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

美中局勢升級導致印太地區危險相遇事件日益頻繁

美韓飛機進行聯合軍演。(2017年12月6日)

文/voa維達庫斯瓦拉

中國和俄羅斯軍機週二(6月6日)進入韓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和東部的防空識別區(ADIZ)後,韓國緊急起飛戰鬥機。在此之前,美國和中國軍隊先後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兩次危險相遇。

中國國防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進入首爾防空識別區的飛機當時正在參加與俄羅斯在日本海和東中國海舉行的年度聯合空中演習——這是自2019年以來的第六次此類演習。此次演習緊隨著美國與首爾的聯合軍演。

韓國的防空識別區不屬於該國領空;韓聯社報導說,俄中兩國都沒有通知其飛機將進入該空域。

週二的侵入事件發生前,美中兩國軍隊兩次危險相遇:周日,一艘中國軍艦在台灣海峽靠近美國驅逐艦前方;5月26日,一架中國戰鬥機在南中國海國際空域飛近一架美國軍用飛機。拜登行政當局官員將這些事件稱為北京日益「咄咄逼人」的例子。

美中兩國軍艦的相遇恰逢美國、日本和菲律賓三國的海岸警衛隊在南中國海舉行的三邊海上演習。

隨著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在貿易政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台灣安全等問題上的緊張關係升級,此類事件增加了誤判和升級的風險。

令人不安的新常態

近年來,北京在該地區的侵入一直在穩步上升。根據台灣國防部的資料,僅在2023年,中國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至少745架次。

與此同時,華盛頓計畫在印太地區加強軍事存在,增加軍事演習,並加強與韓國、日本和菲律賓等盟友的延伸威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週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些相遇事件並不像美國所聲稱的那樣是關於航行自由,而是在推行「航行霸權」,「是赤裸裸的軍事挑釁行為」。

他說:「美國的軍用艦機不遠萬里跑到中國的家門口挑釁,執意到中國領海領空附近搞什麼抵近偵察、耀武揚威。」

歐亞集團基金會(Eurasia Group Foundation)研究員蘇裡·林茨基(Zuri Linetsky)說,這兩個競爭對手在印太地區的相遇已成為「令人不安的新常態」。

林茨基對美國之音說:「美國和中國雙方都舉止欠妥,一定程度上煽動和加劇了緊張局勢。這對地區參與者——在這種情況下是韓國——以及日本和台灣產生了連鎖反應。」

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科比(John Kirby)駁斥了美國對局勢升級負有部分責任的說法。

他在週二的白宮新聞簡報會上告訴美國之音(VOA):「我們都希望看到緊張局勢緩和。」他說行政當局正在「非常、非常努力」地努力緩和局勢,但他們的外交接觸迄今沒有得到北京的回應。

上周,北京拒絕了華盛頓要求讓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Lloyd Austin)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新加坡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期間舉行面對面會談的要求,原因是美國政府尚未解除對李尚福的個人制裁 .

不過,兩國還是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美國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高級官員最近與中國同行舉行了私下會談。

官員們還在努力重新安排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對北京的訪問,華盛頓在2月擊落一個中國間諜氣球後取消了布林肯原計劃的北京之行。

國防開支增加

各方對中國軍費開支連續28年增長的擔憂日益加劇,這也加劇了該地區的軍備競賽。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軍費開支資料顯示,亞洲和大洋洲國家在2022年的國防支出為5750億美元,比2021年增長了2.7%,比2013年增長了45%,延續了至少可追溯到1989年的不間斷上升趨勢。

根據該研究所的資料,2022年全球軍費開支增長了3.7%,主要原因是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加劇的威脅以及東亞的緊張局勢。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軍費開支與武器生產項目高級研究員田南(Nan Tian)說:「近年來全球軍費開支的持續增長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安全的世界中。各國都在加強軍事實力,以應對日益惡化的安全環境,他們不認為這種情況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所改善。」

連結:美中局势升级导致印太地区危险相遇事件日益频繁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