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習近平對台攻略-收緊而無武統時間表
文/RFA
上集欄目談到習近平對軍隊展開新一波的整風運動。如此一來,如果中國想要對台動武只能推遲相當一段時間。但是美國一些戰略學界人士認為,習近平正在加強備戰,沒有絲毫放鬆對台鬥爭準備,出現一連串明顯徵兆。
對台動武廣義解讀
比如中國軍費持續增長,同時計畫減少對外國進口穀物的依賴。在新修訂《國防法》增強國防動員相關規定後,今年3月起施行《預備役人員法》,為戰時現役部隊兵員補充提供重要來源。去年12月以來,包括福建省在內的多個省市設立國防動員辦公室。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多個城市開始增設或擴建防空洞,興建至少1家戰時緊急醫院。
去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解放軍隨即對台發動」封控台海、拒止美日」的一體化聯合作戰演訓;今年4月臺灣蔡英文總統與美國國會眾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在美國加州會晤後,解放軍在臺灣周邊舉行聯合演習,形成」外阻內封」的合圍態勢,並且在後續演訓中抵近臺灣24浬鄰接區(中國稱毗連區),逐步壓縮臺灣的訓練空域。這兩次演訓被視為中國犯台的雛型。
中國對台動武廣受議論,主要來自2021年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大衛森(Philip Davidson)退役前在美國國會作證,預測解放軍可能2027年之前(未來6年內)犯台。他的身分敏感,故而有2027年攻台窗口期一說。
今年1月他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仍堅持先前的看法,並且把對台動武的內容說的更全面,涵蓋任何潛在衝突,除了全面攻台,還包括大規模網路攻擊、大規模導彈襲擊、封鎖臺灣和可能奪取1個臺灣所屬外島。大衛森說,他研判2027年對台動武的理由,是出於」習近平有可能尋求第四個任期」而有的野心。
大衛森對動武的定義很寬,因此2027年之前中國對台發動任何不同類型的軍事行動都不能排除。其中全面攻台的概率最低,因為難度最大、風險最高。外界只關注全面攻台,忽視其他軍事行動的可能。
除了外部研判,習近平的對台攻略(兩岸統一的實現路徑和戰略步驟)是什麼呢?
2027關鍵節點
2013年10月習近平上臺將近1年,他在印尼巴厘島會見臺灣前副總統蕭萬長時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他希望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和臺灣方面就政治問題進行平等協商。這是習近平首次對兩岸統一問題表達急切感。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報告,闡述兩岸統一與民族復興形成辯證關係,緊密關聯,相互促進。民族復興的實現路徑和戰略步驟分兩個階段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者為鋪墊、後者為實現。兩岸統一應該設在第二階段。
不過,在第一階段出現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的要求,被外界視為對台動武完成統一的時間表。然而,在中共中央軍委公佈的檔和習近平的講話中,找不到武統臺灣時間表的說法。
從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的路徑、根本指向與4個主要標誌來看,2027年更像是解放軍為達成2035年軍事現代化目標前的一個承上啟下、有序銜接的關鍵節點,以及驗收軍改成效的管制時間,以國防和軍隊成功轉型,作為建軍百年獻禮,而非求戰,更不會因武統問題與美國正面衝突。
收緊對台政策
2019年1月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首次提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顯示習近平以自己的方式向統一跨出標誌性的一步。他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統一的最佳方式。兩岸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而這正是兩岸之間本質上的區別,臺灣不可能接受。
眼看美台關係層層突破,一中原則被逐步掏空。2022年8月北京發表新版對台白皮書(《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大幅收緊兩岸談判內容,不提平等談判,改為兩岸民主協商,共議統一;也不提臺灣可以在一國兩制的模式下維持自己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更不提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會派軍隊和行政人員駐台等原有的對台政策,把臺灣完全降為地方層級。
與此同時,解放軍發動大規模圍台軍演作為策應。由此中國對台政策全面收緊,軍事上進入全面壓縮臺灣防衛縱深的階段。但是民間交流重新放寬,呈現政治收緊、軍事壓縮、交流放寬的局面。白皮書沒有急於武統的論述,反而自信認為,隨著大陸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必將有力推動統一進程。
可以說,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解放軍在台海的常態化演訓,以遏制所謂」台獨」勢力擴大,防止美台關係升級變質,爭取一中原則重返正軌為主要考量。最近兩次具有針對性的圍台軍演,為今後解放軍對台形成一體化聯合作戰模式打下基礎,也為封控台海、拒止美國介入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對台軍事行動的本質是」懾戰」,並非武統。
習近平對台攻略趨向強硬,對美國介入難以容忍的深層次原因,很可能來自他對國際形勢的基本判斷,就是」東升西降」成為趨勢,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不再適用,中國大有作為的時刻已經來到。
東升西降世界觀
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趙穗生受訪時指出,中美對抗植根于習近平「東升西降」的世界觀。習近平做很多事情是為了平衡美國的力量,向美國展示中美兩國可以對抗、可以平起平坐。然而,「東升西降」的國際戰略判斷是錯誤的,中國崛起的速度和發展實力被誇大,習近平的很多作為實際上是一種」戰略透支」。他掌權10年以來,對中國經濟發展並沒有直接的正面意義,在很大程度是吃過去的老本。
研究戰略問題首先是認清國際形勢。鄧小平判斷,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國際上相互制衡的因素增多,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冷戰可能結束,另外兩個冷戰也可能開始。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亞太地區的形勢總體保持相對穩定,中國應抓住時機加強對外交往,擴大在國際社會的迴旋餘地和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為國內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集中力量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不斷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為此需要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江澤民和胡錦濤基本遵循這項指導原則。
習近平則不然。他在2017年初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他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現場鼓掌30多次,在聯合國組織中相當少見,由此看出中國在全球治理舞臺上坐上了主桌,有更好的條件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走向。他的自信,可見一斑。
習近平還說,現在的形勢不一樣了。國際社會越來越看重中國,希望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而且對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抱有疑慮,表示要學習中國發展道路,」向東看」成為一種潮流。
2021年1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這一邊。從國際形勢看,中國崛起是一大變數,既是引數也是因變數,「東升西降」是趨勢,國際格局發展態勢對中國有利。美國遏制打壓中國是一大威脅,既是遭遇戰也是持久戰。他還說,再用30年就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防止蠻幹
從這段話可以清楚看出,習近平認定中美戰略競爭眼前出現遭遇戰,長遠看更是持久戰。在「東升西降」的趨勢下,中國再用30年就能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包括完成兩岸統一。因此習近平自信地敢與美國鬥爭,對台政策更趨強硬,同時也激起美國的戰略覺醒,引來美國與西方盟友群起圍堵中國的局面。
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3月上海因爆發嚴重新冠疫情而被迫封城。國際形勢突變,中國經濟難見復蘇,國際力量格局可能重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傅夢孜去年9月發表文章指出,」東升西降」的態勢趨緩,西強東弱的現狀短期內難以完全改變,這一點頗有自知之明。習近平若不調整,將使中國的國際處境更為艱難。
在國防與軍隊建設方面,習近平毫不諱言,解放軍現代化水準與國家安全需求相比,以及與世界先進軍事水準相比差距還很大;如今處在資訊化條件下,各級幹部指揮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以及軍隊打現代化戰爭能力不夠的問題更加突出。因此,面對美國的可能介入,中國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全面武統臺灣的概率很低。
不過,這是從理性角度判斷。為防止習近平不理性地蠻幹,或誤判形勢而心存僥倖,美台之間的戰略協作與軍事合作只有強化深化下去,才能使戰爭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