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圍棋戰略-從毛澤東到習近平

習近平(左)想學毛澤東(右),不斷強調鬥爭,激起西方群起而圍之。

文/rfa亓樂義

7月13日德國聯邦政府首次提出《中國戰略》。這份64頁的戰略指導檔,封面印著一張圍棋照片寓意深長。背後傳達的資訊是:與中國打交道,就像下中國圍棋一樣的複雜和困難。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圍棋是中國的國粹,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中國古人經常把它視為兵法。東漢經學大師馬融寫了一篇《圍棋賦》,是最早專門論述圍棋的辭賦。開篇第一句:」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意思是,縱觀圍棋的淵源可追溯于國之用兵之道,三尺棋盤就是士兵的拼鬥戰場。

遠的不說,毛澤東也是圍棋愛好者。他多次以圍棋比喻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與策略問題,尤其在他的2篇重要著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多次提到圍棋。

湖南湘潭大學教授何雲波與博士生任晨,2021年3月在《湘潭大學學報》發表論文指出,毛澤東曾談到圍棋的起源,認為圍棋一定是老祖宗認識到土地的重要性後,你搬一些黑石頭圍上自己的地盤,他搬一些白石頭圍上自己的地盤,開始爭奪私有財產,後來演變成圍棋。

中共經過長征到了陝北,有了新的根據地。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到,」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迴旋的餘地。」他還說,」如果棋盤太小,沒有足夠的迴旋餘地,那麼,三十五計用完,第三十六計就用不上了。三十六計是「走為上策」,此計用不上,代表無處可走。毛的意思是說,中國之大,總有立足之處,不必執著於一地,三十六計不會用不上 這是毛澤東在軍事著述中首次提到圍棋。中國就像大棋盤,中共的革命之路不能急於佔領大城市,而是先在圍棋的」邊角」(棋盤的邊和角,如陝北)站穩腳跟,等條件成熟伺機挺進」中腹」(棋盤中間部分),最後逐鹿中原。這是毛澤東面對中國革命形勢而制定的圍棋戰略。

論持久戰

進入抗戰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提出《論持久戰》。他認為,對日抗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等三個階段。中共一方面以遊擊戰保存實力,另一面擴充地盤。毛澤東用圍棋的「做眼」手法,派出大批幹部到華北敵後地區組織群眾開展遊擊戰,強調要像下圍棋一樣做幾個」眼」,」眼」要做得活,做得好,以便和敵人長期作戰。「做眼」就是建立根據地。

「做眼」在八路軍的作戰謀劃與實施中得到充分貫徹。何雲波與任晨在論文中指出,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把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形容為」圍棋戰」;129師師長劉伯承也說,129師的任務就是把毛主席的」圍棋戰略」具體化。八路軍、新四軍向敵後推進,與日軍形成包圍與反包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錯的戰爭態勢,如同下圍棋。

毛澤東還關注一個更大的棋盤,就是中國抗日需要和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形成統一戰線。他說,國際的條件,使得中國在戰爭中並不孤立,這一點是歷史上空前的,國際援助將是中國取得最後勝利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這和蔣介石期盼」抗日戰爭與世界大戰相結合」的局面不謀而合。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成為同盟國的一員,抗戰形勢總體上開始轉好。

解放戰爭完成收官

圍棋對弈分為佈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佈局是在棋盤建立有力地盤,同時限制對手發展,為中盤的戰鬥做準備。中盤是以多種策略進行攻防、擴張並影響對手,是比賽中最複雜和最具挑戰的部分,需要深入判斷全域變化和下棋技巧。收官是比賽進入最後階段,大規模攻防和地盤爭奪基本完成,棋手專注于封閉和保護地盤,消除對手的眼位,並計算最終得分。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伯爾曼(Scott Boorman)1969年出版一本著作《曠日持久的博弈—毛澤東革命戰略的圍棋解讀》,內容分析毛澤東在陝北、抗日和解放戰爭的三個時期,運用軍事策略與圍棋的關係。

陝北時期,毛澤東在棋盤邊角陝北地區建立根據地。他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佔領中國大陸,這是圍棋中的佈局階段。

抗日時期,毛澤東的圍棋戰略進入持久戰的中盤階段。他以全域意識,在敵後擴充根據地,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並配合國民政府正規作戰而取得抗戰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是毛澤東大棋盤進入收官階段。國共兩黨力量對比逐漸拉平,抗戰勝利時中共正規軍發展到130萬、民兵220萬,開始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最後以遼瀋、淮海、平津等三大戰役完成收官。

習近平和毛澤東的歷史背景完全不同。他也有自己的大棋盤。

香港《明報月刊》2016年12月號在一篇《習近平布下的現代圍棋局》中指出,習近平大學畢業後曾擔任國防部長耿飆的秘書。耿飆喜歡下圍棋,他要求身邊所有工作人員都要學圍棋,這樣能訓練大局觀。為此習近平還找」棋聖」 聶衛平學棋。聶衛平說,習近平很早就學會圍棋規則,在講話中經常提到如」做眼」之類的圍棋術語。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聶衛平受訪時評點中日韓三國棋手的特點。韓國棋手下棋激烈,很有攻擊性;日本棋手溫和堅韌;中國棋手下的是勢力圍棋,重視平衡,目光看得較遠。

「一帶一路」一盤大棋

如果習近平學會圍棋的精髓,他的大棋盤應該很有全域觀、很有平衡感。習近平在強軍興軍的論述中提到,」一帶一路」建設是統籌國家發展全域、加強對外戰略運籌的」一盤大棋。」要把這盤棋走穩走好,必須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尤其海上戰略通道更是關係中國經濟和民生的命脈。但是這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必須加緊補上去。

習近平說,海軍是最應該走出去、也是最適合走出去的戰略力量。要堅定不移走向遠海,拓展戰略縱深,維護國家海外利益安全,營造有利的國際戰略態勢。其實,」走出去」戰略江澤民早於1992年提出,對準非洲、中東、中亞、南美等發展中國家,組織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打進這些地區,利用對方廣大市場與豐富資源。當時考慮到西方可能從中阻擾,走得非常低調,強調悶聲發大財。

習近平則不然,」一帶一路」一起手就氣勢磅礴,出手闊氣,推出一系列合作與經援專案,震動國際社會。當時有人擔心,」一帶一路」一下子把攤子鋪得過大,恐怕帶來過多的戰略消耗,對中國遠端發展不利,力量分散,為能力原本不足的軍事力量帶來沉重的戰略負擔。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2月份的一篇文章指出,」一帶一路」走上不歸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國自身經濟放緩的雙重影響,它的專案貸款大幅下降,2022年中國60%的海外貸款流向陷入財務困境的借款人,而2010年這一比例僅為5%。若不調整,習近平下的這盤大棋將會非常不樂觀。

群起而圍之

習近平的大棋盤有一項前人沒有的特點,不斷強調」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這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江澤民的悶聲發大財、胡錦濤的和諧世界,形成強烈對比,其結果引起國際社會群起而圍之,特別是激發美國的戰略覺醒。美國及其盟友在世界範圍內,尤其在印太地區對中國形成自冷戰以來,規模聲勢最大的戰略約制(或說戰略圍堵)。北京堅持的一中原則,在美台兩方幾乎被掏空,應該說是習近平這盤大棋的最大戰略失誤。

中國和德國外交關係向來友好。去年中德雙邊貿易額接近3千億歐元,中國連續7年成為德國最重要交易夥伴。然而德國聯邦政府7月首次提出《中國戰略》,對中國重新定位,指出中國正變得」對內更加壓制,對外更具攻擊性。」 德國對中國試圖影響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表示擔憂,對中國擴大與俄羅斯關係更是充滿戒心與不信任。

今後德國的經濟政策,以」去風險」為當務之急,德國不再希望在關鍵原材料和藥品方面依賴中國,並且提醒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企業今後將承擔更多金融風險,政府也開始縮減國家對在中國進行大型投資的擔保。

在台灣議題方面,德國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是與台灣的」良好關係」仍有待擴大。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分歧只能通過和平方式和雙方同意下解決,如果台海地區軍事升級,將會影響德國和歐洲的利益。如今德國政府與中國打交道的心態已經改變,就像下圍棋一樣的複雜和困難。

平衡的藝術

圍棋博弈本質上是一場持久戰,激進主義不僅可能導致一場交戰的失敗,而且會將整個戰局置於危險之中。圍棋大師吳清源曾說,圍棋是和諧的藝術。圍棋在內部結構和雙方對弈中,都有一種審美力量上的平衡。與其說圍棋是競爭和勝負,不如說圍棋是和諧。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只是大棋盤對弈中的一部份,如果帶來群起而圍之的局面,這中間肯定是出了大問題。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围棋战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