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將領警告若與中俄開戰「彈藥消耗或將爆表」,美國如何重振彈藥工業?
文/voa薛小山
美國國防部官員近日宣佈大幅提高彈藥產量,但未必可以趕得上烏克蘭戰爭中的彈藥消耗速度。國安專家警告,烏克蘭戰爭也凸顯出美國國防工業基礎在台海戰爭中可能面臨的挑戰,美國亟需評估總體彈藥需求,採取多種舉措提升彈藥生產和國防工業基礎,向中國展示美國能夠在長期消耗戰中向台灣實際投送和補給彈藥及武器系統的能力。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3月29日在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的聽證會上表示,烏克蘭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在有限的區域戰爭中,傳統彈藥的消耗率也高的令人難以置信。
他說,「如果朝鮮半島發生戰爭,或者美國與俄羅斯、美國與中國之間爆發戰爭,彈藥消耗將會破表」,「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確保我們的庫存足以應付真正的突發事件。」
據《防務一號》(Defense One)網站3月28日報導,美國陸軍副部長卡馬里奧(Gabe Camarillo)在美國陸軍協會的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將把 155 毫米炮彈的月產量翻一番,達到 24000 枚,並在五年內增加六倍。美國還試圖增加標槍(Javelin)和制導多發火箭系統(Guided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的產量。
美國今年在用於製造武器和彈藥的工業設施上投資超過 20 億美元。卡馬里奧說,這些項目是由國會迅速授予和資助的,屬於一項為期 15 年、耗資 180 億美元的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旨在推動美國政府擁有的武器和彈藥設施現代化。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高級副總裁賽斯·鍾斯(Seth Jones)3月31日在《外交事務》上發表的「美國迫在眉睫的軍火危機」一文指出,美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是正確的決定,但美國本可以使用這些系統在印太地區訓練美國軍隊或為未來的戰爭儲備物資。
美國軍援烏克蘭會否影響協防台灣?
烏克蘭戰爭爆發一年後,美國的軍事援助達到320 億美元,在 2022 年 2 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間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 8500 套標槍反坦克系統、1600 套毒刺防空系統和 38 套海馬斯(HIMARS)。
據台灣媒體報導,由於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台灣推遲了從美國購買從陸射小直徑炸彈(GLSDB)的計畫,可能會在三年後才繼續進行購買。
鐘斯指出,在烏克蘭戰爭的前六個月內轉移到烏克蘭的標槍數量與美國通常在七年內生產的數量相同。即使生產速度加快,也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補充熱門武器的庫存。標槍、毒刺、HIMARS、制導多管火箭發射系統 (GMLRS) 和魚叉反艦飛彈等武器系統的出口速度之快,可能意味著美國沒有足夠的庫存彈藥來滿足對於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爭計畫的需求。
此前在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幾乎每一次關於台海戰爭的兵棋推演中,美國都在長達三周的衝突中消耗了 5000 多枚各種類型的遠端飛彈,標準6(SM-6) 等艦載彈藥也會大量消耗。 此外,美國都會在衝突的第一周內耗盡反艦巡航飛彈庫存,這些飛彈能夠從中國防空系統的射程之外打擊中國海軍。
英國伯明罕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系教授派翠克·波特(Patrick Porter)發文指出,美國通過武裝烏克蘭阻止中國在台灣採取行動的想法站不住腳,只是一種鬆散的「多米諾骨牌」思維。以武器供應為例,台灣和烏克蘭的需求有顯著的重疊,比如運往烏克蘭的防空飛彈、反坦克飛彈或火箭炮發射器也可用於對付解放軍登陸艇或直升機的入侵。
「但從根本上說,用於一個戰區的物質資源(比如人員、資金、工廠或總統的時間)不能分配給另一個戰區。對烏克蘭的援助計畫還伴隨著部分戰略重心轉向歐洲。華盛頓已將數千名軍隊以及寶貴的空軍、海軍、後勤、監視和偵察資產調回歐洲,而此時中國正在增強其在優先區域部署的力量。」 波特寫道。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系助理教授本傑明·特卡奇(Benjamin Tkach)對美國之音表示,按照目前的生產率,美國將難以滿足本國的需求、烏克蘭的需求以及在台灣的彈藥儲存需求,這三者在特定武器、彈藥和系統支援方面有所差異,但存在相當大的重疊。
「目前,美國和台灣必須探索台灣如何為未來的衝突獲取、生產和儲存彈藥。一些戰爭模擬,包括最近 CSIS 的模擬,指出了中國發動封鎖的可能性,這將在衝突中嚴重阻礙補給。」
美國退役海軍中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布拉德福德(John Bradford)對美國之音表示,烏克蘭戰爭已成為一場混戰,使用相對短程的武器來阻止對手行動或摧毀地面部隊。相比之下,至少在初始階段,西太平洋的戰鬥將大量涉及隱形部隊和遠端武器。
「但在這兩種衝突中,將主要武器投入戰鬥都需要有可靠的供應鏈。這意味著兩者都嚴重依賴於相似的不花哨的小部件才能有效,這些小部件也需要更換。 」
他指出,對於台灣衝突,需要擔心的是代價高昂的對峙次數,並且有演化成類似烏克蘭戰爭的可能。「這些對峙在最初幾周至關重要。如果雙方都表現出我們在俄羅斯和烏克蘭身上看到的決心,戰爭將拖延下去。如果中國讓地面部隊進入台灣,那看起來更像烏克蘭戰爭。」
不過,前美國國防部負責後勤和物資準備的助理國防部長、現任專業服務委員會(Professional Services Council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大衛·貝爾圖(David Berteau)告訴美國之音,軍援烏克蘭實際上增強了美國援助台灣的能力,「因為它強調和闡明了美國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作出更好的規劃和投資以滿足這些(軍火)需求的必要性。」
「時間可能不會站在我們這邊,但我們現在比一年前知道的更多,我們需要利用這些(認知)來做投資和準備。這就是你在國防部如今與其承包商採取的行動以及預算提案中所看到的進步。」
除了不同類型的彈藥需求,台海戰爭面臨的後勤環境與烏克蘭戰爭也有顯著差異。 特卡奇表示 ,關於彈藥,需要要強調的一點是運輸重量和危險,烏克蘭與北約盟國波蘭的廣闊陸地邊界使得鐵路和公路運輸成為可能。
「我沒有看到關於在發生衝突時補給台灣所需的運輸能力的分析,這將是一個關鍵問題。有爭議的空域和中國包圍台灣的潛在能力,可能需要預先部署台灣衝突所需的所有彈藥,這是與烏克蘭戰爭不同的第二個挑戰。台灣和美國必須制定一項計畫,以確保庫存多樣化、受到保護、規模龐大且得到維護。」他說。
二戰後美國國防工業基礎驚人薄弱,亟需向中國展示增援台灣能力
目前,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不足以應對在印太和歐洲戰區可能爆發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學院高級研究員彼得·拉夫(Peter Rough)和自由社會未來中心副總監邁克·沃森(Mike Watson)3月13日在《外交政策》發文表示,如果爆發戰爭,美國軍方將不得不使用其現有的和平時期庫存,而且幾乎沒有能力補充庫存。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他的軍隊準備在 2027 年之前入侵台灣,美國的(國防)建設必須趕在那之前。華盛頓等待重建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造成類似於 1941年的情況。當時日本軍方領導層知道在美國完成重建、阻止日本實現目標之前,它只有很短的時間視窗來攻擊毫無準備的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者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31日在彭博社專欄中寫道,一場曠日持久的烏克蘭戰爭為美國提供了一個真正認真對待國防的機會,「目前所謂的國防工業基礎的薄弱程度令人震驚」。
布蘭茲列舉歷史先例指出,在1940-41 年,美國人曾經爭論向英國提供租借援助是否會浪費自身所需的資源,然而事實證明,美國在運往英國的武器上的支出幫助刺激了當時薄弱的軍火工業,縮短了美國在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的動員時間。
美國目前已經做出了一些改革努力,包括投入資金升級老舊的彈藥廠和武器庫等基礎設施,2023 年國防授權法案還批准了某些彈藥的多年期合同,以激勵企業投資。
但專業委員會的貝爾圖指出,烏克蘭戰爭就推動美國國防工業的改革方面敲響了警鐘,但關注度仍然不夠。
「不僅僅是終端產品製造商必須做好準備。供應鏈、元件、原材料、熟練勞動力、訓練有素的分包商和資金,所有這些都必須提前調整好,因為這不像製作奧利奧餅乾,可以直接通過增加生產線或加班來增產,元件、材料和訓練勞動力的交付時間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而不是幾天或幾分鐘。」他說。
貝爾圖還建議,美國國防部需要評估烏克蘭戰爭和潛在台灣衝突中的總彈藥需求,加快簽訂合同的流程,以及向中國展示美國能夠在印太區域開展持久戰、在衝突中將彈藥、武器系統和專業操作人員實際交付給台灣的能力。
他強調,「最大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美國如何以及何時能夠做到,不僅可以補充(台灣)庫存,還可以向中國展示這種能力,我們在戰爭進行期間不僅可以用彈藥,還用補給、設備以及空中、海上所需的任何東西,來維持和支持這場衝突。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美國已經有幾年或幾十年沒有展示這種能力了。」
此外,特卡奇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副教授瓦薩吉特·班納吉(Vasabjit Banerjee)在《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網站上發文建議,美國應加強對於彈藥工業的審計並制定具體的品質和效率資料分析,調整出口法規促進提高高科技彈藥的生產,推動國際盟友開發低技術彈藥(例如 155 毫米炮彈)的第二條生產線,在美國陸軍聯合彈藥司令部(Joint Munitions Command)的指導下完成相關設施的現代化等。
「美國的一個主要優勢是彈藥是在多種合同結構下生產的。對於聯合彈藥司令部下屬的設施,國防部能夠極大地影響這些由政府所有、承包商運營的設施的運行和支援方式。這將使承包商和國防部從現有的短缺中吸取教訓,並設計出可行的長期解決方案來確保彈藥生產。 」 特卡奇對美國之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