯤」級採用了X型艉舵,和瑞典西約特蘭級、哥特蘭級;荷蘭海象級、海鱔級常規潛艇和日本蒼龍型潛艇等類似,具有一定的歐洲風格。X型艉舵的優勢是四個舵面都參加潛艇機動的運動,每個舵面可以同時提供水準和垂直的向量舵效,即便有一兩個舵面損壞潛艇仍然能夠正常工作。此外,X型艉舵4個舵面佈置在潛艇尾部的對角線上,因此在不超出艇身尺寸的情況下,舵面可以做得更長,增強舵效同時方便潛艇坐底。此外X型舵還可以一定程度上折射敵主動聲呐聲波,擁有一定的聲學隱身性。不過,在X型艉舵前方,該艇還設置了一對水準舵。這種字面意義上「畫蛇添足」的配置充分說明了該艇的實驗性質。畢竟X型艉舵的缺點之一就是控制系統複雜,需要為4個操縱面分別獨立設置操縱裝置。儘管可以猜測「海鯤」的控制系統來自歐洲乃至日本的成熟艦控系統,但作為同時擁有重大軍事試驗用途和政治意義兩種屬性的「原型艇」,「海鯤」進行這種萬事求穩的設計並不奇怪。
X型艉舵以外,在螺旋槳推進系統上,儘管台軍對其嚴格保密,但其水動力縮比模型和設計圖紙基本透露該艇採用了七葉大側斜螺旋槳,達到了世界主流潛艇的平均配置。不過,考慮到台船宣稱七葉大側斜螺旋槳是「自己開發」,「海鯤」的槳葉配置究竟如何還需要等待其下水以後才能觀察。此外,該艇繼續沿用了圍殼舵——常規艇艇艏空間寸土寸金。台軍在對艦艇聲呐的佈置上又追求甚高,這種設計是自然而然的。
可以看出,儘管「海鯤」號潛艇是台島自行建造的第一款常規動力作戰潛艇,但台灣潛艇工業從業者的目標並不低,其「自造潛艇」的紙面性能仍瞄準的是2008年左右國際主流潛艇水準。但是考慮到「海鯤」與「海虎」之間的延續性,也許台島內部「台灣新型潛艇性能比現役‘劍龍’級潛艇進步約8到10年」的說法更加貼近「海鯤」號實際指標。不過,正如我們直播中吐槽的那樣,自上世紀60年代人類潛艇設計普遍進入「水滴形」時代以後,常規動力潛艇的先進性往往就不再能通過外形觀察出來——畢竟單看外形,091型核潛艇的水動力設計水準也很先進。
具體到「海鯤」號上,首先,潛艇指揮塔照片就可以透露出台船焊接工藝不成熟的資訊。「海鯤」號指揮台外殼凸起明顯、外形嚴重不平整。台船造艦團隊對於這一現象倒也不避諱,直接表示因為圍殼採用薄板設計,不平整隆起是所謂「瘦馬現象」,一般水面艦也有此狀況。「瘦馬現象」從學術上來說叫做「薄板船體焊接變形」。在焊接軍艦內部支撐的時候,船體表面會出現形狀凹凸變形,看上去就像一匹老馬一樣。「瘦馬現象」幾乎在現代軍艦中都會出現,影響因素包括焊接工藝、製造管理、焊後校正等。當然,對於「海鯤」號來講,這種「瘦馬」現象,顯然是船體應力處理出現問題。在焊接工藝有所欠缺的基礎上,其指揮台外殼上的消音瓦片佈置,包括指揮塔和艇體過渡部分處理,以及至關重要的指揮塔聲學處理都無從談起。
當然,目前這個狀態下的「海鯤」也不只是指揮圍殼缺乏消音瓦,整個艇體目前看也沒有消音設施安裝的痕跡。現代搜潛反潛作戰就是比較純粹的鬥獸棋,失去聲學優勢的潛艇往往只能通過坐底伏擊的辦法被動去期待「奇跡」。總的來說,「海鯤」號即便在明年4月份「正式下水」前安裝完魚雷武器系統,艦艏聲呐和其他當下缺裝的系統,這艘潛艇的實際作戰能力也有限,很難稱得上是什麼擁有現代化作戰能力的潛艇。
然而這些問題並不是該艇在戰鬥力上最值得質疑的部分,想要搞清楚「海鯤」級潛艇的效能和未來,我們還要從這艘艇的命運說起……
用自力更生的方式作秀
台灣地區領導層如此重視這艘潛艇並不奇怪。對於台灣海軍來講,潛艇部隊有著獨特的地位,「256戰隊」麾下雖然長期只有「獅豹龍虎」四條艇,但該部隊出身的軍官能晉升到海軍領導層,比如李喜明和黃曙光。但凡涉及採購或者建造潛艇的議題也會立刻引發偽國防部、偽立法院和偽政府極度關注,並且就此爭吵不休。潛艇部隊的特殊地位可能來源於台軍潛艇部隊充滿著坎坷成軍之路。
在台島潛艇部隊不甚久遠的歷史上,台島「外購潛艇」基本上代表了敲詐、延宕和地緣政治局勢帶來的無奈,而「自造潛艇」則是台灣薄弱的造船工業某種不切實際或者單純為了打氣的自吹自擂。在外購潛艇事宜上,台灣島上下都明白,採購荷蘭「海龍」和「海虎」兩艘荷蘭潛艇是各種機緣巧合作用下的結果——哪怕是1983年,剛剛和西方緩和關係的大陸方面都有能力阻止荷蘭政府出售後續潛艇。也因此,進入90年代以後,台灣島內基本上把所有外購潛艇的希望都放在了對美軍備採購上。
當然,這樣做的結果是陳水扁時期「從美國購買的8艘常規潛艇案」的反復波折。2001年,美國批准向台灣出售8艘常規動力潛艇,但美方早已關閉了常規潛艇的生產線,要求台島掏30億美元腰包研製常規潛艇的要求也變成了某種不切實際的空談。這一時期,台灣「中國造船公司」提出要自行建造潛艇外殼。隨後為了和美方「討價還價」,台灣不斷散佈風聲,要購買什麼德國造209型潛艇、俄羅斯「基洛」級潛艇乃至以色列「海豚」級潛艇。當然,這些空對空的風聲最終就成了「笑談」,到小布希任期結束的2008年前,美國方面基本中斷了台島對外採購潛艇之路。
本來到了馬英九時代,美國人都解決不了的潛艇問題,台灣海軍按理說也自然不應該繼續惦記。當然,正如「海虎」和「海龍」一樣,台灣海軍的潛艇之路還是遇到一點小小的機緣巧合。馬英九蔡英文交接之際,李喜明,黃曙光兩位台灣海軍潛艇部隊出身的高級軍官先後擔任台灣海軍司令,隨後這兩位潛艇部隊出身的高官又因為沈一鳴之死連續擔任台軍偽參謀總長,打破了台軍「軍種司令不得連續擔任參謀總長」的慣例。
作為潛艇戰隊的隊長,黃曙光上將一直自詡說「台島潛艇之父」,在發展潛艇一事上十分熱忱。而蔡英文作為一個妄圖以武拒統的台獨頭子,正好需要一些切實可行的軍備發展以籠絡人心,充當政績。瞌睡遞枕頭的情況下,2016年7月7日,綠營控制的台島當局全面啟動「國艦國造」計畫,其中就包括「潛艇自造」計畫。
人齊,開造
當然,有了「潛艇自造」計畫並不代表這一計畫就一帆風順了。在蔡英文任期內,李喜明和黃曙光在海軍新建專案資源配置的問題上矛盾擴大化。李喜明支持的「微型導彈快艇」項目和「新一代導彈巡防艦」,以及「沱江艦」量產型更加有可行性。相比之下,「潛艦自造」項目是字面意義上白手起家,「台船」方面除了吹噓能夠自產HY-80鋼的情況下,毫無艦艇製造經驗——廠區要擴建,設備要外購。對比之下,台船在潛艇項目並不受歡迎,台船總公司在立項早期甚至抱怨過潛艇項目組「空耗時間吃乾飯」潛艇項目內的技術人員也不斷地謀求跳槽,總設計組不少人陷入抑鬱,整個潛艇項目就像台軍其他不切實際的自研武器項目一樣似乎要進入垃圾時間。
但是黃曙光這個人多少帶點「有志者,事竟成」的莽勁兒,在他的推動下,整個台造潛艇還真就出現了一些轉機。首先是台軍在「海鯤」艦的製造上真的進行了專案規劃——台軍在搞「潛艇自造」項目時,曾經將所有分系統進行了劃分,「綠區」系統是台灣能自造的,「黃區」系統是自造有難度的,「紅區」系統是造不了必須採買的。劃分之後,台軍就只計畫自製艇載液壓系統,耐壓殼和螺旋槳,這三個系統分別外包給了協聚德公司、銘榮元公司和宏昇公司。
而在軍種資源搶奪上,李喜明任期內接二連三的弊案——尤其是慶父案——也讓「潛艦島造」有了資源配置上的話語權。無論是「導彈巡防艦」方案上的翻來覆去的修改,還是「參謀總長」李喜明不受歡迎的「微型導彈快艇」專案,都在明裡暗裡幫助「潛艦島造」上位。而嚴德發和邱國正時代大量的陸空軍軍備採購進一步擠壓了本就地位不斷下降的台島海軍資源。最後,沈一鳴命運的「一摔」為黃曙光掃清了「潛艦島造」案最後的一個障礙。無論如何,在蔡英文第二任期即將接近時,「潛艦島造」幾乎是台灣海軍在武備革新上唯一的稻草。
郭璽事後評價如上
無論如何,黃曙光終於獲得了足夠多的資源去推進潛艇建設。首先是人事調整,他因此規劃培養時任海軍艦隊指揮部指揮官,曾任海軍副參謀長、後勤處長等職高嘉濱中將為IDS全案的接班人。而在潛艇的海外子系統獲取上,黃曙光則把目光放到了他的學弟,一名名叫「郭璽」的海軍學校畢業生身上。
郭璽第一次出名還是在2018年,島內媒體近日發現「自製潛艇」設計方,台灣造船國際(台船)的「設計技術顧問」,居然是一家從沒人聽說過的「加福龍有限公司」(Gavron Limited,簡稱GL)。其合同金額高達6億新台幣,而台船設計階段的總預算也不過25億新台幣。細查之下,這家註冊于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英國領地直布羅陀的公司越看越不正經——儘管這家公司找來的人都是「洋面孔」,但是除了有著不成功潛艇設計經驗的西班牙設計師Juan Herrero Valero和英國退役潛艇指揮官,準將Mike Walliker以外,其他成員——包括郭璽本人都沒有潛艇設計經驗。整個公司透露著一股子「慶富集團」的詐騙感。
不過這一次,GL公司和「台灣傳統故事」不一樣——他們還真找了不少人幫助台船造潛艇。來自美、英等7個國家的國防潛艇廠商和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技術、零件與人力援助,暗中幫助台當局打造自製潛艇。這些技術轉移以及技術人員的派遣都獲得了相關國家政府的許可。這幫人以高雄左營海軍基地以及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心進行工作。除了美國以外,台船甚至利用關係情報網絡,從韓國挖來不少搞過「孫元一」型潛艇的工程師來台。最終到2020年,有大概250名外籍工程師參與潛艇自造專案。由於外籍工程師太多,台船造船廠附近的外國人一度讓當地居民都「見怪不怪」——當地居民曾經反映說,但凡是台船宿舍附近的韓式烤肉店,裡頭全是說韓語的「外來人才」。此外,日本三菱和川崎重工的退休工程師組成的一個團隊據說也參與了台灣自造潛艇的設計方案投標——而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台船公司尋找顧問和技術人員時,甚至找到印度的頭上,有不少印度潛艇工業設計人員和造船工人抵台參與工作。
當然,即便地緣形勢朝著對台造潛艇有利的方向發展,台島的潛艇計畫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德國、荷蘭和日本在考慮再三後,都拒絕參與台當局的自造潛艇計畫。而荷蘭外交部直接表示,根據1984年與北京達成的協議,政府不會批准任何新的軍事裝備出口許可證。韓國工程師因為遭受「外來壓力」而辭職回國,當時有韓國政府的情報人員直接赴台灣,親手將這些人接回韓國。而德國一家重要的設備供應商原本已經進入備貨程式,但最後一刻,這筆交易被其母公司取消。德方毀約後,台軍方要求每個專案都要找2到3個「B方案」備用,而郭璽本人也在前幾天的採訪節目中大罵德國人「不靠譜」,「為了大陸業務不管我們」。
但最終,「海鯤」號的成型,還是離不開美國人在潛艇作戰系統上大開綠燈。進入2018年以後,隨著中美關係出現轉向,美國方面也開始大打台灣牌。美國幾乎是公開支援台灣的潛艇建設,其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供「紅區」裝備「數位化潛艇綜合指揮系統」,L3哈裡斯公司負責潛艇武器系統元件整合,雷神公司批准提供數位聲呐等關鍵技術。這些作戰系統的裝配與調整,也經由美國工程師基本調試。無論如何,「海鯤」殼子裡的東西搞定以後,隨著台船「投資甚巨」的新廠區投入使用。台灣方面在「海鯤」號上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折騰的出來的潛艇耐壓殼和艙室焊起來就行。簡單來說,8米級別的耐壓殼甚至不用數位化大型捲揚機,台船分段焊接的方法也基本上趕上了節點。
總而言之,「海鯤」號在經歷過跌跌撞撞以後,以一個「看起來應該能用」的狀態下下水了。自蔡英文就任以來,島內軍工專案一地雞毛者多,順利成事者少。「海鯤」號能按照一個基本的時間節點完成項目推進,在島內軍工體系裡頭屬於十分罕見的一件事。而在東北亞當下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以及台島內部的政軍工業體系下,「海鯤」號潛艇能以進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確實帶有一些微妙的傳奇和勵志色彩。筆者的主要關注方向是伊朗、朝鮮乃至葉門安薩爾安拉運動(胡賽)等自力更生的勢力,而台灣省的這艘「自製潛艦」的項目,多少讓人看出了一點上述勢力一己之力「手搓」武器的影子——相較於台灣其他那些半途而廢的專案,「海鯤」艦目前看還算是「有始有終」。
但影子終究就是影子,作為一個「特事特辦」的項目,台灣當局抓住了當前全球地緣形勢的機會,黃曙光和郭璽等人搞來盡可能多的西方設計人員和子系統,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項目會一帆風順,生成戰鬥力。當下,全世界擁有潛艇柴油機總機產業的國家極少,僅有德國MTU、日本川崎、法國皮爾斯蒂克和我國擁有作戰潛艇用柴油機製造能力,其他瑞典、荷蘭等曾經擁有柴油機產業的柴電潛艇生產國已經放棄了這一產業,美國也很早之前就沒有現代化柴油機產業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島製造「海鯤」的動力來源無非三種:第一,來自美國的走私網路。美帝利用其間諜物流網路,向台島走私一套MTU乃至皮爾斯蒂克潛艇用主機,説明台船獲得了製造「海鯤」的動力系統能力。當然,這種走私過程即便做得再隱秘,也是極其容易溯源的。
第二,台島方面通過走私管道,從歐洲或者日本的廢棄潛艇上獲得了退役的柴油機,這種柴油機的工況堪憂,會極大地影響「海鯤」艦的作戰效能,但確實能保障台島獲得一套基本的潛艇動力。
第三,這艘潛艇上根本沒有柴油機或缺裝柴油機。
無論如何,對於缺乏動力系統自產能力的台灣而言,未來的「海鯤」級潛艇上一定會面臨更多的「動力卡脖子」問題——不管是MTU還是皮爾斯蒂克,這些公司在大陸的業務規模會促使他們仔細思考介入台海局勢的利弊。而二手發動機也並非什麼非常容易獲取,或者說難以溯源的資源。即便台島短暫獲得了二手潛艇發動機,也不可能把這當成什麼長久之計。而且,台灣海軍可能並不願意將老舊不可靠的發動機作為「頭等大事」予以投資。
無論如何,「海鯤」對於台島而言是一個里程碑,標誌著台灣在研發生產潛艇的能力上取得了進步,向著擁有「自研潛艇」能力又邁進了結實的一大步。但這對於以武拒統有用嗎?台島在「海鯤」項目上花費的經費已經達到500億新台幣之巨——折合114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可以採購半個旅的殲-10C,或者一整個裝備99A和04A的數字化合成旅,但現在台灣卻只能收穫一艘沒有現代化作戰能力的試驗艇。顯而易見的是,投資這種武器,在軍事資源配置角度上來講絕對是一場災難。
但軍事上意義有限的武器往往能在政治上獲得更大的意義。作為蔡英文大力宣揚的重點軍工建設專案,這艘潛艇在經歷過7年的坎坷以後,終於一個「全須全尾」的狀態展示在世人面前,確實是一件能引發支持者興奮度的事情。這種大型軍備項目帶來的政治宣示意義自不必說,筆者的一個負責搜潛攻潛專業的朋友說得好——台灣就算把這100億多去造了一兩個打擊旅,三四個徵召旅又如何?台島自己已經控制不了自己的命運,但對於黃曙光、郭璽這幾個人來講,能利用手頭的資源,完成自己畢生的夙願,實實在在建造一艘「實打實」的潛艇,多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