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美軍想用戰術核優勢打破戰略核均勢?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本周最重要的軍事新聞,無疑是美國10月28日最新出爐的公開版本「國防戰略報告」(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這份報告包含了三份子報告,分別是「國防戰略報告」、「飛彈防禦報告」(Missile Defense report)和「核態勢評估報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將三份報告合併公佈,反映出美國國防戰略的最新變化。今年的公開版本報告相較2018版本政策表述上有極大改變,同時公開版本的頁數大幅度縮減,在具體措施上有大量模糊不清的表述。

2018年的時候,筆者剛剛入行沒多久,就趕上了川普發佈了2018年版本的核態勢評估報告。當時報告正式宣佈,美軍的軍事戰略從「全球反恐」轉變為「大國競爭」,後面的事情相信各位讀者也都經歷過了。可以說,筆者的媒體生涯起步于一個全新的鬥爭時代。

彼時在報告中,重新崛起的中國和俄羅斯在報告中地位相同,共同被美軍視為「對美國繁榮和安全的核心挑戰」。但在經歷過4年的國際鬥爭的風起雲湧後,如今在2022版的國防戰略報告中,中俄之間早已有了不同的定位。

中國在2022版的報告中已然被視為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和「路徑挑戰者」,而俄羅斯人只能被視為「嚴重威脅」。正如美國國防部部長勞埃德·奧斯丁在報告發佈會上總結的那樣:「中國是目前存在的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且越來越有實力這樣做的競爭者。與中國不同,俄羅斯無法長期系統性地挑戰美國。」

原因大家都看見了。

雖然報告一如既往地充斥著美國霸權主義零和思維和冷戰思維,故意將中國塑造成「再世蘇聯」,妄圖複刻冷戰兩極對抗。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美國確實已將中國視作其最大的挑戰者,並願意動用一切手段去遏制所謂的「中國崛起」。美軍的總體戰略將會影響美軍的核戰略。核武庫是大國地位的基石,一個國家的核戰略最能反映這個國家對於當前國際局勢的整體評估。隨著美國重新審視各個大國對其的威脅程度,美軍在核戰略上的變化必然會遵循他的總體戰略,針對中國進行一系列調整。

對於外界觀察者而言。相比於相對空洞的「國防戰略報告」,這三份報告中最有軍事影響力的顯然是更加明確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我們講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雖然「國防戰略報告」相較其他兩份報告更加空洞,但這份文件畢竟是一份「指導性檔」,其目的只是為美國未來4年的國防軍事策略「定調」。因此,在討論美軍核武庫前,我們需要先來看看「國防戰略報告」是怎樣給我國「定性」的。

回到「核態勢評估報告」本身。今年的報告提及了4個作為美國「核對手」的國家——中國、俄羅斯、北韓和伊朗。其中涉華議題上,報告將中國放在了首位,宣稱中國的核武器發展成為美國「重新評估美國核威懾力的一個日益重要的因素」。和2018版報告不同,報告首次宣稱中國「要發展成一個主要核大國」,如報告說的那樣:到2030年,美國將在其歷史上第一次面對2個主要核大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和潛在對手。

而在描述中國具體的核規模上,相比於18年版本相對詳實的報告,22年版本的報告選擇了「模糊」。報告沒有像18年版本那樣對解放軍核武庫的規模和種類進行推測,而僅僅是複述了去年《2021年中國軍力報告》中的研判,即「中國可能打算在20年代末擁有至少1000件可以隨時發射的核彈頭」。與之相對的,美俄在《全面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 III)的約束下,只擁有1550件以下可以發射的彈頭。這意味著,美國至少承認,中國「至少擁有美國三分之二的核武庫」。

可以說,在本次報告中,美國明確了中國尋求的核地位一事,並以此作為美國擴核以及降低核門檻的「合理性」。同時,美國低估甚至刻意模糊化中國的核規模和核目標——現有的中國核目標甚至遠遠小於開源情報(OSINT)觀測到的目標。這樣做的目的不明,筆者不懷好意地推測,這可能是美軍要求公眾相信中國「無法在核實力上匹敵美國」,以為後續對抗中國的激烈軍事行動尋求合法性。

儘管報告將中國視為「頭號戰略對手」,並承認中國正在快速擴充核力量。意外的是,在報告中,美國並未通過「擴核」的核戰略方法予以應對,反而宣稱美國的政策是不會增加核武數量。對於美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而言,如果不能在核武器品質壓制中俄,同時在數量上大於兩國之和,那麼其追求全球霸權的國力基礎就不復存在了。但偉人曾經這樣:「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對於美國人來講,如果美國人需要擴核的時候不擴核,那麼一定是美國人遇到什麼難以克服的問題了。

戰略核均勢

可以研判的是,即便美國全力擴核,也無法在近未來將核態勢恢復到2010年左右的水準,即美國核實力略大於中俄之和。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正面臨主要核威懾載具「青黃不接」的問題。

我們對於美國核力量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冷戰時期,不少人依舊認為美俄都擁有數千件洲際飛彈和數萬件核彈頭。但自《全面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 III)簽署以來,美俄目前的部署核載具都遠遠低於冷戰。

從戰略核武庫的儲量和未來發展趨勢來看,俄羅斯將長期作為一個核大國存在。而且在俄烏衝突的當下,俄羅斯的核武庫對於美國而言現實威脅更大。這一點也可以從報告提及兩國的次數中可見一斑——三份報告總共提及了88次「中國」,提及了89次的「俄羅斯」,可見儘管俄羅斯已經在威脅上,但直接的衝突讓俄羅斯「餘威尚在」。

這意味著美國在制定核戰略時,很難忽視俄羅斯的核武庫。要知道俄羅斯發動俄烏衝突的底氣,也僅僅只有526件核載具,1300餘件核彈頭,而俄羅斯的陸基核規模也僅有305個載具,1185彈頭。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第一大核力量擁有國,美國的核力量也並不是那麼遊刃有餘。截至今天,美國的戰略核打擊編制也不過大概為610件,其中包括300多件「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14艘「俄亥俄」級戰略彈道飛彈核潛艇上的200件「三叉戟」系列潛射洲際彈道飛彈、60架左右戰略轟炸機。

如果說在2010年,美國的可部署戰略武器儲量還勉強等於中俄之和。那麼到了2022年,美軍的核力量幾乎只有中俄之和的60%。

在面對中國核載具快速奔向500這一數位的情況下,美國最快的「擴核」方式是延壽部署目前手頭上所有的核載具,將馬上「壽終正寢」的民兵3延壽,啟用全部「三叉戟」飛彈並盡可能提高俄亥俄級的戰備情況。在美軍軍費捉襟見肘的今天,此種擴核是一種「朝不保夕」,財政上極為不現實的選擇。即便美軍選擇了這種不健康的擴核方式,美軍也只能將部署狀態的核載具在今年時間提高到700件,在數量上依舊滿足不了美軍的需求。而在本次的報告中,美軍已經否決了這種「臨時抱佛腳」式的擴核:美軍取消了「民兵」系列飛彈的延壽計畫,將全部精力放在了下一代核載具的研發上。

如果想要擴充新的載具,那麼美軍必然要部署下一代核載具。但問題在於,美軍的全部下一代核載具都處於研發狀態,均需要至少到2025年才能入役部署。按照2020年的規劃,目前規劃的12艘「哥倫比亞」級潛艇在2036年前才會全部建造完畢,「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則將於20年代中期開始退役。即便美軍能提高「哥倫比亞」級的建造頻率,從原來的「3年一艘」,提高到「兩年一艘」,那麼美軍的核潛艇部隊數量,在2026年才能維持現狀,在2030年,也僅僅增加4艘左右,其載具數量也不過是增加64件。

核武庫的現代化耗資甚巨,而且短時間內無法見效

除了核潛艇以外,美軍的核載具數量大頭是井射洲際彈道飛彈——就是「民兵」系列彈道飛彈。美軍計畫用「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飛彈(GBSD)替換這些「民兵」飛彈,不過,由於「波音」在國會長期作祟,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直到2020年8月才剛剛簽署GBSD的133億美元的大單,而GBSD項目的預研時間和預研成果並不多,按照美軍最樂觀估計,GBSD飛彈將在2029年1比1取代400件「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而GBSD的數量受限於「民兵」系列的飛彈發射井,即便是為了維持美國核地位,裝滿全部的「民兵」系列發射井,那麼GBSD的最終數量,大概增加100件,到400件左右。

海陸進展都不順利,當前進展比較順利的就是B-21專案了。美國空軍計畫購買至少100架B-21,並且將從本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部署。美國也在《報告》中對B-21專案予以厚望,希望未來B-21加上B-52改進型的搭配能替換掉現有的B-2和B-1B轟炸機隊。對於美軍而言,這是美軍在20年代末擴充核載具數量的唯一手段,再考慮到B-52機隊的延壽,美國的轟炸機隊整體規模,在20年代末期可以擴大一倍,從目前的66架(46架B-52,20架B-2)擴充到120架以上,擴充60件載具。

可以看出,如果美軍戰略部隊的資源沒有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美軍在未來10年即便退出了NEWSTART體系,到30年代前,其核載具的規模幾乎等同於今天的美國。這是美國當下資源能做到的上限,如果美國維持資源不變,根據已有的訂單,在哥倫比亞級潛艇替換掉俄亥俄級戰略潛艇,B21替換掉B2、B1B以及部分B-52以後,美軍整體核規模甚至在2025年到30年縮減規模。如此看來,在這一時期,中美核力量要經歷字面意義的「此消彼長」。

戰術核優勢?

我們講,美國是一個霸權主義國家,他的長期目標是維持同時針對中俄乃至全世界的「核優勢」。但在當下中美俄之間的核均勢至少要維持到2020年代末的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將目光放在了降低核門檻上,試圖用「戰術核優勢」打破「戰略核均勢」。

在本次報告中,拜登政府乾脆宣佈取消了「不率先使用核武」以及「核武只用威懾和報復反擊」兩種表述,取而代之的是宣稱美國「只會在極端情況下考慮使用核武器」,以保護美國和盟友及合作夥伴的利益。而在具體的核武器發展上,美國大量將目光放在了戰術核載具上。美軍首次提出了「一體化威懾」和「靈活威懾」這兩種概念,但在解釋這兩種概念上,美軍保持了極大的模糊。這樣的模糊描述之下,即便是美國國內的軍控學者,在看到這份報告以後也不禁嘀咕「拜登的核門檻,居然比特朗普時期放的還要低」。

而到了核武器發展規劃上,美軍基本上是直言不諱地證實要加強戰術核武力建設。例如,美軍居然以「中國可能會進行靈活核打擊」為理由,讓攜帶有低當量核彈頭彈道飛彈的戰略核潛艇在東北亞地區進行常態化巡邏,並計畫在東北亞地區進一步部署大量可以攜帶戰術核飛彈的隱身戰機和隱身轟炸機。對於美軍而言,美軍當下在東北亞最大依仗的優勢就是空軍機隊的數量優勢。美方認為,己方隱身機隊數量常態化占優的前提下,發揚隱身機隊的一切優勢就成了東北亞「爭霸」的關鍵。可以預見的是,美軍要繼續開發B-21加F-35的戰術核能力。

核武器是美國的「最後稻草」

不管是航空機隊也好,還是中程飛彈也好,戰術核武器最大的困難是部署地點的複雜地緣政治現實,而美國人顯然也要打「在盟友土地上部署美國核武」的算盤,以在地緣上給我們施加更大的壓力。除此以外,報告繼續隱晦地提及,美國要在印太地區「為區域威懾擴展磋商」。雖然美國在報告中沒有明確解釋什麼叫「建立長期威懾」,但近期甚囂塵上的「核武器重返韓國」一事證明,美國人「重建冷戰核前線」這樣的狼子野心,不僅沒有消散,近期還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說到野心,作為瞭解新中國革命鬥爭歷史的一位公民,筆者從來不會高估美國在核武器道德問題上的底線。如果美國在常規戰爭中遭遇失敗,「核升級」從來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基於國家利益博弈的必然。時至今日,美國人依舊隨時隨地揮舞著「核大棒」,以維護自身的霸權。而美軍的將領們也從來不避諱討論對華「先手核升級」、不管是美國智庫CSIS的推演還是在美國退役海軍上將和別人合寫的《2034:關於下一次世界大戰的小說》,「核升級」最終還是成為了美軍最後的「法寶」,只要美軍坐擁這個法寶就可以無視解放軍常規軍力和戰略地位建設的突飛猛進。

美軍從來不認為一場臺灣戰役的失敗就會讓美軍失去一切,因為他們依舊可以依仗「核優勢」以維護其全球霸權。可以預見到的是,美軍即便在能力上有所不逮,但其追求核優勢的野心會讓其在地緣局勢上進行更多軍事冒險行為。

諷刺的是,「用戰術核優勢彌補常規劣勢和戰略均勢」這一核學說,並不是這次2022年核態勢評估報告的首創,而是美國人對於俄軍的一種猜想。在2018年的核態勢評估中,美軍認為,隨著俄軍常規武力和北約逐漸失衡,俄軍很有可能在針對北約的作戰中使用核武器。為此,美軍在2018年的報告中重點提及要發展「低當量潛射巡航飛彈」(SLBM)和低當量彈頭(W76-2)。如今4年過去,美軍卻成了他們臆想中的「俄軍」,試圖用B-61來打破核均勢和常規劣勢。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某種歷史的嘲弄。

對於今年報告的惡劣程度,我們外交部的態度十分明確了——今年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就是核訛詐。但美國人似乎忘了,全世界最有資格說不怕核訛詐的人,就是我們中國人民。我們的父輩用手榴彈戰勝了原子彈,而今天的我們就像外交部說的那樣,我們要正告美方,中方有能力、有信心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美方的核訛詐嚇不倒中國。

連結:一周军评:美军想用战术核优势打破战略核均势?-王世纯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