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

基輔發電廠遭 「核爆等級」轟炸 蕈狀雲竄升驚悚畫面曝光

俄軍昨日早上發射數十枚飛彈痛打基輔的舍甫琴科區(Shevchenko)。 (圖/路透社)
俄軍昨日早上發射數十枚飛彈痛打基輔的舍甫琴科區(Shevchenko)。

文/中時新聞網

昨日(10/10)早上,超過84枚飛彈劃破烏克蘭市中心上空,在克里米亞大橋爆炸後,普丁發狠祭出教訓,表明襲擊是「報復行動」的一環。東歐網媒NEXTA在推特公布一段,俄軍發射2枚巡弋飛彈瞄準基輔一座火力發電廠,宛如核爆等級的威力,瞬間炸出蕈狀雲,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據悉這座距離基輔約40公里的特里皮爾斯卡發電廠(Trypilska),可見2根紅白相間的大煙囪緊鄰一旁,接著首發飛彈擊中左側,下秒竄出濃濃黑煙,依稀可見巨型蕈狀雲冒出。接著右側飛來另一枚飛彈,落地後炸出橘色火光。2枚都是來自俄軍發射的3M-54 Kalibr巡弋飛彈,不過底下有網友貼出精確位置分析,只有一枚飛彈剛好落在發電廠附近,另一枚似乎被成功攔截,或是嚴重射歪。

CNN報導指出,不只是位於基輔的舍甫琴科區(Shevchenko)傳出爆炸聲,中、西部城市利維夫(Lviv)、特諾皮爾(Ternopil)、第聶伯羅(Dnipro)、日托米爾(Zhytomyr)同樣受波及,多處供電設施被迫中斷,讓政府對即將到來的冬季憂心忡忡。

連結:基輔發電廠遭 「核爆等級」轟炸 蕈狀雲竄升驚悚畫面曝光 – 國際 – 中時新聞網 (chinatimes.com)

烏克蘭被空襲之後 防空系統成最優先事項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烏克蘭遭到俄羅斯飛彈大規模襲擊後,澤倫斯基稱防空系統是目前最為重要的。美國、德國均表示將在短期內向基輔輸送這類武器。

 美國總統拜登週二夜間(10月11日)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時許諾增加軍援,包括「先進的防空系統」。白宮表示,拜登對澤倫斯基說,將向烏克蘭輸送用於捍衛國家所需要的一切。今年9月底,五角大樓表示,兩個月之內,將向烏克蘭提供先進的地對空飛彈系統。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美國向烏克蘭撥發的軍援總額已超過168億美元。

此外,美國總統對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及其它城市受到俄羅斯大規模空襲以及由此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表示遺憾。澤倫斯基在推特發帖稱與拜登的會晤「富有成效」。他還補充道,「目前防空系統是我們在軍事領域進行合作的最優先事項」。

他在當晚的影片講話中強調,不僅同拜登進行了視訊會晤,俄羅斯空襲之後,他也同德國總理肖爾茨、法國總統馬克宏、波蘭總統杜達、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荷蘭總理魯特、英國首相特拉斯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交換了意見。

澤倫斯基說,烏克蘭人民不會被嚇倒,相反地,他們將更加團結。

烏克蘭方面稱,俄羅斯週一發射了83枚飛彈,其中超過43枚被攔截墜毀。除基輔外,利沃夫、哈爾科夫、第聶伯羅、扎波羅熱等大城市均受到數月以來最嚴重的轟炸,至少14人死亡,約百人受傷。據烏克蘭政府的消息,空襲導致8個地區11處基礎建設嚴重受損,部分地區斷電、斷水,暖氣供應也部分中斷。

死傷嚴重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專辦(OHCHR)7月25日表示,自2月24日開戰以來,有5237名平民被殺,7035人受傷,儘管實際傷亡人數應該要高得多。人權高專辦說,大多數死傷者是爆炸性武器的受害者,如火炮、飛彈和空襲。 此外,美國中情局估計,到目前為止,約有15000名俄羅斯士兵在烏克蘭被殺,受傷人數是這個數字的三倍。該部門認為,烏克蘭的軍事損失也很大,但可能比俄羅斯的損失小一點。

戰爭升級不可接受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俄羅斯的空襲是「不可接受的戰爭再次升級」,而平民百姓為此付出高昂代價。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說俄羅斯製造「恐怖和殘酷」;拜登稱空襲顯示普丁發動的非法戰爭是多麼殘酷。

上週末,連接克裡米亞半島的大橋被炸,俄羅斯政府認為放在卡車裡的炸彈是烏克蘭情報機構策劃安置的。普丁總統發出威脅稱,這一以及今後其它「恐怖襲擊」將受到更強有力的報復性回擊,他已下令發射遠程飛彈。

德國支援烏克蘭4套防空系統

烏克蘭受到本次空襲後,德國政府決定將在近期向烏克蘭交付一套Iris-T SLM防空系統,並在明年再交付三套,但沒有給出確切的時間表。德國防長拉姆布萊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週一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城市的飛彈空襲顯示,向基輔快速提供防空系統多麼重要。德國國防部也透露,交付防空系統的時間之所以難以確定,因為向烏克蘭輸送的武器有可能遭到攔截以及擊毀,此外,烏克蘭軍人也必須受訓後才能使用這套裝置。但這一切會在今後數天、數周內發生。

週一、週二兩天,聯大召開有關烏克蘭局勢的緊急會議,就譴責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四州舉行辯論,193個國家參加,因大會發言人數眾多,表決今天在會議結束前才能舉行。同安理會決議不同,聯大表決產生的決議不具國際法意義上的約束性,但卻是強烈、明確的意志表達。

連結:烏克蘭被空襲之後 防空系統成最優先事項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11.10.2022