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台灣自製潛艦為何難掩質疑?

台灣總統蔡英文親自主持首艘自製潛艦的「命名暨下水」儀式。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9月28日,台灣首艘自製潛艦「海鯤」正式亮相,由蔡英文總統親自在高雄廠區主持「下水」典禮,但卻受到不少質疑。

台灣軍方在高雄舉行了自製潛艦的「命名暨下水」典禮,這艘名為「海鯤」的潛艦承載了許多人的期盼,卻也受到持續不斷的質疑。

直到典禮的前一天,曾經參與構建計劃和行動的相關人士還在上電視、接受各種媒體採訪,還在為外界對潛艦的種種質疑解釋、闢謠甚至反擊。

就連在「命名暨下水」的典禮現場,台灣第一艘自製防衛潛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IDS)都不是如一般船隻下水一樣,是經由船軌滑入水中,且現場的原型艦沒有裝設桅桿以及電池,都被質疑是為了趕在總統蔡英文卸任之前可以擲瓶、命名的「政治下水」。

對於這些質疑,軍方和承建的「台灣國際造船」一律是三緘其口;正式對外發言解惑,都是經由專案小組召集人兼計劃執行人、海軍潛艇部隊出身的前參謀總長黃曙光。而曾經參與初期技術與裝備獲得等階段工作的前海軍中校郭璽,則是在近一年透過網路平台和媒體邀約,有限度地回應外界對IDS的種種質疑。

但是在一些台派人士的眼中,黃曙光是個不可信的人物,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黃曙光不但是系出藍營、「根正苗紅」的軍人,他的妹妹黃珊珊還是民進黨心頭大患柯文哲在台北市長任內的副手。

郭璽則因為當年捲入震撼法國與台灣政壇的「拉法葉巡防艦弊案」以及引爆該案的「尹清楓命案」,曾表示他本人因此接受了200多次的審訊、家中也被裝設竊聽設備,一直到2020年裁定無罪。不過在一些台派人士、藍營人士以及軍火商的眼中,郭璽不過是想要「主導」這個耗資數千億的自製潛艦大餅,而連帶地延攬郭璽加入計劃的黃曙光,在質疑派人士的心裡自然是「罪加一等」。

台灣想要潛艦是眾所周知的事情,1960年代的故事不提、到了1980年代好不容易獲得了2艘荷蘭製造的潛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3任總統時期也有想要經由外購取得,但是在中國外交鼎盛時期,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冒險;到了蔡英文上台執政,兩岸軍力已經嚴重失衡,照軍方的説法,獲得潛艦已是刻不容緩。

雖然台灣設法引入技術,但是世界上有建造潛艇技術的國家就那麼幾個,中國要出手封鎖不是什麼難事,而且很多技術事關國家安全,郭璽就曾説有些顧問從台灣返回母國,都曾被調查甚至逮捕,加上一些軍火掮客中間作梗,困難可想而知,所以台灣軍方對IDS守口如瓶的程度,就像戒嚴時代的保密防諜一樣,有些事情可能真的不太好説得太清楚。

不過這些情況在最近這1、2年明顯有所改善,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已經確定準許出口主要設備(戰管、聲納、魚雷發射管等等),還有就是國際外交情勢的改變,降低了台灣取得潛艦技術的困難程度,所以除了部分比較敏感的裝備與零件之外,「海鯤」的部分規格也已經曝光,例如噸位大約2500至3000噸、六管魚雷發射管搭載18枚MK-48魚雷、下潛深度大約可達400公尺等等。

另外就是美國發出了出口許可,拿不到許可的軍火掮客也只能斷了念頭,因為對手已經不是台灣政府或是海軍,而是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以及美國兩大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現在不對外公佈的大多是可以判斷潛艦性能的外觀細節,例如典禮畫面出現的「海鯤」原型艦艦首及艦尾的螺旋槳都被遮覆。

至於外界的質疑,其中有因為政治立場不同的、有海軍內部派系鬥爭的、有一開始就認定台灣自建潛艦一定有弊端的、有吃不到這塊大餅而不滿的、種種不同原因,所以恐怕暫時還不會停歇。而「海鯤」是台灣自建潛艦的敲門磚、是第一艘的原型艦,未來還要經過多項測試才能交給海軍成軍,計劃總共要建造8艘,「海鯤」之後的第二艘、也就是量產型的第一艘,可能要等到2027年。

「海鯤」現在也還沒有真正在水下一顯身手,但是要消除質疑的聲音卻又是要「海鯤」自己來證明,所以現在台灣也還稱不上是已經具備建造先進潛艦的能力,也許等到日後陸續成軍、民眾開始有些「光榮感」,才能消除質疑的聲音。

不過在民主社會,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或許質疑的聲音是不是也可以成為台灣未來逐步改進潛艦性能的動力呢?

作者/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連結:客座評論:台灣自製潛艦為何難掩質疑? | 評論分析 | DW | 28.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