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反航母作戰-看山東艦擔任假想敵

台灣軍艦9月中旬監控遠方山東號航母畫面

文/rfa亓樂義

9月的台海形勢又有新的變化。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上周指出,最近敵情異常,中國軍機9月17至18日晨間有103架次在台灣周邊活動,出現自今年4月以來的新高,對台海及區域安全造成嚴峻挑戰。隨後,台灣國防部首度公佈解放軍地面部隊,在距離台灣約300公里處東山大埕灣區域的演訓動態。

實案化對抗性演訓

不僅如此,山東號航空母艦編隊9月中旬結束在西太平洋演訓,一度靠近台灣東南方海域60浬(約110公里)。邱國正說,山東艦這一次出來不到2周,期間和南部戰區編組的艦隊一起擔任假想敵,東部戰區扮演防衛軍,連同空軍在台灣東部外海做了很大的演訓。

這應該是迄今為止對山東艦擔任假想敵的最新研判。擔任假想敵就是模擬美國航母打擊群與東部戰區海空兵力進行攻防戰,演訓區域設想是今後的交戰海域。綜整來看,9月中旬解放軍海空兵力在台海周邊與西太平洋的演訓活動,呈現去年夏季以來以封控台海為主軸、以拒止美日為策應的特點,藉此滾動完善作戰方案計畫,逐次塑造在台海地區有利的戰略態勢。

就性質上說,這是一次實案化對抗性演訓。從本土延伸到境外預定的海空域,以台美兩軍為物件,動用兩個戰區相互攻防,以體系對抗方式進行,使用的海空兵力為歷年之最。

《解放軍報》9月23日在要聞版中指出,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習近平主席視察西部戰區時,強調部隊加強實案化對抗性訓練,要針對特定作戰物件、作戰任務和作戰環境,制訂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案、作戰預案和戰法訓法。該訓練是對未來戰爭的先行檢驗,是和平時期最接近實戰的軍事訓練方法。重點是緊盯強敵對手,多想一些制強勝強之策。

實案化訓練比實戰化訓練更具體,主要是針對任務部隊的職能、裝備、戰法和作戰方案,藉由訓練做出相應修改並加以完善。主要對象是防區部隊和預定的任務部隊,就是強化不同戰區一線作戰部隊專攻的戰術戰技和戰法,提升戰區部隊專案而非一般性的實戰能力。

這次山東艦擔任假想敵,目的是研析美國航母打擊群的作戰特點,立足於防衛,進而破解對方。航母打擊群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主戰系統,是美國強權和兵力優勢的象徵。解放軍多年建立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能力,以美國航母為主要目標。

逼退它,代表中國軍力具備戰略制衡能力;擊傷它或使航母失能,更能說明中國軍力接近世界一流水準。因此,反航母作戰是當前和未來解放軍的作戰重心,如今在相關的演訓上已然跨出第一步。

模擬攻擊航母

《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網》(USNI News)2021年11月指出,據衛星圖像顯示,中國軍方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方的若羌地區,建造美國航母和至少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全尺寸模型設施。該地區附近曾是中國測試有航母殺手之稱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的靶場。

報導稱,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在沙漠中建造航母模型。自2003年以來,1個與航母相同比例的混凝土平台,一直被用作類比攻擊航母的目標,位於雙城子飛彈試驗場(據稱就是今天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該平台多次被擊中,也經常被修復。

在若羌地區新設立的航母和美國艦船模型更為先進。這裡有一個龐大的軌道系統。在6米寬的軌道上有一個75米長的軍艦模型目標,上面有許多直立杆,可能用來安裝高速感測器、攝像機或雷達反射裝置,類比艦船的上層建築。還有垂直發射系統、煙囪、直升機停機坪,以及靶場量程儀器等模型設施。這些設施可以類比目標捕獲和測試有關的目標。

據美國五角大廈公佈資料顯示,經證實2019年7月中國火箭軍首次向南沙群島以北海域,發射6枚射程約1,500公里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2020年8月火箭軍從浙江和青海,向海南島東南方至西沙群島北部海域各發射1枚東風-21D和射程約3,700公里的東風-26反艦彈道飛彈,據稱是對美國戰機和軍艦在南海地區頻繁抵近偵察的一種回應,但未經中方證實。

從新設立的靶場設施可以看出,解放軍正在繼續投資針對美國航母打擊群的威懾力量。在中美大國競爭逐漸轉強的態勢下,火箭軍的主要目標是使美國航母打擊群在整個西太平洋地區都面臨反艦彈道飛彈的威脅。

中國建立反航母戰力已有相當歲月,從模擬攻擊沙漠中的固定航母模型,到搜索軌道運送的移動目標,再到向南海發射反艦彈道飛彈攻擊靶船,如今發展到在境外預定海域,實施山東號航母扮演假想敵的模擬攻防演練,出現實案化對抗性演訓的場景,應該說有了顯著進步。

假想敵必備條件

這次山東艦擔任假想敵,會做出哪些動作呢?邱國正沒有說明。按常理有一些必備的步驟和考慮因素:

首先要組建一支類似敵對國家的艦隊,包括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等,以此模擬真實的作戰場景。這部分中國已經做到,船艦的性能卻不同。中國航母是常規動力,艦載機采滑躍式起飛。美國航母是核動力,采蒸氣彈射起飛,導致海上自持力和戰力有很大差距。但畢竟航母編隊的規模已經具備。

第二是模擬對手行為,包括航母的位置、航線、速度和行動模式,看起來像潛在對手,具有實戰性和臨場感。第三是模擬一系列潛在對手可能採取的作戰行動,如空中巡邏、飛彈發射、搜尋和追蹤行動等,同時測試己方艦載機和艦隊的反應能力。第四是評估和回饋,模擬演練結束後,山東艦需要評估分析類比中的表現,釐清弱點並提出改進意見,提高艦隊的備戰水準,推動後續的模擬演練。

 由於是第一次航母擔任假想敵,估計以探索嘗試為主,不太可能面面俱到,用兵力度有限,也可能是擺出一種姿態,釋放具備反航母作戰的某種政治信號。無論如何,解放軍在封控台海、拒止美日的實案化對抗性訓練中,已經跨出重要的一步。

反航母作戰流程

 據中國航太科研單位專業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反航母作戰有別於對單艘艦船的打擊,反艦飛彈面臨的戰場環境,是與整個航母戰鬥群進行體系對抗,取決於多方作戰力量的協同配合。它的基本作戰流程可分為目標探測識別、作戰準備、火力打擊和毀傷評估等4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有下列幾項:

一、在目標探測識別階段:利用地基天波雷達或廣域偵察衛星首次發現目

標。接著指揮系統對目標進行確認,若確認是目標航母,著手制定偵察策略,調動偵察衛星資源或派出無人機,對目的地區域進行精確偵察。

二、在作戰準備階段:採用精確偵察手段對目標航母進行定位跟蹤,利用戰場環境下的衛星對目的地區域的風向、降雨與電磁環境進行偵察,分析航母航向和飛彈使用約束等條件。同時作戰指揮中心對各種偵察資料進行資訊融合,制定攻擊方案,向飛彈裝訂目標座標,完成飛彈發射前的準備及測試。

三、在火力打擊階段:飛彈平台接收發射指令並完成飛彈發射,實現對航母打擊。

四、在毀傷效果評估階段:通過偵察衛星、無人機等平台對目標進行監測,並通過高解析度圖像、目標航速、雷達特徵等資料,綜合判斷航母毀傷效果,決定攻擊任務是否結束或進行下波次攻擊。

以上反航母作戰的每個環節,從目標探測、識別、跟蹤,到飛彈的機動和突防能力,再到飛彈的命中概率和毀傷威力,解放軍做到什麼程度,外界很難判斷。因為都沒有經過實戰考驗,中美雙方也許有一些相互對峙和干擾,也沒有真正下過重手。

關鍵海域

除了西方專家的看法,中國一些專業期刊也多次提到,在陸基設施建設方面,南海多個機場如今形成犄角之勢,雷達網密佈,作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使得南海逐步成為解放軍的優勢戰場。但是東海方向,尤其是日本、沖繩、台灣所構成的第一島鏈以東地區,中國缺乏體系力量支援,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還無法有效覆蓋,不利於中國軍隊在該地區作戰。

進一步說,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之間的海域,將是中國實施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的重要區域,也是中美兩國制海權之爭的關鍵海域,而這片海域恰恰是解放軍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薄弱環節,需要很大的投資和力量建設,以及更多的實案化對抗性演訓將其補足。反過來說,美國海軍「分散式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的作戰概念也在這片海域實施。

 「分散式殺傷」就是針對中國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的提升而提出的,它把以航母為中心的作戰編隊形式化整為零,強化每艘艦船的攻擊能力並實施兵力分散佈置,降低整個編隊被攻擊的風險,同時增加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的難度。如果解放軍對這個作戰概念的理解不深入或不夠全面,今後在實戰中可能要吃大虧或誤判整個作戰態勢。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反航母作战-看山东舰担任假想敌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