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反擊能力-日本安保政策重大轉變

日本放棄專守防衛,建構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圖爲日本海上自衛隊接受檢閱。

文/rfa亓樂義

日本政府12月16日在內閣會議,通過修改後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整備計劃》等3份安全保障文件,標誌日本安全保障政策發生重大轉變。

危機觸動

日本《共同社》指出,日本政府公佈新安保政策解開長年來的封印,擁有以自衛爲目的、摧毀他國疆域內飛彈基地的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原因是,中國和北韓的飛彈進一步升級,包括美國在內的亞洲飛彈競爭激化,日本產生危機感,因此向攻擊力傾斜,看來突破戰後日本一貫堅持的「專守防衛」原則。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指名,中國的軍事動向是日本「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 相較於2013年日本在安保戰略中,對中國的軍事動向輕描淡寫,僅表述爲「國際社會的關切事項。」如今日本安全形勢完全翻轉。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6日在官邸召開記者會時強調,日本擁有反擊能力,「是在憲法、國際法和國內法範圍內的應對,」具有正當性。由於中國擁有大量射程覆蓋日本的飛彈,而盟友美國因長期受到裁軍條約限制,在遠東的飛彈能力處於劣勢。在此嚴峻的背景下,岸田文雄透露,爲了提出反擊能力,日本政府「進行了憑自衛隊的能力能否守住本國的模擬演算。」

《共同社》指出,日本擁有反擊能力遭到社會批評與抗議,岸田首相仍然選擇這條道路,也許是他擔心如果日本不增強防衛力,一旦出現突發事態,有可能得不到美國幫助或遭美國拋棄。岸田就3份安保文件向身邊人士坦言,「這是日美同盟新的開始」。通過擁有反擊能力,自衛隊的作用擴大,與美軍的一體化也會加速。

事實上,岸田首相的擔心在安倍晉三時期就有了。安倍曾至少2次被日美同盟的危機觸動。一、2009年至2010年因美軍沖繩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引發爭議,導致鳩山由紀夫內閣執政8個月後請辭,日美同盟受損。二、2012年野田佳彥內閣對尖閣諸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實施國有化,日中關係緊張,華府方面對日方的應對感到不安。爲重建日美之間的信賴和同盟關係,安倍上臺後,從2013年度起增加之前持續減少的防衛預算,並且不顧輿論反對,2016年3月強勢推行新安保法案。

重新定位

由此看出,外界以爲日美同盟鐵板一塊,無可撼動,其實未必盡然。如果日本在防衛上不主動積極,美國不至於拋棄日本,但有可能在防衛日本的意願和力度上打折扣,危及日本利益。日本新安保文件指出,日美同盟是日本安全政策的基石,但日方也清楚知道,一旦外敵入侵,日本將承擔應對的主要責任。

岸田首相身邊人士強調,「美國急於在亞洲扳回劣勢,處於最前線的日本難道還能保持聽憑安排嗎?」美國拜登(Joseph Biden)政府毫不掩飾對日本擴大防衛力的期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6日發表聲明,對日本政府通過修改後3份安保文件表示歡迎,並肯定這是爲促進印太地區和平,」重新建構同盟能力的文件。」

可以說,日本修改3大安保文件起因於外部安全環境變化,其本質是日本長久來尋求日美同盟重新定位的一個過程,提高防衛自主性,以符合現實環境需要。總體上不脫離日美同盟的框架。

接下來,日本政府爲落實3份安保文件中的政策,將加速完善法律和調整制度,包括確保國防費增額財源和改編自衛隊組織等。報導稱,岸田首相有意明年1月訪問美國,打算在首腦會談中提出修改規定自衛隊與美軍職責分工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

按政策規劃,從2023年度起5年內日本國防費總額約4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萬億元),是2019至2023年度的1.5倍多,到2027年度國防費將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都創下歷史新高,是繼2015年日本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以來,安保政策的一大歷史性轉變。其中最突出的是日本擁有反擊能力。

防區外防衛能力

所謂反擊能力,日方定義爲「以自衛爲目的並摧毀他國疆域內飛彈基地的能力」。日本歷屆內閣都解釋稱這是在自衛權的範圍內,是一種政策判斷,因憲法限制而堅持不擁有該能力的立場。如今改變方針的背景因素是中國和北韓的飛彈技術進步。尤其今年8 月 4 日,中國對臺演訓發射9枚彈道飛彈,其中5枚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日方視爲是對當地居民的威脅。

日本《國家防衛戰略》指出,近年高超音速飛彈等相關技術和飛彈飽和攻擊等實戰能力在日本週邊得到顯著提升(指中國和北韓),如果日本繼續依賴現有飛彈防衛網絡應對此一威脅將越來越困難。一旦對方發動飛彈攻擊,爲阻止對方進一步攻勢,日本自衛隊需要以防區外防衛能力,並根據使用武力3個要件的規定,以必要最小限度的防衛力,對敵人領土內的飛彈基地進行有效反擊。

日方認爲,具備有效反擊能力對敵方產生威懾,也能阻止對方進一步武裝襲擊,從而確保人民生命安全與和平生活。這種反擊能力並未改變憲法和國際法範圍內的」專守防衛」原則,先發制人的進攻更是不允許的。除此,日美之間的基本分工不會發生變化,但由於日本具備反擊能力,日美兩國在對付彈道飛彈等方面將進行合作。

所謂防區外防衛能力,是指在敵人的有效防衛區域之外,運用遠程制導武器對敵人領土實施精確打擊的能力。日本《國家防衛戰略》爲此提出從根本上加強防衛力的7項重點,第1項就是發展「遠距離防衛能力」。

日本防衛省規劃到2027財年,日本將加強防區外飛彈作戰能力,包括陸基型和艦載型飛彈。在此過程中,日本將盡早採購外國製造的防區外飛彈,以確保在建立國產防區外飛彈增產體系之前有足夠的防衛能力。在未來10年左右,加強空射型防區外飛彈,並研製高超音速武器等其他防區外飛彈和操作飛彈的能力。事實上,日本下年度國防費已經編列預算開始啓動上述規劃。

聯軍實戰驗證

所謂儘早採購外國製造的防區外飛彈,主要指美國戰斧巡航飛彈,以海基型戰斧BlockⅣ巡航飛彈來說,射程超過1,600公里。日本國產防區外飛彈是指陸上自衛隊12式地對艦飛彈,射程將擴大到1,000公里以上。按《防衛力整備計劃》,12式地對艦飛彈到2025財年完成陸基型改良版,到2026財年完成海基型,到2028財年完成空基型,飛彈三軍通用,能從陸地、海上和空中發射。

對於日美兩種飛彈如何搭配使用的問題,美國從2018年4月聯合英法兩國發射105枚各型巡航飛彈,空襲敘利亞3處化學武器設施的行動中得到實戰驗證。這次空襲使用包括海基型戰斧巡航飛彈在內,全部是以「防區外發射」和「精確制導」爲主要特徵的巡航飛彈。不僅有聯合作戰特點,也凸顯武器智能化的作用,這些飛彈具備更強的自主態勢感知、自主航線規劃及自主目標識別能力,顯示美軍在高威脅環境下對限定目標實施精確突擊,仍以巡航飛彈爲首選彈藥。

從這次空襲的臨戰準備來看,美軍空襲任務規劃以72小時爲週期。今後爲應對中國和北韓的飛彈攻擊,72小時的準備週期顯然太長,而需要把時間壓縮到敵人發動第一波攻擊後,就能立即做出有效反擊。爲此,日本將構建以小型衛星羣所組成的衛星星座,探測、追蹤進而攔截高超音速飛彈的攻擊。

爲應對高超音速飛彈來襲,日本自衛隊將改進現役03式中程地對空飛彈的性能。03式是日本自主研發的新型中程地對空飛彈,與美國愛國者飛彈系統相媲美,在全方位多目標攻擊上甚至優於愛國者,是世界公認最先進的防空武器之一。

轉向威懾反擊

除此,日本新安保政策首次寫入爲防範網絡攻擊於未然的「能動性網絡防禦」,就是可以入侵敵方服務器或解除其破壞力。《共同社》指出,這可能與憲法或法令相牴觸,需要謹慎應對。今後不論網絡防禦如何操作,日本的反擊能力開始從實體作戰領域擴及網絡空間。

除了增強遠距離防衛能力,日本另外6項發展防衛力的重點依序是:綜合空中和飛彈防衛能力、無人資產防衛能力、跨領域作戰能力、指揮控制與情報信息能力、機動部署和對公衆保護能力,以及戰力的可持續性和韌性。每一項發展都以2027財年定下完成指標,並且放眼未來10年。如果安全環境未出現重大變化,這3份安保文件以10年爲期限。

作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在數控機牀、微電子、計算機和通信網絡等技術領域,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與創新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以如此雄厚的軍工實力,日本一口氣修改3大安保政策,從被動防衛轉向威懾反擊,將對印太地區乃至世界安全形勢帶來深遠影響。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反擊能力-日本安保政策重大轉變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