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土耳其的航空大國夢能實現嗎?

對於筆者而言,這個狀態的飛機非常像一個航空模型的初始狀態。

文/觀察者網 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周,土耳其航空工業「異軍突起」,展示了一種五代機原型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土耳其這種後發的航空工業通過一個大戰機型號構建的「重點工程」,全方位地提高本國航空工業製造研發水平是符合科研邏輯的事情,但對於小國而言,持續20年的「長鬍子」工程最難保證的就是確定性。與此同時,凜冬終於降臨在俄烏殘酷的戰場上,俄烏兩軍同時要面臨更加殘酷的非戰鬥減員環境。

土耳其的航空大國夢

本周,土耳其航空工業「異軍突起」,展示了一種五代機原型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當地時間24日,土耳其新一代「國家戰鬥機」(Milli Muharip Uçak,簡稱MMU,土耳其空軍項目代號TFX,以下簡稱TFX)的總裝線啟動儀式在位於安卡拉的土耳其航空航太工業(TAI)公司舉行。總裝線啟動儀式上展示了「TFX」首架原型機的機身大部段,土耳其航空工業也證實該部件隨後將進入總裝流程。根據土耳其官方的說法,該機預計將在經過進一步的總裝和測試後於2023年3月18日——也就是土耳其的「恰納卡萊戰役和烈士紀念日」完成組裝。2026年前實現首飛。

雖然土耳其航空工業舉行了盛大的媒體發佈會,但首架TFX原型機的組裝完成度較低。根據土耳其方面發佈的照片,TFX的前機身,前中機身、後機身和機翼的大部分已經組裝在一起,但控制面、外傾斜垂尾以及兩台發動機等重要部件還沒有安裝。駕駛艙雖然已經成型,但內部的一系列設備,包括彈射座椅和電子設備也沒有安裝,根據土耳其航空工業的說法,接下來他們的工作是將F-110發動機安裝進機身。可能也是當前組裝機完成度較低的原因,土耳其領導人埃爾多安並未出席TFX戰機的亮相儀式。

對於外界而言,近年來土耳其航空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和熱點地區較為活躍,成為了國際新聞的「明星產品」,但土耳其航空工業想一步到位,一口氣研發一款比肩中美俄的重型戰機,確實會讓外界產生一種土耳其航空工業「大躍進」的感覺。因此,想要客觀分析TFX的水準和土耳其航空工業研發這款戰機的難度,我們還是要從TFX本身的設計理念和定位說起。

根據土耳其航空工業給出的設想圖,TFX的定位和美國「X35」系列戰機,日本「心神」驗證機或者沈飛FC31戰機那樣用於科研驗證任務的原型驗證機不同,也不同于韓國KF-21專案block1階段的四代半戰機,而是一款和F-22和殲20戰機同級別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可以說土耳其方面志向宏遠,從TFX的指標來看,儘管沒有研製大型機的經驗,但土耳其還是想一步到位,研發製造一款「正兒八經」的重型五代機。

雖然目標是當世罕見的重型五代機,但單從設計理念來說,土耳其的TFX設計理念汲取了美俄方面重型五代機的優點,總體設計趨向保守,但在具體性能取捨上比較獨特,反映出土耳其人對於未來空戰乃至國防形勢的判斷。

五代機和以前戰機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隱身性能,因此一架五代機的研製繞不開氣動外形設計、動力系統佈置和彈艙大小三個關鍵指標的取捨。TFX採用了外傾雙垂尾常規氣動佈局常規佈局,在隱身技術方面採用了翼身融合體、嘉萊特進氣道等設計,非常類似F-22A。但在機翼翼型和發動機寬間距佈局方面,卻又融合了蘇-57戰鬥機的設計。但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寬間距雙發佈局帶來的壞處是發動機離重心遠,力矩變大,會導致滾轉速率降低,從而影響對現代戰機至關重要的指向性能。

而對於戰機機動性能至關重要的在動力系統選擇上,土耳其人為TFX準備的發動機依然是典型的三代發動機——F110-GE-129渦扇發動機。這一選擇是有現實依據,但較為落後的發動機也會影響了TFX的推重比和高速性能,而TFX傳統的佈局也不利於發揚高速性能。根據土耳其方面的宣傳,TFX依然擁有「超巡能力」和「超機動性」,但其「超機動性」能否媲美中美俄的重型五代機尤其是構型類似的F-22系列戰機,還是要劃上一個問號的。目前可以瞭解到的是,土耳其宣稱TFX戰機擁有1.8馬赫的最大速度和16000米的實用升限,這可能是因為土耳其人可能會在TFX的作戰半徑這一指標上進行一定的妥協。

但發動機寬間距佈局好處是方便佈置彈艙。TFX的機長18.2米,翼展11.88米,整體尺寸比F-35大,但小於F-22。儘管機身尺寸不大,但TFX還是採用了比較新穎的雙聯串列彈倉佈局,具有較強的打擊能力。不過,受限於機身尺寸和航空工業水準,TFX採用了雙聯串列彈倉的深度並不深,根據土耳其人發佈的概念設想圖,TFX內部彈倉的可以攜帶最大重量為1000磅的航彈或飛彈武器。

但即便如此,其彈艙裝備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屬於五代機第一梯隊的水準。從土耳其的五代機設計理念上我們不難看出,土耳其的TFX系列五代機設計理念是在動力和機動能力上進行一些妥協,換取更好的打擊能力。TFX的設計理念和殲-20和F-22這樣更加強調次時代空戰的戰機截然不同,反而是接近蘇-57和F-35這兩款強調打擊性能的戰機。

當然,圍繞戰機的設計理念,目前能說的東西不多,外界更關心土耳其能不能憑自己之力發展這樣一款先進的戰機。對此,我們還是要圍繞土耳其的空軍換代壓力和地緣政治態勢來說。土耳其的F-16機隊普遍採購於90年代,而且土耳其空軍機隊還保留有F-4等老舊戰機。

進入新世紀第三個十年,土空軍以後整體機隊換裝需求迫切,換裝壓力大。而土耳其的戰術機隊數量接近200架,幾乎全部需要換裝,其整體下一代機隊採購規模足以支援土耳其發展一款「國造戰機」。

後發國家的航空工業通過一個大型號的「重點工程」,全方位的提高本國航空工業製造研發水平,是有成功先例可以追尋的。中國通過殲-10戰機的「8610」工程實現了國產戰機研發水平的重大飛躍;韓國航空工業通過FA50「從無到有」培養隊伍,再通過KFX項目大踏步追趕世界先進研發水平;印度的「光輝」項目雖然成了長鬍子工程,但多少為印度航空工業培養一批堪用的人才。

這些後發國家的成功經驗,提高了土耳其研發本國戰機的信心。而西方陣營中的後發航空工業想要研發先進戰機也相對獨立自主的東方國家而言也並不困難,因為這些西方陣營航空工業的「自製戰機」不需要太高的國產化比例。土耳其作為北約集團的一員,土耳其航空工業可以在研製過程中得到西方先進航空技術和援助,甚至有能力從西方世界採購整套先進子系統,降低本土科研難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土耳其決定立項TFX專案。2011年到2013年,TFX專案屬於概念設計階段,直到2016年才開始進入全面研製階段。在項目初期,土耳其航空工業一度找尋瑞典SAAB進行技術諮詢。網上能查到的資訊是,為了對動力系統進行妥協,SAAB曾經向土耳其方面提供中型五代機戰機方案。SAAB拿出來的三個技術方案也都是基於羅-羅公司的EJ-200先進中推或者F-414系列中推而成的常規佈局五代機方案。可以看出,當時的薩博和土耳其航空工業為了控制項目風險,在TFX戰機的設計理念的取捨上更接近韓國的KFX系列戰機。

但在2016年專案啟動以後,土耳其方面卻沒有採用薩博的建議,而是選用了雙F-110兩個大推作為軍用推力,並以此為基礎研製一款重型五代機。對於土耳其而言,選擇F-110這種大推力發動機也是一種降低項目風險的選擇。土耳其空軍裝備了西亞第一大F-16戰鬥機機隊,對F110系列發動機並不陌生,而且有持續的採購需求。

對於土耳其方面而言,即便未來土耳其和北約集團整體出現了一定矛盾,但在鎮守西亞直面敘利亞和俄羅斯的大地緣環境下,美國方面也很難徹底對土耳其的F-110系列發動機進行「斷供」。

而土耳其航空工業對F-110發動機比較熟悉,擁有F-110的組裝維護能力。這意味著即便未來供應鏈出現問題,土耳其也有一定製造F-110系列發動機的基礎。而近期土耳其獲得F-110發動機的順利程度也說明土耳其國防工業對於動力系統的選擇或許是正確的。

根據土耳其方面的規劃,用於3架0批原型機的首批6台F110-GE-129渦扇發動機在今年6月初之前由美國通用公司方面交付土耳其,中間沒有遇到任何政治阻礙。TAI為試飛工作訂購了10台F110發動機,其中8台發動機用於裝配0批次和Ⅰ批次原型機,2台留作備用。

在F110保底的基礎上,土耳其方面還宣稱「國家戰鬥機」未來將使用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以滿足其「高機動性」、「超音速巡航」等目標能力。但這目前還停留在紙面,土耳其和英國羅-羅發動機公司的合作目前還沒有下文。

目前看,對於土耳其人而言,他們在研發TFX戰機最大的問題還是人才儲備方面。土耳其的航空人才儲備有限,很多畢業生加入了商用利潤較高的拜拉克塔爾公司,而國營的TAI公司的待遇問題要比拜拉克塔爾要差。而拜拉克塔爾公司現在也有包括「紅蘋果」隱身大型無人機在內的多種大型無人機研發任務,在研發層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土耳其只能效仿其他小國航空共工業,通過「外援」的方式,也就是從外國引進人才的方式進行五代機的研發。而土耳其也承認他們引進了外國工程師。TAI總經理透露說:「目前,我們 4,000 名工程師中有 1000 名正在從事該專案。我們的目標是在專案的未來將在 MMU 工作的工程師人數增加到 6,000 人。大約有100名英國工程師。有來自英格蘭的公司支持我們。」

但外國人才不是萬能的。一方面有五代機研發經驗的工程師基本集中于幾個大的航空公司,如著名的波音、洛馬和蘇霍伊,這些人才收到有關國家高度的管制,不可能被土耳其挖走。而英法等傳統航空強國和韓國等新型航空國家的航空人才都在應對自主研製五代機的項目,沒有富餘的人才供給土耳其。

何況,對於一個持續接近20年的大型航空工程而言,土耳其最需要的人才是專案管理方面的統籌規劃的「總師」,這顯然需要本土有威望和科研經驗的老人才能勝任。而對於缺乏大型機科研經驗的土耳其來講,這樣的總師顯然是鳳毛麟角。

在人才之外,土耳其還面臨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土耳其航空工業當下只擁有一個F-35部件生產廠,為F-35系列戰機提供5%的部件,此外土耳其還有商用的無人機製造廠和一個發動機大修組裝廠。雖然土耳其航空工業基礎設施不算從零開始,擁有一定的產業規模,但在這些原有設施以外,土耳其的航空基礎設施建造緩慢。土耳其一直到2020年TFX轉入詳細設計和部件試製階段才專門為TFX設立了一個研發基地,開始建造配套的風洞設施。這頗有一種「撿了一個滑鼠計畫開網吧」的感覺。

不過,對於一個2030年代後期才交付部隊的戰機而言,土耳其當下基礎設施的落後不一定會影響未來的戰機發展。而且土耳其可以委託給外國公司解決部分問題,比如風動吹風就可以交給薩博等公司。而且根據TFX的設計理念,土耳其的戰機可能不需要太過複雜的氣動控制。

但TFX是一個計畫持續超過20年的項目,但對於小國而言,小國可能最缺乏的就是穩定性。土耳其空軍對五代機的需求並沒有那麼迫切,作為北約成員國土耳其是F-35的三級合作夥伴,土耳其原定採購100架F-35A戰鬥機,但因為引進S-400而被美方擱置交付。

對於土耳其的TFX而言,地緣政治也是繞不開的一環。埃爾多安的土耳其才迫切的需要國防自主,但埃爾多安未必會執政到這個戰機定型交付。而後埃爾多安時代的土耳其能否延續原來國防自主政策,現在談論還為時過早。

斯拉夫人的冬季戰爭

伴隨著降溫的還有俄軍對於烏克蘭基礎設施的打擊。11月24日,俄軍再次組織空軍遠端巡航飛彈力量和巡飛彈力量對烏軍基礎設施進行打擊。儘管烏軍防空部隊取得了一定的攔截戰果,但這次打擊對於烏克蘭全國的供電的攻擊是顯著的。

烏克蘭幾乎全境都在24到25日發生了停電,烏首都基輔停水停電,市民不得不去臨時救助站取水充電。截至本文寫完的11月26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仍在正在努力恢復電力供應,目前僅僅有交通信號燈被優先恢復,其餘街區從原先的輪流停電改為輪流供電,大部分街區一次供電2-3小時。隨著凜冬將至,烏克蘭全境的停電將為戰爭增加新的變數。

基輔市長說,這是烏克蘭「二戰以後最糟糕的一個冬天」,但不幸的是俄軍還可以讓烏克蘭的冬天變得更加糟糕。對於俄軍而言,俄軍目前普遍攻擊的能源設施以變電站為主。在現代的火電設施中,攻擊發電廠把化學制水系統炸了就行,因為制水系統癱瘓的發電廠是沒法工作的。而這些設施也不難摧毀。此外俄軍還可以繼續攻擊基輔750KV的變電站,這些變電站的維修時間以月計,而且暴露在外極易遭受二輪打擊。可以說,俄軍對於烏克蘭全境的電力設施毀傷能力還遠未達到上限。

而戰爭還要繼續。我再之前的文章中判斷,俄軍撤離赫爾松如此順利可能出於某種政治妥協。但再撤離之後俄軍用摧毀烏克蘭全境電力供應的方式打消了筆者的猜測。俄軍摧毀烏克蘭電力供應的舉動無疑是繼續戰爭的一種信號,而打擊烏克蘭電力基礎設施,無疑是俄軍打擊烏克蘭全國抵抗意志的一種手段,同時不穩定的電力供應能進一步加大烏軍的非戰鬥減員。

對於烏克蘭來講,冬季的到來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烏軍抵抗俄軍的一大優勢,就是充斥整個戰線的防禦工事和超越俄軍總人數的駐守工事的武裝人員。但在惡劣作戰環境下部署人員越多,非戰鬥減員帶來的損失舊越大。對於在前線各種工事駐守的士兵來說,一個溫暖的隱蔽所,冬季禦寒衣物和裝備非常重要,如果不做好過冬準備很可能面臨巨大的非戰鬥減員。

但烏軍前線的情況是,普遍的泥濘戰壕無處不在,士兵們正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作戰。而隨著電力設施的不穩定影響後送救治,烏軍需要擔心冬季的各種疫情疾病帶來的各種減員。畢竟在這片土地上,「冬將軍」殺傷的納粹德軍曾經比蘇聯紅軍還要多。當然,同樣的困苦也

俄軍在戰壕裡發現的一名烏軍俘虜,雙腿在泥濘環境下已經感染,俄軍進行救治以後這名傷兵還是不幸死亡

當然,冬季除了帶來殘酷的非戰鬥減員,還帶來了進攻的機會。俄羅斯人經常在冬天戰爭上遇到好運。

烏克蘭人在10月份頻繁的衝擊赫爾松駐地的俄軍就是為了在淩汛期前將這支集群留在第聶伯河東岸,但今年的暖冬卻讓第聶伯河的淩汛期推遲到了11月的下旬。但在明年1月份泥濘的烏克蘭黑土地開始上凍變硬以後,機械化部隊就可以展開了。畢竟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就是在土地上凍以後發起的。但對於俄烏雙方而言,雙方似乎都有進一步發動攻勢的條件。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俄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增兵。撤離赫爾松以後,第聶伯河俄軍已經完成了又一輪的增兵。俄軍此前在第聶伯河右岸的兵力集群——由4個空降師、4個空突旅、2個海軍步兵旅,以及至少5個摩步旅BTG(包括第49集團軍和第3軍下屬部隊)和相關支援單位的組成的赫爾松集群——已經轉移到其他戰線,主要是紮波羅熱戰線上。

該集群人員超過3萬,機械化裝備超過1000台,在撤離赫爾松以後進行了一定的修整。而在「消失」接近3個月以後,俄羅斯西部軍區的主力,近衛第一坦克集團軍的BTG也重新回到了斯瓦托瓦-克裡米娜防線上。

這些在第一階段攻勢中損失慘重的近衛部隊們接受了今年新生產的武器裝備,包括T-90M坦克和T-80BVM坦克,2S35自行火炮和「龍捲風-S」遠端火箭炮。而這一次他們可以安心當一個防守方,不用朝著基輔一路狂奔。

而俄軍的擴軍也體現在高科技兵器上。過去,俄軍只有三支空降兵旅級單位獨立下轄「柳葉刀」無人機連,現在確認有柳葉刀的旅級部隊是幾乎所有VDV部隊,海軍步兵旅,瓦格納雇傭兵集團的旅級單位,新組建的第三軍下轄旅級和頓涅茨克的第3旅,以及頓涅茨克的「哥薩克」特戰旅。路甘斯克方面隨著防守任務加重,也即將組建一支獨立的巡飛彈打擊旅。持續擴充的巡飛彈正不斷消耗烏軍的技術兵器。

而俄軍新一集群轉移到新的作戰地域,對於烏軍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赫爾松方向俄軍面臨後勤補給乃至兵力上的極大劣勢,但烏軍仍未能對俄軍進行有效殲滅,反而在衝擊中損失了大量兵力——尤其是寶貴的機械化步兵。現在俄軍不需要「背水一戰」,前往了防守較為容易的紮波羅熱地區和盧甘斯克地區,烏軍想用接續進攻的難度會進一步加大。

而烏軍在這個寒冷的12月也面臨諸多的問題。在9月份以後的一系列攻勢中,烏軍雖然取得了庫皮揚斯克-伊久姆戰役的戰果,但也付出了赫爾松-紮波羅熱方向衝擊失敗的慘痛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烏軍剛剛從西方獲得的技術兵器又一次接受了新的消耗。

隨著俄軍精確彈藥使用增加,烏軍的機械化載具和火炮力量,同時,烏軍的「海馬斯」火箭彈庫存也在過去兩個月持續的消耗中逐漸走低,很顯然烏軍又到了一個需要西方全方面援助的時候了。

而隨著俄軍的收縮,烏軍適合發揚攻勢的地方也不多了。當下,雖然雙方的接觸線仍然有1000公里長,但適合發動進攻地域並不多。烏軍需要面對俄軍在所有預設戰場都屯有兵力的情況。這也是開戰以來烏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這意味著當下,俄烏戰場已經演變為了一種類似一戰和兩伊戰爭的,沿著固定戰線揮灑火力的消耗戰。

由於雙方的整體兵力規模相當,誰都無法集結起足夠突破對方預備隊的兵力突破敵軍縱深;同時由於戰線基本處於停滯,雙方都依賴大規模炮擊等遠程打擊手段,打擊消耗敵軍。

在這個殘酷的冬季,雙方應該會繼續發揚火力進行殘酷的消耗戰。而不會重演今年7月粉或者9月份那樣狂飆突進的戰鬥。在這個寒冷的12月,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將試圖耗盡對方的最後一滴血。

連結:一周军评:土耳其的航空大国梦能实现吗?-王世纯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