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無人機母艦」會掀起新一輪軍備競賽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山貓

2022年12月底,有國外分析人士通過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影像及相關衛星照片發現,伊朗正在阿巴斯港附近的伊朗造船和近海工業綜合體(ISOICO)幹船塢內對一艘大型船隻進行改裝。從相關圖片上看,這是一艘類似民用貨輪的船隻,但在其左舷處加裝了類似航空母艦的外飄結構。

社交媒體上的相關開源資訊分析者綜合此前零散消息判斷,這可能是屬於伊朗革命衛隊海軍的「沙希德·馬赫達維」(Shahid Mahdavi)號,其前身是一艘集裝箱貨輪,目前所見到的改裝工程極大可能是在船上鋪設飛行甲板用於運用無人機,成為「無人機航母」;由於其前身是集裝箱貨輪,無法拆除艦橋以鋪設縱向直通甲板,其外飄結構則可能是為了使用更加大型的、常規滑跑起降無人機而設置的斜角飛行甲板的一部分。

近年來,伊朗無人機頻繁出現在敘利亞、葉門等熱點地區戰場。最近的俄烏衝突中,伊朗向俄軍提供的無人機更是一度成為「主角」。自上世紀80年代起,伊朗便著手研製無人機,具備較強的無人機生產製造能力和較多的使用經驗,從一次性使用的自殺式無人機,到較為複雜的察打一體無人機,目前伊朗均有相關型號產品。

伊朗已能研製生產多種型號與品類的無人機

2022年7月15日,伊朗海軍在印度洋海域展示了其海上「無人機師」,儘管用於搭載無人機的艦艇較為小型且老舊的登陸艦、軍輔船,攜帶的無人機也大多數為「阿拉什」、「燕子-2」等使用滑軌火箭助推起飛的自殺式或偵察無人機,但仍能體現出伊朗對於以艦船集中使用無人機來加強海上方向的態勢感知和打擊/威懾能力的追求。

同時,如前文所提到的船隻確實正在鋪設飛行甲板,那麼這將是一艘不折不扣的「無人機航母」,搭載的也將是多用途能力更強的常規起降察打一體無人機,比此前展示的海上「無人機師」將產生不小的飛躍。

無獨有偶,俄烏衝突前期烏軍所依賴的「明星無人機」TB2,其研製國土耳其手中也有這樣一條「無人機航母」,比伊朗的「土法改裝」正規不少,就是土耳其海軍的兩棲攻擊艦L-400「阿納多盧」。

2013年12月,西班牙納凡蒂亞造船集團聯手土耳其本土的賽德夫造船廠贏得了競標,「阿納多盧」也選擇了基於西班牙海軍「胡安·卡洛斯一世」號的設計,該艦2016年開工,2018年2月7日鋪設龍骨,2019年4月30日下水,2022年2月開始海上試驗,預計將不晚於今年夏季服役。

儘管土耳其並未正式簽訂過購買F-35B型短垂起降戰機的協議,但有不少跡象顯示,土耳其在選擇建造「阿納多盧」時,確實將搭載6-10架F-35B戰機作為輕型航母使用列入了相關指標當中。隨著土耳其購買俄制S-400地空導彈系統而一度引發對美關係惡化,土耳其在2019年被徹底「踢出」了F-35戰機專案,已於2018年下線首飛的土耳其空軍訂購的F-35A也被美國方面扣押並最終沒收,購機款至今尚未退還。無論土耳其此前是否有購買F-35B的計畫,「阿納多盧」指標中搭載「6-10架F-35B」,作為輕型「閃電航母」使用的目標註定無法實現。

同樣具備一定無人機研製生產能力的土耳其,則順勢在近兩年的對外口徑中將「阿納多盧」改以世界首艘「無人機航母」作為宣傳(不過,筆者在該艦招標、簽訂合同和開工前後的歷史報導中暫未找到關於該艦對使用無人機的要求)。研製生產了TB2無人機的「拜卡」公司也將為「阿納多盧」號研製至少兩款艦載固定翼無人機,包括TB2基礎上研製的艦載型TB3,以及小型的垂直起降無人機。

儘管並不清楚常規起降的噴氣式無人機將如何在「阿納多盧」上使用,但去年剛剛首飛的「紅蘋果」無人機也被設想搭載于「阿納多盧」上,以期獲得一定的「高級固定翼」作戰能力。雖然失去了F-35B的加持,但作為一艘「無人機航母」的「阿納多盧」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土耳其作為一個地區性強國的影響力。

作為區域性強國的伊朗和土耳其,其「無人機航母」平臺的來源並不盡相同,但仍具有相當的共同點,即在垂直領域發力,依託本國優勢產業,以較為便捷的手段實現性價比較高的效能,實現區域內感知、打擊和投送能力有效上升。而兩國在無人機領域各自擁有「爆款」產品的情況下,很難說不會對一些需求真實存在、經費又相對並不寬裕的國際客戶產生吸引,儘管最終是否能真正實現輸出仍不確定。

目前美國尚沒有專用的「無人機航母」,不過也早已在艦艇上使用過各類無人機(美國海軍的QH-50是世界上最早的艦載無人直升機,儘管性能並不令人滿意)。如今美國海軍也擁有在普通艦艇和航空母艦上所使用的多種無人機,如無人直升機MQ-8「火力偵察兵」及進行測試中的MQ-25「黃貂魚」固定翼無人加油機等,通用原子能公司也在MQ-9察打一體無人機的基礎上發展了強化短距起降能力、增加折疊機翼的艦載版本MQ-9B,以計畫用於美軍兩棲攻擊艦等艦艇平臺上。

不過,有聲音認為,在美國海軍現有兩棲攻擊艦上使用MQ-9B一類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將嚴重影響其作為兩棲攻擊艦的本職能力,特別是甲板調度將出現極度緊張,而兩棲攻擊艦本身對無人機的支持保障也不夠完善

美國國內也一直存在對美軍是否需要「無人機航母」的相關討論。如今隨著印太、波斯灣等熱點地區的持續部署壓力,以及美國海軍的對手越來越強的防空、反艦打擊火力,結合更早所提出的「分散式殺傷」理念,採用尺寸更小、主要搭載無人作戰裝備的艦艇近年來不斷出現在美國各類媒體和智庫的相關文章報告當中。

與伊朗、土耳其的「無人機航母」不同的是,除搭載無人機外,無人航行艇及無人潛航器也是這些「無人母艦」的考慮重點。較主流的觀點認為,相比於傳統大型航母,數量較多、尺寸較小的「無人母艦」搭配無人機、潛航器等裝備,能夠提供數量更多和更豐富的資訊及打擊節點,且價格便宜,損失代價相對可以接受。此外,通用動力國家鋼鐵造船公司(NASSCO)最近還向美國海軍推銷「遠征基地艦」的「無人母艦」化升級方案,包括增強的無人機及無人潛航器搭載能力。

美國「海事新聞」(Naval News)網站曾在2021年的一篇文章中以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的「海洋復仇者」和BAE UXV作為示例,認為類似的裝備能夠以多樣化的搭載和靈活的使用方式解決美國海軍如今面臨的兩棲艦艇及瀕海戰鬥艦所存在的問題,降低長期存在、監視等任務的成本。

相比於伊朗、土耳其式的「無人機航母」,美國海軍的需求顯然有著很大的區別,上文提到在「Drone Carrier」這一概念上,最重要也最常被提到的的「Drone」反倒是無人潛航器;同時在無人機方面,為應對在所謂「印太」區域的對手,將類似伊土兩國中低端的無人機上艦、將岸基無人機進行簡單延伸的話,能發揮出多大作用是個很大的問題,這使得即便建造「無人機航母」,也難以進行「湊合」。

與伊土兩國的另一個區別則是,作為單一節點,最多是次級節點的「無人機航母」在印太地區作戰仍然需要其他節點的配合,才能起到美軍所期望的作戰目的。可以說,在不同層級用戶之間,儘管都可以被稱為「無人機航母」,但其所被賦予的任務、裝備性質卻可能存在根本性的區別。

就在最近,長期被外界炒作為中國「首艘無人機航母」的「珠海雲」號智慧型無人系統母船於1月12日交付用戶使用,該船是一艘隸屬於科研系統的民用科考船隻,其尺寸規模顯然也不太支援實際的軍用作戰潛力,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具備的無人空、海、潛觀測裝備搭載能力相當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中國在無人裝備船機匹配等類似領域的技術能力。

去年年底,央視國防軍事頻道的一則報導中顯示,多架無人直升機正在海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一艘試驗艦船甲板上進行起降,而這很可能就是對「無人機航母」所需的某些關鍵技術進行測試和驗證。

作為已經具備無人機全產業鏈的國家,中國早已能夠為解放軍各軍兵種、政府執法部門及民間消費市場提供不同類型、滿足不同需求的品類豐富的無人機;我軍也已大量使用各類艦載無人機,包括無人直升機、混合佈局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等,其中許多還隨著海軍艦艇編隊駛出島鏈、到達了遠海大洋深處。此外,中國下一代兩棲攻擊艦也將大幅提升先進艦載無人機運用能力,向高技術的「無人機母艦」邁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